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燕冰
摘 要:語文課堂應摒棄華而不實的課堂形式,注重引領學生走入文本、研讀文本,從文本中尋求提高語文課堂效率的有效途徑,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主要從精心設計教學流程、重視朗讀、合理設置問題及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入手,探索緊扣文本、提高語文課堂效率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緊扣文本;課堂效率;教學流程;朗讀;設置問題;語言
課堂教學改革給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一個更為開放和自由的空間。語文教師一改往日“滿堂灌”“多講細講”的作風,而是充分地把課堂上的時間還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但是由于過于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很多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更側重于教學形式的多樣化,靈活運用各種方法讓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參與課堂學習。一節(jié)課下來,我們發(fā)現(xiàn),課堂的形式有余,但內容不足;煽情有余,理性不足。學生對文本的挖掘和思考還有很大的欠缺,教師在課前所預設的教學目標往往因為對文本的解讀不到位而無法圓滿完成任務。
因此,語文教師應認識到緊扣文本教學的重要性,在課堂中緊扣文本、分析文本,從文本中尋求提高課堂效率的途徑。那么,語文課堂教學應如何“緊扣文本”呢?
一、研讀文本,精心設計教學流程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笔紫?,教師的備課過程就是與文本對話的過程。只有緊扣文本,教師的課堂教學和語言文字訓練才有了依托,教師的教學重難點才會明確,教師才能胸有成竹地在課堂上引領學生,從文本出發(f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在研讀文本時應綜合考慮教材、學生因素,在腦海中構建一副該文本的解析框架,包括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例如,我在教學魯迅的《風箏》這篇課文前,我很認真地研讀了該課文,制定了該課的教學目標。明確了目標之后,對于“教什么”,我就心中有數(shù)了。之后,我便抓住教學目標中設置的重難點,圍繞文本開始設置教學思路。我設計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將學生現(xiàn)在放風箏時的感受和魯迅小時候對放風箏的鄙視和厭惡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興趣。為了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題,我設置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介紹魯迅寫作時特定的歷史條件和時代精神,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走入文本。因為這篇課文是學生進入初中以來第一次接觸魯迅的課文。因此,引導學生解讀時,我希望能做到深入淺出。我直接從文本的重點也是學生較能體會的一個場景“魯迅小時候虐殺弟弟的風箏夢”的那一幕切入課文。然后我再緊扣“精神的虐殺”這個重點詞設置一系列的問題引領學生深入文本、分析文本。由于我在課前充分地研讀了文本,并且分析了學生的心理,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因此在教學時就非常從容,緊扣文本落實本課的教學任務,課堂效率也大為提高。
其次,學生的課前預習就是學生與文本的第一次對話。但是,由于很多學生課前沒有預習新課的習慣,錯過了第一次自主與本文對話的過程,所以上課時,學生常常在朦朦朧朧的狀態(tài)下被老師推著走進文本。這直接導致了部分學生的自主閱讀、發(fā)現(xiàn)和體驗,都被老師的講析或其他同學的發(fā)言所取代,處處被動,對學習新課便漸漸失去了興趣,課堂效率低下,因此要改變這種現(xiàn)狀,教師應重視預習的重要性,讓學生在上新課前做好預習,提前感知文本,帶著問題進入課堂。課改以來,導學案的使用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資源。教師應充分利用導學案,指導學生預習。
二、重視朗讀,充分感知文本
自古以來,我國一直沿用的最重要的語文教學方法就是朗讀,朗讀的作用已經不言而喻。首先,朗讀有利于語感的培養(yǎng),因為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會不自覺地融入自己的獨特感受,感受語言當中所蘊含的音韻美、形象美和情感美,比較遣詞造句的優(yōu)劣,習得語言、沉淀語言,從而形成良好的語感。其次,朗讀有利于學生充分感知文本。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謂熟讀則不解說自曉起義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特別注重學生對課文的朗讀,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感知文本。教師寧可少講,也絕不能在課堂上搶占學生朗讀的時間。學生若在課前朗讀了課文,自然而然地對新課文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做到心中有數(shù),帶著問題去聽課。那么,課堂中緊扣文本教學便有了“起點”,效率自然會提高。
朗讀課文對文本解讀的重要性在詩歌教學中尤為顯著。例如,在教學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時,我便讓學生反復誦讀詩歌,學生在讀的時候不自覺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體驗,在感悟文本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再創(chuàng)造,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課堂效率大大提高。
三、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文本
在課堂上,教師往往會拋出一系列的問題來引導學生一步步地走進文本、研讀文本,但是,教師設置問題的“度”卻很難把握,設置的問題或過大或過小,或過寬或過窄。學生要么是很容易就回答上來,要么便是無動于衷!回答上來的句子也大都局限于課文原句,一旦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句子包含的思想情感,學生往往便無言以對。因此,如何緊扣文本,設置一系列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思維呢?要實現(xiàn)這一步,我認為有一點至關重要,即把握好課文主題,所設計的問題應對逐層揭示主題有幫助;且所設置的問題應注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比如在教學《囚綠記》一課時,課文主題是為了表達作者對“綠”的喜愛之情以及通過“綠”象征對自由、光明的向往和追求!那所設置的一系列問題便應緊緊為這一主題服務,逐層深入,以便于學生步步深入了解課文,最終水到渠成歸納出文章的主題。因此,在上這篇課文時,我所設置的問題是:“囚綠”是什么意思?作者為什么要囚綠?作者囚綠的目的是什么?這株被囚禁的常春藤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文中交代背景的是哪一句話?結合這個背景及常春藤被囚禁后的變化,探討“綠”可能具有的象征意義。當然,除了這些問題外,在每個問題的銜接之間還有許多問題構成,步步深入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主題。而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前提下,結合這幾個問題,大致上就可以把握好課文所具有的主題了。
四、品味文本語言,把握情感
新課標指出:欣賞文學作品時,需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應引導學生對文本中的重點詞語和文質兼美、內蘊豐富的語句進行品味、賞析。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進一步聆聽作者的心聲,觸及人物內在的品質與精神,既加深了學生對文本主旨的理解,又陶冶了情操;同時,還能讓學生在鑒賞語言中感受語文的美感,并形成良好的語感。例如,我在教學《音樂巨人貝多芬》這篇課文時,為了窺見貝多芬的內心世界,我便讓學生緊扣文本,從中找出貝多芬言行的句子重點賞析。有的學生便著眼于貝多芬所說的話“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頭顱在熔巖內燃燒,拼命巴望掙扎出來”進行分析。貝多芬把耳聾的自己比作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雖然遭遇了耳聾的厄運,但他的創(chuàng)作欲望正盛,他的創(chuàng)作激情在體內燃燒,所以說“頭顱在熔巖內燃燒”,貝多芬不甘放棄,“拼命”“巴望”表現(xiàn)他與不幸命運做斗爭的決心。通過品味這句話,學生對貝多芬堅韌不拔的斗爭意志理解得非常透徹,同時也感受到了運用比喻的妙處。
新課標強調,語文課程應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而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更有利于學生透過語言體會文本本身所蘊含的人文美、情感美,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個性,為未來的人生打好底色。
總之,語文教學要立足課內,緊扣文本,激發(fā)學生對祖國文字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語言的感悟能力,并使學生受到優(yōu)秀文化熏陶。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將努力地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思考和探索,從文本中尋求提高課堂效率的途徑。
參考文獻:
王必成.關于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幾點思考.中學語文教學參考,1994(20).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