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晨(解放軍總醫(yī)院神經內科,北京 100853)
腦卒中是一種突然起病的腦血液循環(huán)障礙性疾病,又稱為腦血管意外,是指腦血管疾病患者因各種誘發(fā)因素引起的患者腦內動脈狹窄、閉塞或破裂,進而造成急性腦血液循環(huán)障礙。腦卒中具有致殘率高、病死率高、復發(fā)性高的特點,故臨床中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方式對其進行防治[1-2]。本院采用早期護理方式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干預,獲得滿意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2月至2012年10月本院住院治療的72例腦卒中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0例,女22例;年齡51~73歲,平均(61.3±9.5)歲;所有入選患者在入院時行顱腦CT及核磁共振影像學檢查示第一次發(fā)病,在治療前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肢體活動障礙,肌力分類:1級肌力患者40例,2級肌力患者32例?;颊呱刚髌椒€(wěn),排除伴有智力障礙的患者。將患者按照護理方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6例,其中觀察組男26例,女10例,年齡51~69歲,平均(62.1±5.1)歲,1級肌力患者19例,2級肌力患者17例;對照組男24例,女12例,年齡54~73歲,平均年齡(61.2±6.3)歲,1級肌力患者21例,2級肌力患者15例。兩組患者在性別比、年齡、平均年齡以及肌力情況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服用常規(guī)藥物治療,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院內護理方式,觀察組采用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措施。主要護理內容:肢體功能鍛煉護理、日常生活能力(ADL)護理、語言訓練護理、心理護理和其他方面。
1.2.1 肢體功能鍛煉護理 包括床上護理、床下護理。床上護理主要指導患者在床上正確翻身、翻身頻率的掌握、床上移動、坐起及坐位平衡訓練等,主要目的是正確指導患者從臥位逐步轉為坐位。同時保證在進行護理工作時動作及語言盡量和緩,切忌動作粗暴,同時避免過力牽拉或拖拉患者,以免造成關節(jié)或軟組織損傷。在此過程中,應告知患者動作要緩慢,防止因為體位性低血壓而發(fā)生休克。床下護理主要是指導患者完成下床站立,下床后主要指導患者進行站立平衡、步行訓練及手杖使用等。在患者首次下床進行站立活動時,應告知患者家屬在日后站立過程中應有專人陪護,防治跌倒引起再損傷。
1.2.2 ADL訓練護理 主要是訓練患者移動能力,指導患者利用已有功能逐步引導、恢復遺失功能,還應教會患者利用各種現(xiàn)代工具來輔助和更好地完成各個動作,盡量使其學會翻身、起床、自我移動到輪椅、入廁等生活內容。對于各種精細活動,在平時通過搭積木、抓木釘、撥算盤、擰毛巾、洗臉、刷牙等動作訓練逐步進行恢復,此恢復時間較長,故還應提升患者以及家屬的信心,不斷鼓勵患者以及家屬。
1.2.3 語言訓練護理工作 患者語言障礙主要表現(xiàn)為失語、語言辨別障礙。因日后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故對語言障礙康復訓練十分必要。對失語患者,護理初期先用喉部發(fā)“啊”音,也可以讓他用嘴吹火柴誘導發(fā)音,因唇音最易恢復。對于能發(fā)音的患者,先隨訓練者念字和詞匯,后獨立練習,由易而難,由短而長。還可以給患者一面鏡子,讓他看別人的口型,對著鏡子隨時矯正。當患者讀音基本獨立時,讓患者聽常用詞句前半,讓他說出后半句。在教患者說話過程中,對患者要熱情、細心、耐心,要不斷鼓勵患者,幫助患者克服困難,最大限度地恢復說話功能。
1.2.4 心理護理 在得病初期,患者或多或少會出現(xiàn)心煩、焦慮、急躁、易怒等負性情緒,故應對患者開展心理護理工作,使患者增強信心,同時針對不同學歷及文化程度的患者,開展個性化護理工作,同時還應與家屬達成一致,使患者家屬和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1.2.5 其他相應護理 主要包括患肢按摩,在初次按摩時力量應輕柔、和緩、有節(jié)律性,在對患者進行護理工作時,應隨時詢問患者的感覺,以中等或輕度刺激即可,同時對于肌張力較高的患者,首先應使患者充分放松,可采用安撫性手法進行按摩;對于肌力偏低的患者,配合使用拿、捏、揉、推等手法,同時結合穴位點按來加強刺激。
1.3 評分標準 采用Fugl-Meyer評分量表中相關評價標準對護理前患者肢體功能進行再評分,同時在護理工作開展3、6個月后對患者進行評分,評分滿分為14分,對兩組患者評分進行對比分析;采用Barthel指數(shù)評定對患者ADL進行再評分,正??偡?00分,60分以上者為良,生活基本自理;>40~60分者為中度功能障礙,生活需要幫助;>20~40分者為重度功能障礙,生活依賴明顯;≤20分者為完全殘疾,生活完全依賴。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對患者進行負性情緒評定,其中SAS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0分,其中>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為重度焦慮;SDS評分為:<53為正常;53~62為輕度抑郁;63~72為中度抑郁;≥73分為重度抑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其中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肢體功能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肢體功能平均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3、6個月后的肢體功能評分顯著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3、6個月后得分分別為(9.17±2.68)分和(12.35±3.52)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兩組肢體功能評情況分比較(x±s)
