文|趙立 采訪|趙立 靳錦 徐菲 翻譯|Sophie 編輯|張薇 攝影|朱冠男
和伊恩·凱勒格林聊戲劇
文|趙立 采訪|趙立 靳錦 徐菲 翻譯|Sophie 編輯|張薇 攝影|朱冠男
戲劇給了你一個機會,讓你從不同的角度看世界,你因此而有可能改變自己的世界。
伊恩·凱勒格林(Ian Kellgren)“一口標準的英國上流社會口音”,作為知名戲劇導演、Drama UK(英國戲劇藝術(shù)學會)首席執(zhí)行官,他為英國繪制了將本地戲劇教育推向全球的遠景。此次來京,是與知名音樂人小柯合作名為“英國音樂戲劇”的夏令營,為期7天,收費近1萬元。8月10日,是夏令營最后一天,展演日,孩子們在位于北京798藝術(shù)區(qū)的小柯劇場為臺下的父母奉獻了一出完整的音樂劇。一位在整個夏令營期間完全不合作只作壁上觀的孩子,也出人意料地完成了整場演出。當然,有幾位媽媽哭了。
凱勒格林對在中國推廣音樂劇的期望值不高,因為據(jù)他得來的信息,小柯的一些朋友“都不太清楚音樂劇是什么”,此次夏令營,他的目標是“教給中國的孩子什么是音樂劇和具有欣賞音樂劇的品位”。翻看采訪記錄,發(fā)現(xiàn)他分幾次很仔細地解釋了音樂劇的概念。
中國普通觀眾雖然很少能在舞臺上看到音樂劇的演出,但改編自音樂劇《歌劇魅影》的電影,名叫《夜半歌聲》,由每年4月1日都要被鋪天蓋地緬懷的張國榮主演。一年多前,《悲慘世界》的票房也不算太壞。我因此認為他可以介紹一些倫敦西區(qū)的音樂劇來中國演出,畢竟那是唯一可與百老匯抗衡的演出圣地但在中國的名氣明顯遜色許多,但他認為那是商業(yè)問題,不愿多談。而且就他所了解的情況,介紹演出到中國顯然為時尚早,先把普及和培訓做到位再說。
趙立 = Z
伊恩·凱勒格林(Ian Kellgren) = K
Z: Drama UK作為一個專業(yè)機構(gòu),卻很注重為普通人和孩子提供戲劇培訓,你認為這種培訓的必要性在哪兒?
K:你去學芭蕾,去學鋼琴、唱歌,或者表演,但音樂劇是所有這些東西的融合。你學了音樂劇,你就會很明確地知道你的孩子適合什么,比如他演著演著發(fā)現(xiàn)他唱歌特別好,那就往唱歌方向發(fā)展。但如果你只讓他學鋼琴,可能他擅長的那部分就沒有挖掘到,他不喜歡,是你在逼著他學鋼琴。
音樂劇的價值還在于,孩子們可以通過它掌握社交技能。他們本來害羞,慢慢可以和別人交流;他們學會了團隊合作,學會注意力集中,學會解決問題,因為音樂劇是特別需要配合的。這些技能非常重要。
(翻譯補充:比如有一個家長告訴我們,她的孩子參加完音樂劇夏令營之后變化很大,唱歌、跳舞、洗衣服、寫作業(yè)變得特別有激情。這位家長哭了,她說我孩子的本性就是這樣的,但是這么多年在中國的這樣一個教育系統(tǒng)里被壓抑,變得不像孩子了,她說這個地方煥發(fā)了孩子的天性。)
現(xiàn)在中國政府已經(jīng)在提倡學校開設(shè)戲劇之類的課程了。為什么呢?因為中國經(jīng)濟在爆發(fā)式發(fā)展,政府意識到像戲劇之類的課程,可以讓孩子學習到一些新的能力,學習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還可以增強孩子和世界交流的能力,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Z:那非戲劇專業(yè)的成年人去接受戲劇培訓,通常他們的目的是什么呢?
K:成年人也需要鍛煉社交、團隊合作、解決問題這些能力,我們也是需要被開發(fā)的。戲劇最精髓的兩點,一個是想象力,第二是娛樂性,這兩點是成年人很缺乏的。戲劇給了你一個機會,讓你從不同的角度看世界,你因此而有可能改變自己的世界。對于成年人來說,(通過戲劇角色的扮演)把自我在生活中的東西拿走,通過自由的發(fā)揮,來突破平常的一些條條框框,非常重要?,F(xiàn)在很多生意人會用戲劇的形式來減壓。
Z:用戲劇減壓,類似現(xiàn)在很流行的心理戲劇,實用,具有功能性。作為一個音樂劇專家、一個藝術(shù)家,你怎么看心理戲劇這種戲劇形式?
