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削藩到“推恩令”——西漢王朝一直在探索既能維持劉家天下,又不傷害漢朝筋骨的兩全之計。針對日益膨脹的諸侯王勢力,漢景帝采用晁錯“削藩”主張,直接把大諸侯王的封地收歸朝廷,但觸動了藩王利益,引發(fā)了“七王之亂”。而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改變過去諸侯國內嫡長子襲封做法,使所有子弟都可得到封地,收到“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效用?!跋鞣焙汀巴贫髁睢眱烧吣康南嗤?,但“削藩”是明著昭告天下削弱諸侯力量,自然引起所有諸侯不滿。而“推恩令”好比“糖衣炮彈”,表面上讓諸侯所有子嗣都有機會成為藩王,而實際上諸侯領土是在分散縮小。
物固莫不有長,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語出《呂氏春秋-孟夏紀》。大意是,每樣事物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短處。人也是這樣。所以,善于學習的人能夠吸取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短處。
去粗取精——春秋時,九方皋為秦穆公尋找千里馬。聽說九方皋找到一匹“黃色母馬”,秦穆公叫人去看,卻是一匹黑色公馬。秦穆公非常生氣,而伯樂卻說:“九方皋所看見的是內在素質,發(fā)現(xiàn)它的精髓而忽略其他方面,注意它的內在而忽略它的外表?!本欧礁薷呙髦帲驮谟谒靡话愫民R可以從形狀和筋骨上去觀察,需要抓住“絕塵弭轍”(塵土不揚,不留足跡)這個基本特征。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觀察事物要“去粗取精”,不看外表而看內在。
大丈夫行事,論是非,不論利害;論順逆,不論成?。徽撊f世,不論一生——這是明末清初學者黃宗羲的名言。大意是,大丈夫做事,要講是非對錯,不講有利還是有害;要講順情理還是逆情理,不講成功還是失??;要講萬世流芳,不講一生富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