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慶九 李俊洲 李紅麗
[中圖分類號] S4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9-0082-01
粘蟲屬鱗翅目夜蛾科,在豫北主要為害小麥、玉米、谷子等禾本科作物,大發(fā)生時也為害棉花、大豆、蔬菜、果樹等作物,寄主包括16科100余種作物。粘蟲以幼蟲食葉危害,大發(fā)生時可將作物葉片全部食光,造成嚴重損失,導致毀種重種或絕收。因其具有群聚性、遷飛性、雜食性、暴食性,是農業(yè)上一種間歇性猖獗危害的遷飛性害蟲。
一、粘蟲的形態(tài)特征
粘蟲的發(fā)育屬完全變態(tài),需經歷卵、幼蟲、蛹、成蟲四個發(fā)育階段。卵:長約0.5mm,饅頭形,初產白色漸變黃色,有光澤。卵粒單層排列成行成塊; 幼蟲:幼蟲一般分六齡,在異常的環(huán)境下也可能七齡,老熟幼蟲體長約38mm。頭紅褐色,頭蓋有網紋,額扁,兩側有褐色粗縱紋,略呈“八”字形,外側有褐色網紋。體表有5條縱紋,背中線白色,邊緣有細黑線,背中線兩側各有2條紅褐色縱紋,近背面的較寬,腹面污黃色,腹足外側區(qū)有黑褐色斑。體色由淡綠至濃黑,變化甚大(常因食料和環(huán)境不同而有變化);在大發(fā)生時背面常呈黑色。腹足外側有黑褐色寬縱帶,足的先端有半環(huán)式黑褐色趾鉤; 蛹:長約 19mm;紅褐色;腹部5-7節(jié)背面前緣各有一列齒狀點刻;臀棘上有刺4根,中央2根粗大,兩側的細短刺略彎; 成蟲:體長16-20 mm,翅展40-45 mm。體淡褐色或淡灰褐色,雄蛾色常較深。觸角絲形。前翅與體同色,散布細微黑褐色小點;翅中央有淡黃色近圓形斑2個,且在外斑下方還有一個白點,其兩側各襯以小黑斑;翅尖有黑紋一條,斜伸至內緣末端1/3處;翅外緣有7個小黑點。雄蛾翅僵1根,雌蛾3根。
二、習性
成蟲晝伏夜出,具有較強的趨光性和趨化性,對糖醋液趨性強,卵多產于作物端部與下部枯葉或葉鞘中。成蟲具有遠距離遷飛能力,一次可飛行500km左右。粘蟲抗寒力不強,在豫北不能越冬。
二、發(fā)生規(guī)律
豫北屬粘蟲發(fā)生三代區(qū),一代主要是遷飛過境的成蟲,二代、三代主要危害玉米、谷子等,但以二代為主害代,主要是危害玉米幼苗為主,發(fā)生嚴重年份玉米被吃成光桿,導致毀種重種。2006年安陽縣呂村鎮(zhèn)約200畝玉米幼苗被吃光。2014年安陽縣瓦店鄉(xiāng)、水冶鎮(zhèn)都有部分農田玉米被粘蟲吃成光桿。粘蟲成蟲由南方遷飛時受氣流或取食補充營養(yǎng)影響,在過境地區(qū)繁殖。若在過境地遇到較強氣流導致不能起飛,則會導致過境地二代粘蟲大發(fā)生。如2006年5月下旬有一次較強的降雨,過境的粘蟲成蟲滯留在豫北,導致部分地塊二代粘蟲大發(fā)生。初齡幼蟲僅能啃食葉肉,使葉片呈現(xiàn)白色斑點;3齡后可蠶食葉片成缺刻,5-6齡幼蟲進入暴食期,其食量約占整個幼蟲期的90%以上。3齡后幼蟲具假死性,受驚動后迅速卷曲墜地,畏光,晴天白天潛伏小麥或玉米根處土縫中,傍晚后或陰天爬到植株上為害,幼蟲發(fā)生量大食料缺乏時,常成群遷移到附近地塊繼續(xù)為害,因此又叫行軍蟲。幼蟲一般6齡。老熟幼蟲在根際表土1-3cm做土室化蛹。成蟲需取食花蜜補充營養(yǎng),蜜源豐富則產卵量高;幼蟲以禾本科作物為食料的發(fā)育快,成蟲產卵量高。
要做好粘蟲的防治工作,要做到以下幾點:
1.嚴密監(jiān)測,做好預測預報。 粘蟲的發(fā)生消長規(guī)律,主要取決于蟲源基數(shù)、性比、繁殖機能及其他生物學特性等內在因素,并受氣候、營養(yǎng)、天敵和人類生產活動等生態(tài)因素的影響。在豫北強降雨和溫濕度變化是影響?zhàn)はx發(fā)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全面掌握燈下蛾量、卵巢發(fā)肓進度和田間蟲量等情況,及時發(fā)布防治警報,對于粘蟲的防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做好宣傳工作,普及粘蟲的發(fā)生防治技術,提高農民群眾對粘蟲危害的警惕性和防治的自覺性。提前制定防控預案,一旦粘蟲大發(fā)生,積極組織農民群眾開展防治,確保將粘蟲危害的損失降到最低。
三、防治措施
1.農業(yè)防治 (1)清除田間秸稈,燒毀或堆漚作堆肥,以殺死潛伏在稈內的蟲蛹。合理輪作,淺耕滅茬,減少成蟲基數(shù);(2)人工捕殺及中耕除草消滅幼蟲。在粘蟲幼蟲發(fā)生期,可利用中耕除草將雜草及幼蟲翻于土下,殺死幼蟲,同時也降低了田間濕度,增加了幼蟲死亡率。
2.生物防治 (1)投放赤眼蜂,采用天敵防治;(2)應用生物農藥白僵菌防治,可顯著減輕為害。
3.物理防治 (1)誘殺成蟲。利用成蟲的趨光性、趨化性可用黑光燈、糖醋液(糖、水、酒、醋比例為1:2:3:4)誘殺成蟲;(2)楊樹枝把誘卵。 把萎蔫的楊樹枝捆成2市尺長,直徑3寸的小把,插于玉米田間,高于植株,3-5天換一次,把糖醋液噴在草把上效果更好,換下的楊樹枝把要燒掉,凡是誘蛾、誘卵的糖醋盆、草把附近,每隔7天噴一次藥,把產出的卵所孵化出的幼蟲殺死。
4.化學防治 注意防治務必掌握在幼蟲3齡期以前,重點噴灑植株上部。2.5%高效氯氟氰菊酯40-80ml/畝,5%高效氯氟氰菊酯12-18ml/畝或 48%毒死蜱(樂斯本)乳油30-40ml/畝或20%滅幼脲3號懸浮劑40克/畝或20%氯蟲苯甲酰胺5克/畝,兌水30-50kg均勻噴霧。
在玉米粘蟲的防治過程中,要及時掌握當?shù)刂脖2块T發(fā)布的蟲情監(jiān)測預警信息,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防治,盡量把玉米粘蟲防治在三齡以前。防治時間一般選擇早晚幼蟲取食的高峰時間;噴藥部位盡量施藥在玉米心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