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燁
教學中,我們習慣稱學習上困難較大的學生為后進生或學困生,也稱潛力學生,這些學生的頭腦不是不聰明,而多是學習的習慣及意識較差。進入高中后,心理上雖然懂事了許多,但已無力回天,只好破罐子破摔,迷茫、困惑的心理自然而然地靠上身來。
綜其所有,大概有這樣幾種類型:
第一種,偏激,抵觸情緒大,對學習持無所謂的態(tài)度
家庭教育的溺愛養(yǎng)成的要挾惡習,一句話也聽不進去,不合心意就發(fā)脾氣、使性子,以“我就這樣了”的心態(tài)對人對物,甚至是對己,常常動輒就站到老師或家長的對立面去。這類學生往往有以下一些特征:1.在家庭中往往是獨生子女,從小養(yǎng)成的習慣,有恃無恐,父母拿其沒有辦法。2.性格上比較偏執(zhí),易激動,吃不得虧,容易與其他人發(fā)生沖突和矛盾。3.徹底放棄了學習,混日子的居多。
第二種,內斂、難受、憋屈、抑郁,有苦難言
學困生中的確有一部分智力不是很突出的孩子,平時里聽話守紀律,勤懇努力,但成績總是不見起色,不會的仍然是不會,對大部分人來說,自己一心想學,但一種情況是學不會、學不好,另一種情況是學不進去。成績不好自己心里也急得慌,又不想讓父母失望,所以痛在心里,也埋在心里。這類學生往往有以下一些特點:1.家庭經(jīng)濟較困難,可父母又不想讓其失學,能體會生活之苦之難,本身比較明事理。2.性格上比較內向或長期的心理壓抑,心事全放在心里,行為上往往會獨來獨往。3.有一部分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自己留守在家,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生活上、心理上缺少關懷與交流。
第三種,迷茫失落,前途無望
很多學生在學習成績長期不好的情況下,漸漸把自己的希望與理想磨滅掉了,前途在哪,路又如何走,一點也不知道,看到同齡的或是同班的學生,感到自己無從收拾殘局,基本上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隨波逐流的心態(tài),有時候甚至連經(jīng)也不想念、鐘也不想撞。這類學生往往有以下一些特點:1.頭腦并不笨,但學習過程中因某些原因掉隊,自己也力圖歸隊,但始終也沒有攆上來,不知所措。2.基本上屬于明白事理的人,但醒悟得較晚,錯過了學習時機。3.上課如同聽天書,坐在教室里感覺如同坐牢,惹事的時候較多。4.這類學生最易學壞,走下坡路,也就是我們所學的“各路精”,除了學習不行,其余的什么都行。
第四種,左右逢源世故型
凡從事一線教學的教師,可能都會有這種體驗,一個班級里的學生,最容易記住名字和人的有兩類,一類是學習成績特別突出的學生,另一類就是學習成績較差,偷懶?;⒊1徽埖睫k公室里的學生。這類學生往往有以下一些特點:1.很明白自己的情況,家庭的壓力較小,家長也明白孩子的學習成績,往往不求其升學,只求孩子在學校里能受到點約束,不變壞、不學壞,能順利畢業(yè)就行。2.這些學生畢業(yè)后往往能很快適應社會環(huán)境,在事業(yè)上往往都小有所成。3.這類學生比較好管理,也容易與其交流。
第五種,講義氣不顧后果型
朋友哥們義氣重的學生,在學困生里比較常見,平日里脾氣相投,惺惺相惜,在關鍵時,不顧后果,甘愿為朋友兩肋插刀,一旦被找到老師跟前,三緘其口,什么也不說,寧可自己背包袱,也不愿連累他人。這類學生往往在家里被家長關心不夠,沒有可說話、可信任的人,一旦認為自己交上了朋友,對朋友的感情很厚,交情很深,加上受社會上或是網(wǎng)上一些小說的影響,江湖義氣重,常在班里成群結伙。
對于以上五類學生,我們且不談這類學生形成今天這個樣子的原因,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每個教師可能都會遇到這樣的學生,如何處理同他們的關系,如何重樹他們的學習信心,這需要正確的、針對性的教育對策:
一、平等、民主、寬容、理解
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是教育過程中師生對話的基礎。陶行知先生說過:“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倍司邮睦蠋熍c匍匐在講臺之下的學生,無法取得心靈上的統(tǒng)一與和諧。我們要蹲下來,給這些學生,給所有的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平等的、民主的、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平視而非仰著頭接受教育。除了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在教學中還需要多一些寬容,多一些理解。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了解這類學生在學習上及學習背后的事實真相,包括心理上的,行為上的等。學生行為出軌或者退縮的表象掩蓋了真正的問題,那就是他們沒有安全感或者能力。我們不一定非要強調學習成績,還要強調學習熱情,在寬容的情況下,以理解的心理認真傾聽學生的焦慮、害怕和沮喪。
二、尊重、信任、欣賞、經(jīng)營
教育應是一片肥沃的土壤,而絕不應該僅僅是一把鋒利的剪刀,飽受我們“修剪”之苦的相當一部分是隱藏著巨大潛力的學生,很多“差生”極有可能是“偏才”或“怪才”。 我們的教育是否可以不過分苛求,不拿放大鏡和顯微鏡去觀察他們的現(xiàn)在,多用望遠鏡去望一望他們的未來。尊重是相互的,你在尊重學生的同時,也會獲得學生對你的尊重,你的教學過程、教學行為才會發(fā)揮出最好的效能,你也才會有更有價值的收獲。承認差異,正視差異,研究差異,我們的教育才有嚼頭。
作為教師,在平常的教育過程中,應注重教育行為及教育思想的經(jīng)營,從自身經(jīng)營開始,從認識上,從觀念上,轉變傳統(tǒng)的、固有的看待學生的眼光和角度。真能做到這樣,哪怕是真的天天面對三流或不入流的學生,你也會獲得更多的體會與全新的感悟。每個人都有長處,換一個角度,換一個位置,你所接觸到的、感覺到的也許不單單是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