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tǒng)的節(jié)俗中,“七”所扮演的,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角色。古人過春節(jié),從正月初一到初七,都賦予了不同的節(jié)日含義。據(jù)晉董勛的《問禮俗》,從新年的第一天到第七天,分別是雞日、狗日、豬日、羊日、牛日、馬日、人日。將新年首月的第七天設為“人日”,最晚在魏晉時代已很盛行。
農(nóng)歷七月的第七天,即七月初七,在古人眼里是又一個特殊的日子。七月的第七天是中國傳統(tǒng)的“七夕節(jié)”,又稱“乞巧節(jié)”。傳說在這一天,戀愛中的男青年牛郎和女青年織女將會相聚,此即漢應劭《風俗通義》中所說:“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在古代喪俗中,數(shù)字“七”同樣十分神秘。至今,民間在親人亡故后都有“做七”的風俗。所謂“做七”,就是在人死后,從第七天起,親屬每隔七天設齋會祭奠一次,前后七次,“七七四十九天”結束。
民俗學上的解釋認為,這與“轉世”傳說有關。按照迷信的說法,人死后七天就會轉生,每七天為一期,期滿后會再降生,所以死后第七天要為亡者設立靈座。若第一期后未得生緣,則要再等一期,如此這般,七期為限,四十九天后除靈。還有一種迷信說法是,亡魂通往陰間的路上有層層關卡,每過七天要過一道關口。為亡者“做七”,實是為了護衛(wèi)其順利到達陰間,免做孤魂野鬼。在第五個“七日”,亡者最受累,所以又以“做五七”最為隆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