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紅
【摘 要】我國一直是地質災害的高發(fā)國家。從古至今,我國的地質災害一直不斷,而且地質災害的類型也復雜多變。從滑坡泥石流,到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從地震、火山噴發(fā)到地熱。這些類型的地質災害在中國的領土上都有發(fā)生。因此,本文對常見的地質災害進行了分析和討論,尤其是對于在中國常常發(fā)生的地質災害,有一個說明。并且本文著重探討了應該如何通過一些現代的手段和方式,來預防和治理這些地質災害。這才是目前比較重要的而急迫需要探討的。
【關鍵詞】地質災害;中國;現代;預防和治理
前言
一般來說,我們認為的地質災害有兩種,一種是自然造成的地質災害,而另一種則是由人為的原因造成的地質災害。地質災害的共同點就是它都是對人類生命、人類社會的財富以及環(huán)境造成了破壞和損失。因此,只有對人類社會、人類生命等造成破壞和損失之后,才能被稱為是地質災害。如果說一次火山噴發(fā)發(fā)生在無人區(qū),沒有造成任何的損失或者破壞,那么它就不能稱作是地質災害,只能說這是一次自然現象。一般來說,自然災害的種類也特別多,有山體滑坡、地裂、巖溶塌陷、火山噴發(fā)、地震和荒漠化等等。我國的地質災害的種類很多而且十分的復雜。我國目前的狀況可以說是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預防和治理地質災害的任務也很艱巨,擔子也很大。如何更好的預防和治理地質災害,是一個十分有必要探討的課題。
一、地質災害的類型及地質災害的預防和治理的現狀
首先我們應該對癥下藥。因此我們應該了解需要防治的地質災害特點。在我國,最常見的地質災害是地震、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及荒漠化等。地震主要發(fā)生在我國的西南地區(qū),主要是在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的一部分地區(qū)。地震同時會導致滑坡和泥石流的高發(fā)。在降水多而急的山地地區(qū),比如東南沿海地區(qū),以及西南的一些地震多發(fā)地,滑坡泥石流的危害也十分嚴重。而在黃河、長江流域和一些農耕地區(qū),包括自然因素引起的也包括人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又十分的嚴重。我國西北及我國的北部地區(qū)則由于降水以及不合理用水的緣故成為了土地沙漠化及荒漠化的重災區(qū)。
為了更好的防治地質災害,我們還應該了解現在的防治現狀。目前,地質災害的預防有不少的有利條件。首先第一點,我國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發(fā)展,使得我們有資金去進行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同時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也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發(fā)展所必須要求的部分。第二點,在歷史的不斷發(fā)展過程中,我們逐步的建起了針對地質災害方面的一個預防系統。并且我們還特別制定了《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以及各地獨特的地方性的法規(guī)。第三點,人們通過不斷深入的研究調査地質災害,對于地質災害的了解也逐漸的加深。對于地質災害的災后處理和應急能力逐漸的提升。
但是地質災害的防治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地質災害的防治也遇到了不少很困難和問題。第一點,中國是一個地質災害高發(fā)國家,而且地質災害發(fā)生的類型多種多樣,分布的范圍也很廣。要想能夠預防全部的地質災害,必須要有強大的管理和控制能力。并且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還得要擁有領先的科技水平。中國雖然發(fā)展飛速,但是與國際上最領先的科技還存在有一點距離,因此這個方面成為了中國的難題之一。第二點是中國地大物博,人口又多,經濟落后,目前的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上相對于先進水平來說還有一定的差距,這也使得我們現在遇到了地質災害防治基礎薄弱的問題。第三點中國的發(fā)展模式是一種粗放型的發(fā)展模式,主要的能源是煤炭而并非世界上常用的石油。能源結構不合理,在資源的開采過程中對環(huán)境破壞嚴重,資源利用率又低。若不改變這種發(fā)展方式和經濟結構,那么地質災害的防治將無法從根本上得到改變。第四點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我國的立法剛剛起步,雖然有相關的法制法規(guī),但是尚不健全。比如在相關的理論和方式方法上就很不完善。而對于地質災害的觀察、記錄,以及災后的治理處理方面則更是剛剛開始。