2.2 兩組生活能力比較情況 兩組在護理后Barthel指數(shù)評定較治療前均明顯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3、6個月后的評分分別為(51.7±10.6)和(62.5±11.2),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護理前后兩組生活能力比較(x±s)
2.3 兩組負性情緒護理前后比較 護理前兩組SDS和SAS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SDS和SAS評分均明顯優(yōu)于護理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SDS評分為(51.7±2.5)分、SAS評分為(47.3±1.9)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護理前后兩組負性情緒比較(x±s)
腦卒中是由向大腦輸送血液的血管發(fā)生疾病而引起的一種急性疾病,其對大腦組織造成突發(fā)性損壞,通常發(fā)生于向大腦輸送氧氣和其他營養(yǎng)物的血管爆裂時或血管被血凝塊或其他顆粒物質阻塞時。若神經細胞缺乏足夠氧氣供給,幾分鐘內就會死亡,受這些神經細胞控制的身體功能也會隨之失去作用,且臨床中因死亡大腦細胞無法替換,故腦卒中造成的后果通常是永久性的。因腦卒中給人類健康和生命造成極大威脅,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家庭及社會負擔沉重。因此,充分認識腦卒中的嚴重性,提高腦卒中治療與預防水平、降低腦卒中發(fā)病率、致殘率和病死率是當務之急[3-4]。
早期護理干預是指對恢復期患者盡早施行護理干預措施以幫助患者盡可能地恢復機體功能,主要目的是改肢體麻木障礙、活動障礙等癥狀,使機體活動達到最佳狀態(tài);并降低腦梗死的復發(fā)概率[5-6]。腦卒中引發(fā)的肢體運動障礙患者經過正規(guī)康復訓練可以明顯減少或減輕癱瘓后遺癥,但臨床中有人把康復看得過于簡單,急于求成,常常會事倍功半,且會發(fā)生關節(jié)肌肉損傷、骨折、肩部和髖部疼痛、痙攣加重、異常痙攣模式和異常步態(tài)以及足下垂、內翻等問題,即“誤用綜合征”[7-8],故正確的臨床早期護理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對卒中患者進行心理治療與護理也十分重要,在心理治療中,幫助患者學會主動進行心理調節(jié)和自我控制,正確對待疾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保持愉快樂觀的情緒,消除恐懼和悲觀,擺脫一切雜念,積極配合醫(yī)生治療,堅持有效的主動鍛煉和被動鍛煉[9-10]。在本研究中,通過心理護理,觀察組負性情緒的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有效的臨床心理護理能明顯降低患者負性情緒的發(fā)生率;同時在本研究中,施行早期護理時,只要患者病情許可,應積極鼓勵患者下床活動,適當進行鍛煉,日常生活盡量做到自理,并力所能及地進行一些家務、學習、娛樂及社交活動,逐漸恢復對社會的適應,這對患者心理有著積極的影響。通過護理工作的干預,觀察組患者的生活功能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早期護理工作中的肢體鍛煉護理以及生活能力的護理有利于患者癥狀的改善,故對于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訓練宜早期開始,即在危險期過后即可進行。
綜上所述,盡早施行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而言,不僅能明顯提高患者的肢體運動能力,還可顯著改善患者生活能力,同時亦可減少患者負性情緒的產生,對患者預后有較好的影響,值得在臨床中進一步推廣使用。
[1] 周曉娟,侯亞紅,趙岳.連續(xù)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19):6-8.
[2] 陳麗,佘秋群,馮靈.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功能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4):16-17.
[3] 周紅艷,張少茹,盧丹丹,等.超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偏癱肢體功能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8):1674-1675.
[4]許鳳蓮,葉蘭芬.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吉林醫(yī)學,2013,34(1):163-164.
[5] 萬耀鳳,張惠英,何愛萍,等.持續(xù)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yī)學,2012,13(6):106-108.
[6] 王法欣,宋愛君,邱松.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1):27-28.
[7] 譚建蘭,陳安華.社區(qū)護理干預在腦卒中合并高血壓患者中的應用[J].現(xiàn)代臨床護理,2011,10(7):54-55.
[8] 郁紅.人文護理在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中的應用[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1,8(16):2032-2033.
[9] 趙雪萍,薛小玲,蘇翠紅,等.協(xié)同護理干預對社區(qū)腦卒中患者照顧者生活質量及照顧能力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3):206-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