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鴻祎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在西安交大讀研究生。我不是個好學生,一是不愿意上課,不想給導師干活;二是上課少,老是到外面接活兒,改善自己的生活。因為讀了《硅谷熱》,我心里澎湃著要做出一款很牛的產品改變世界的想法。
當時已經有了計算機病毒,防病毒的手段是用防病毒卡,瑞星公司也已經出現。我在看了《計算機反病毒研究》之后決定研究反病毒。這個想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嘲笑,大家認為這份工作不僅沒意思,也不會有前途,更加做不起來。
我懂的并不多,但為了證明給嘲笑我的人看,在半懂不懂的狀況下找了兩個同學和我一起干。當時條件很艱苦,電腦是很稀缺的東西,自己還得編程序,做到后面,我又開始充當產品經理和項目經理的角色。為了把產品做出來,我們不得不蹭學校機房的電腦用。最終,我們做出了反病毒卡的原型。
我和我的小伙伴開始把防病毒卡當作產品去賣,但在賣的時候才發(fā)現,賣一件東西和開發(fā)一件東西完全是兩個概念。也就是在賣防病毒卡的那段時間,我初步認識到什么是用戶,什么是用戶思維。
最終防病毒卡賣出去了幾十張,但這幾十張卡給我惹了不少麻煩,因為卡裝到客戶的電腦和我自己的電腦上根本不是一回事。我疲于奔命地開始滅火,隨時準備著要去給客戶做售后服務。所謂的售后服務除了給客戶解決問題,最主要的是低著腦袋聽客戶罵。
這是我第一次走出象牙塔直接面對客戶,客戶的想法和技術人員的想法是不一樣的??蛻舨粫苣阌昧耸裁锤呖萍迹矐械弥?,客戶花了錢買你的東西要的就是解決問題。技術人員可能為自己使用了什么技術感到驕傲,但對客戶來說,技術根本沒有意義。這件事給我一個教訓:不同客戶的需求千差萬別,電腦環(huán)境也非常復雜,從研發(fā)到商業(yè)化成功,中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個過程會生生砍掉技術人員的優(yōu)越感和自負,但收獲的是對什么是客戶和產品的認識。
請注意,我用的是客戶而不是用戶,雖然一字之差,但二者的意義卻有很大差別。
在傳統商業(yè)時期,商家跟消費者之間的關系是以信息不對稱為前提的,買的沒有賣的精,商人基本以逐利為目的。盡管人們老說顧客是上帝,但在經濟關系里只有兩個概念:一個是商家,一個是客戶。客戶是誰?誰買了我的東西,誰向我付錢,誰就是我的客戶。這是傳統的游戲規(guī)則,很多人的字典里只有“客戶”概念而沒有“用戶”概念。所以,很多傳統企業(yè)在向互聯網轉型的時候,也只是簡單地考慮在互聯網上賣東西,把原來跟客戶打交道的方法搬到互聯網上,最終發(fā)現不會玩了。
在互聯網時代,環(huán)境變了,規(guī)則變了。以前你把東西忽悠出去,讓客戶購買就達到了目的;現在則不同,用戶是使用你的產品或服務的人,但他們未必向你付費,你把東西賣出去或者送出去,用戶才剛剛開始跟你打交道,你恨不得通過你的產品和服務每天都讓用戶感知到你的存在,讓用戶感受到你的價值。
讓用戶感知到你的存在,這一點太重要了,但傳統行業(yè)很多人對此不理解。微信雖然免費,騰訊也要往里投很多錢,但這對騰訊來說是小意思,因為微信為騰訊凝聚了幾億用戶,有這樣一個龐大的用戶群,微信將來在上面嫁接O2O可以賺錢,嫁接電商可以賺錢,發(fā)行一款游戲也可以賺錢。騰訊將來通過微信用戶群一年何止賺幾百億?這比靠通信收費賺錢要容易得多。
我想強調一個最重要的觀點:一定要形成用戶的概念。所有傳統商業(yè)模式基本上都特別簡單:我賣東西給別人,她拿了我的服務和產品,就要向我交錢。
互聯網要顛覆這個觀念。當傳統企業(yè)進軍互聯網的時候,要想清楚誰是你的用戶。用戶的定義在我看來就是那些你能長期提供一種服務,能長期讓他感知到你的存在,能長期跟你保持一種聯系的人。你只有在互聯網上積累了足夠的用戶,才有能力把其中一些用戶轉成你的客戶。
沒有用戶就沒有客戶,用戶少了客戶就沒了。所以我一直強調,傳統企業(yè)轉型互聯網,不要一上來就想怎么去賺消費者口袋里的錢。比如,以前賣手機,賣出去以后買方就跟賣方沒關系了,消費者交了錢成了你的客戶但不是你的用戶,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他怎樣使用手機。你要想辦法讓這些人在沒買你的東西的時候也能與你發(fā)生聯系;買了你的東西之后,更能與你發(fā)生聯系。
如果今天你的手機賣出了2000萬部,這些買你手機的人即是你的用戶,也是你的客戶。他們每天都在用你提供的軟件,每天都在與你發(fā)生聯系,那么你就是一個具備了互聯網思維的手機廠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