因此,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任務很艱巨,壓力十分大。要更好的防治地質災害,就必須針對以上出現的問題,深入研究地質災害的問題,對癥下藥。只有這樣,才能在新時代發(fā)展的過程中,使得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比以前有更大的進步。這樣才能為中國的經濟發(fā)展做出更好的貢獻。
二、多方面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能力
在加強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中,我們必須根據出現的問題,做出相應的措施和策略。
(一)加大在地質災害防治的投入
首先我們應該在多方面加大對地質災害防治的投入,這個投入不僅是資金方面的投入,還包括有人力、物力、財政、技術方面的投入。僅僅在資金方面投入是不足的,最重要的是在防治工作中,必須加強技術方面的投入。在地質災害預防方面,我國的數據、資料等等嚴重不足。這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進行地質災害的普查工作,長期持續(xù)的對重點地質災害進行監(jiān)測,隨時掌握地質災害變形、發(fā)展階段,為預防和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提供基礎保證。而在地質災害多發(fā)區(qū),我國缺少專業(yè)的人員和設備,對區(qū)域進行勘察測繪。同時因為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因素,使得我國對于地質災害的預防不夠迅速而準確。這也使得地質災害對于我國造成的損失極大。要快速而準確的對地質災害進行預防,必須加強我國的經濟科技水平,發(fā)展地質災害預防方面的科技。在地質災害的治理上,我們應該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每個地區(qū)不同的氣候和地質特點,對地質災害發(fā)生的區(qū)域進行合適的修復治理措施。同時應該預防災害區(qū)域的次生災害,比如疾病等等。加大地質災害防治的投入,這對我國未來的經濟發(fā)展也有很大的幫助。同時我國的經濟發(fā)展也能促進地質災害防治的發(fā)展。
(二)轉變經濟發(fā)展模式
中國的煤炭能源十分豐富,而石油資源則并不是那么富足。因此我國的能源模式是以煤炭為主的。但是世界上的能源模式大多是以石油為主的,有些國家已經開始向以天然氣為主而改變。因為煤炭在使用的過程中,形成的污染比石油和天然氣嚴重很多。而且煤炭的開采對環(huán)境也會產生很大的污染和影響,而石油在開采和使用的過程中相對的污染就會好很多,天然氣則更好。因此,中國應該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應該逐漸轉變經濟發(fā)展的模式,逐漸轉向以清潔能源為主的發(fā)展方式,這樣可以使得我國在能源的利用中,減少對于環(huán)境的破壞,這樣自然災害的人為災害也會減少,可以促進對于地質災害的防治的發(fā)展。
(三)完善我國的地質災害防治方面法律法規(guī)
我國雖然已經有了地質災害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但是只能算是剛剛起步,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都還有不完整不完善地方。法律法規(guī)的不完善會導致在防治的過程中,防治措施和相關責任方面的混亂。沒有一個標準的措施,就沒辦法對責任進行判定,沒有辦法采取快速而準確的措施,來對地質災害進行預防和治理。因此,我國應該加速立法的進程。完善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
三、結語
地質災害對我國的經濟發(fā)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也直接威脅著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如何能夠更好的防治地質災害,是一個重點課題。對于經濟發(fā)展,人民生活,都有很重要的作用。這是當下面臨的重要挑戰(zhàn),也是一個很好的機遇。對于地質災害的妥善預防和治理,可以促進我國的多方面發(fā)展,而不能很好處理的話,則會導致阻礙我國的發(fā)展。因此,我們必須更好的做好地質災害的預防和治理。
參考文獻:
[1]李迎新.地質災害分類與防治[J].西部探礦工程.2009,(4):14-15.
[2]袁藝.日本的災害管理一:日本災害管理的法律體系[J].中國減災.2004,(11):56-58.
[3]地質災害及防治情況[J].中國經濟景氣月報.2008,(1):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