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貝格魯恩
隨著西方霸權的衰弱,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出現產生了兩大主要影響。
第一,中國的地緣文明模式源于中國悠久的歷史,該模式可能將取代西方的地緣政治模式,成為影響21世紀世界事務的關鍵。
第二,有史以來,中央王國將第一次不得不出于自身利益而與全球進行接觸,范圍將不僅限于其亞洲鄰國。當今世界相互依存,中國和西方一樣必須在“利益匯合點”上進行合作,否則他們各自的和平與繁榮前景也將受到損害。
基于“利益匯合點”,中國和西方正在建設新的理解之橋?!敖徊媸诜邸睂⒉豢杀苊?。東方可以向西方借鑒,西方也可以向東方學習。
從地緣政治范式到地緣文明范式。在過去幾個世紀里,隨著西方發(fā)展并取得支配地位,西方在其創(chuàng)造的國際秩序中打下了普世主義的烙印,而這種烙印源于猶太教和基督教世界觀。
西方在思維中傾向于將矛盾視為不可調和的敵對關系,認為只能通過沖突解決,一方壓倒另一方。繼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黑格爾之后,福山也采取了這一方法,認為冷戰(zhàn)后伴隨著自由主義民主和自由市場的勝利,“歷史的終結”已經來臨。在西方普世主義地緣政治思維中,領土和意識形態(tài)非勝即敗。
這與傳統(tǒng)的東方思維對比鮮明,東方思維傾向于看到整體中互補的方面,也就是道家所說的陰陽,而陰陽必須不斷務實地尋求和諧與平衡,其根據是具體情況,而不是普遍的理想主義抽象概念。
正如北京大學學者張祥龍所言,儒家文明倡導的非普世主義方式尋求和走不同道路的各方進行務實交流,而不是對其他各方施加淫威。在這種地緣文明心態(tài)中,不同的事物可以共存,就像上千年來佛教和道教在中國共存一樣。
張祥龍進一步說,在這種尋求和諧共存的世界觀中,不會出現當代西方關于“歷史的終結”和“文明的沖突”的描述。這兩種描述只有在普世主義尋求支配優(yōu)勢的情況下才會出現。
隨著當今世界從美國領導的全球化1.0向我們所說的全球化2.0轉變,這具有重要意義。全球化2.0的特點不是任何大國的霸權,而是多種實體的相互依存。從巴西到伊斯蘭色彩濃厚的世俗民主國家土耳其,再到中國,新興經濟體在全球收入和生產中的份額不斷增加,它們自然會重拾各自的文化基礎,對抗北大西洋西方的意愿,并根據自身利益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地緣文明范式尋求在更加平等的大國間實現和諧共存,遠比地緣政治心態(tài)更加適合我們已經邁入的這個世界。地緣政治心態(tài)導致分裂和沖突,我們正在逐步摒棄。尊重不同文明和生活方式對于即將到來的世界秩序而言不可或缺。
與全球接觸的中央王國。在相互依存的時代,國家利益這一概念極具彈性。全球貿易、投資、金融和信息流動將人們的心靈、思想和經濟利益,甚至還包括自然氣候,都連接在了一起,構成了一張相互依存的大網,超越了傳統(tǒng)以領土邊界為定義的主權。
在我們所處的時代,主權意味著在這張全球相互依存的大網中保護并改善本國人民的福祉。在維護主權方面,中國如今面臨的挑戰(zhàn)是要拋棄長城心態(tài),在自身利益與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利益的匯合點上構建21世紀的“長橋”。
過去30多年,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功,也將中央王國推到了全球化舞臺的中央。重新覺醒的中國與外部世界聯(lián)系眾多,從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商品市場到美國的消費市場,再到歐洲的金融穩(wěn)定和我們共同面對的氣候變暖問題,中國的命運現在已經與其創(chuàng)造的相互聯(lián)系密不可分。中國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一樣,只能通過幫助他人來幫助自己。要幫助自己和他人,中國就必須走出自己歷史的安樂窩,積極塑造后美國世界秩序的規(guī)則和規(guī)范。
2011年6月,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在北京主辦了一次會議,亨利·基辛格致開幕詞,在講話中,他很好地闡述了這一點。
基辛格說,拿破侖戰(zhàn)爭結束后,英國崛起成為世界大國,并維持了一個多世紀。然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的1947年,作為帝國沒落時期的英國外長,歐內斯特·貝文感到自己必須向其美國同人說明:“作為最大的債權國,美國現在必須帶頭塑造新秩序?!贝撕?,美國推出了“馬歇爾計劃”,進行戰(zhàn)后重建,以美元主導世界經濟體系,并在20世紀下半葉一直保持著優(yōu)勢地位。
現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中國與1947年的美國情況相同,處在世界新秩序的交接點?;粮駥χ鬓k方說,盡管這種體系間的過渡很有可能還要30年時間,中國的作用只會不斷增長,因為中國出于自身利益必須塑造全球體系,必須將世界重心由北大西洋轉至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