K:我們這次夏令營有一個老師,她是做戲劇心理治療的,全程跟我們。比如咱們4個人,鬧起糾紛來了,那我們可能會換角色把這個場景演出來,之后我們就會學會換位思考啊,包括怎么去處理這些問題。
Z: 我查資料時發(fā)現(xiàn),有一個中國人在倫敦從事音樂劇培訓的工作,他也做針對中國孩子的音樂劇夏令營,他說中國孩子相比西方孩子不夠open,肢體表達能力很弱,你這次和中國孩子相處一周,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
K:我想首先是因為,英國孩子大多4歲開始就有唱歌、舞蹈、表演等方面的訓練,但中國還沒有。
我看到的是中國孩子優(yōu)勢的方面,他們可以在5天內(nèi)學會9首英文歌并學習跳舞,詞匯都很難的,都是英國過去的那種詞匯。中國孩子非常有這種工作的狀態(tài)。
當然,剛開始他們同英國孩子相比,是更害羞、更矜持的,但到后來他們覺得和你成了朋友,會變得大不相同。其實孩子的本性都是一樣的,比如愛動、愛交朋友,只是需要有人把它調(diào)動出來。
我理解中國家長會憧憬孩子長大后成為醫(yī)生、律師或者是商人,但是學戲劇跟這個也不沖突,孩子們學習到的社交技能對他們以后成為一名醫(yī)生、律師很有幫助。
Z: 我知道中國的一些企業(yè)管理人員會去接受戲劇培訓,他們的解釋是,當你以職業(yè)身份在人前說話,那其實也是一種表演。
K:商人更需要應(yīng)變能力,比如現(xiàn)在一些公司要求員工每次演講完之后要表演一個兩分鐘的脫口秀,兩分鐘之內(nèi)你必須讓臺下的人笑。其實人有很多面,有很多性格和角色,有時候你需要把另外一個角色或者面貌展現(xiàn)出來,你需要去培養(yǎng)那些能力。
現(xiàn)在很多政治家或是商人都要接受如何面對媒體的培訓。他們需要學習,就是我在這個場景,我需要表達一個什么樣的情緒,這個不是所有人天生都會,而是需要訓練的。而只有當你真的掌握了這個技能,你才可以自如地表演、自如地發(fā)揮,而不是以最原始的情緒來表達你的觀點。如果你沒有掌握這些技能,那么你在鏡頭里是不會吸引人的,盡管你表達的觀點是重要的。
Z: 就是習得一個面具。
K:翻譯和凱勒格林商量后補充:比如《摩納哥王妃》一書中講道,摩納哥王國有一個團隊專門幫助格雷絲·凱利如何做王妃,他們給她放奧斯卡獲獎時她的演講,然后說你看你是一個失控了的演員,你根本就沒有很好地展示,太幼稚了。作為王妃其實比拿奧斯卡還難,所以就會鍛煉她那種特別細小的情緒的控制。他們會有卡片,比如有30種情緒,這30種情緒都特別接近,(但你得學會)什么場合需要表達什么樣的情緒。這種訓練是非常有必要的。
Z: 在準備全球巡演他的音樂劇Aspects of Love(愛情面面觀)之前,創(chuàng)作了《貓》和《歌劇魅影》的韋伯卻說“音樂劇早已滅亡”,你怎么看?
K:我覺得是因為韋伯最近不太順利。我不認為音樂劇已經(jīng)死亡,而是說它面臨一個死胡同,需要新鮮的血液去改變現(xiàn)狀。如果中國開始培養(yǎng)年輕人或中老年人掌握一些音樂技能,那他們帶著新的視角,可能會創(chuàng)造出新的藝術(shù)形式來,沒準就在5年之后。
中國的改變讓人興奮。比如小柯就對音樂劇很感興趣,因為他正在尋找新的藝術(shù)形式,正在創(chuàng)作屬于自己的音樂劇。
Z: Drama UK是否考慮過把英國正在上演的音樂劇帶到中國來?
K:這是商業(yè)問題了。其實有些音樂劇已經(jīng)引進了,比如《媽媽咪呀》,但是成本非常高。這件事雖然很值得做,但是成本你要考慮、要控制,所以確實有困難。
Z: 《媽媽咪呀》賣得不錯啊,但我認為很多人會想看原汁原味從倫敦西區(qū)過來的音樂劇。
K:但我認為中國政府可能不會在這個上面投資,因為音樂劇的觀眾群在中國還沒有成長起來,還是得一步步來。
Z: 但我知道很多中國小孩都是《貓》的忠實觀眾,根據(jù)音樂劇《悲慘世界》改編的電影也很受歡迎。
K:看你這么喜歡,你應(yīng)該做一個這方面的投資。(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