在基辛格看來,由于西方當前身陷癱瘓境地,中國正不斷地被推上全球領導地位。他客氣地說,美國“沉浸在政府角色和美國活力來源的討論之中,爭論著我們需要多大規(guī)模的政府,以及誰應該為政府埋單”。歐洲則陷于“金融和概念危機,游移于國家模式和另一種模式——歐盟之間”。
基辛格說,“合作意識至關重要,因為我們已經進入了新的復雜時代,正在尋找能夠壓倒一切的框架。我們必須適應一大批新成員走上世界舞臺”。對基辛格而言,“最主要的協(xié)調工具就是二十國集團”,在二十國集團中,所有國家必須使本國宏愿符合國際安排,“以避免因尋求經濟增長而導致零和競爭”。
基辛格所言極是。在過去兩個世紀中,英國和美國先后成為霸權國家,提供安全、金融穩(wěn)定、主要儲備貨幣和開放貿易等“全球公共品”。如今,美國等八國集團發(fā)達經濟體日益無法提供這些全球公共品。而與此同時,以中國為首的新興經濟體尚無能力提供這些全球公共品。
因此,由發(fā)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組成的二十國集團必須集體提供這些全球公共品。在真正多極化的世界里,即使是到2050年中國成為最大的經濟體之后,在可預見的未來中,這也將是“新的常態(tài)”。
我們面臨的挑戰(zhàn)在于能否在沒有大國主導或利益群體操縱的情況下建立全球治理。
因此,中國必須在“和平崛起”理念上更進一步,“在世界范圍內,擴大和深化同其他國家的‘利益匯合點。只有彼此利益不斷匯合,共同利益才會有堅實的基礎”。
除氣候變化和低碳增長之外,二十國集團還必須維護全球金融穩(wěn)定,逐步采用包括人民幣在內的全球多元貨幣儲備體系取代美元,構建反映新興經濟體實力的世界貨幣基金組織新治理結構,并重啟或重塑多哈貿易談判等。
從很多方面來看,中國一直是全球化1.0的主要受益者,在全球公共品的基礎上構建了現有的實力和繁榮,而這些全球公共品的提供者正是如今正在衰落的美國霸權。全球化和技術進步造成的混亂在西方面臨日益強烈的抵制,對此,中國必須考慮到所有人的利益,積極鞏固全球化2.0?,F在,中國只有兩個選擇:和其他國家共同建設“長橋”,或者回到長城以內,再次退出歷史的舞臺。
交叉授粉。在全球化從1.0向2.0轉變的過程中搭建橋梁,將匯合利益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保證在新時代中,東西方繼續(xù)相互交流而非你爭我奪。
對我們來說,有一些原則是真正普遍適用的,包括對個人尊嚴的尊重和限制權力濫用,這些原則將會是西方與中國互動的主要部分。但我們同時也認為,這些原則如何在社會中得到調整并與共同利益實現平衡,其方式并非普遍適用。
中國中產階層日益壯大,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他們感到滿意而非沮喪。通過更多的個人自主、言論自由和“法治”而非“法制”的制度化,中產階層的期望將不斷上升。在我們看來,這是穩(wěn)定的關鍵。如果說其他地區(qū)向上發(fā)展的經驗有什么指導意義的話,人們必然會在社區(qū)平衡中需要更多的個人權利空間。權力問責和給予人民反饋是良好治理的普遍原則。
治理機制并不是普遍統(tǒng)一的。在西方,很多人出于意識形態(tài)考慮,堅持中國必須在全國范圍內采用西方一人一票的多黨民主制,這一堅持是錯誤的,特別是考慮到這一體制在西方己經變得如此漏洞百出。
多黨民主制只是實現良好治理的一種方式,而且或許并不是最好的方式。有爭議的選舉在地方甚至是州級層面或許運作良好,因為公民有相關的知識可以做出明智的決定,但在國家層面,特別是對大國而言,這會使得國家因為黨派對峙民粹主義和共同利益的意外后果而自我分裂,即使個體選民在投票箱前做出的自利選擇看似合理,這些問題也會出現。美國實行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金錢在競選活動中發(fā)揮著中心作用,這一民主制度使得美國的政治文化充滿了短期心態(tài)和特殊利益。
西方需要認識到,選拔和選舉相結合的制度顯然是一種良好的治理模式,這種成熟的精英制度得到了民主責任制的平衡,卻又不受選舉政治的影響。這種體制在一黨內部或在非黨派治理機構中達成一致意見,而非在外部公開動員選區(qū)公民,使其相互攻擊。只要內部有基于績效的公平競爭,該體制就還有很多優(yōu)點。
不管怎樣,中國、西方及世界各地的其他公民應該選擇適合各自的治理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在中國行之有效的制度或許只在中國有效,而在西方行之有效的制度也只在西方有效。正如新加坡前外交部長楊榮文所言,“深層文化難以改變”。
不過,如果我們擺脫普世主義意識形態(tài),尊重并學習根源于彼此文化和歷史的道路,東西方無疑可以彼此促進。
19世紀末20世紀初,孫中山曾尋求將儒家傳統(tǒng)的精英政府與西方民主結合在一起。在21世紀,隨著世界各國在中國的帶領下不斷崛起,或許西方的政治想象力會再次開放并向東方學習。
18世紀,西方崛起之時,伏爾泰等啟蒙運動哲學家深受儒家精英原則的影響。他們轉而影響了美國的開國元勛。美國的開國元勛既不贊同君主專制也不贊成暴民民主,就像孔子一樣,他們認為,治理機制應當將權力授予才能卓越的天賦貴族,而非依據血脈傳承或特定階層選擇領導者。
在多種實體中建設通往未來的橋梁再次需要這種智慧。美國和當代中國的開國元勛們都展現過這種智慧。而在新世界里,我們所有人都無法擺脫相互聯(lián)系,和前人一樣,我們必須務實開放,學習對我們各自人民的福祉最有稗益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