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銳
(三峽大學 藝術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
淺析如何利用民族音樂提高大學生的審美情操
孫銳
(三峽大學 藝術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
我們偉大的祖國母親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她哺育了一代代中華兒女,孕育出一個個智慧的結(jié)晶,造就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情感,期間創(chuàng)造出的音樂也正是這種民族精神的匯聚和體現(xiàn)。而作為一名身處綜合性高校的音樂教育工作者,應當責無旁貸地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引導他們領會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獨特的魅力和價值,保證民族音樂教育的正確方向,全面提高他們的審美情操和綜合素養(yǎng)。
民族音樂;大學生;審美情操
(一)深入民族音樂教育是綜合性大學的迫切需要
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特征的反映它往往承擔著傳承該民族文化的核心內(nèi)容,如有關該民族的起源、遷徙、歷史大事件等,所以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各個民族文化體系中最不容易消弭的特征性因素。一個民族的世界觀、價值觀、文化心理等意識形態(tài),常常在民族音樂,尤其是民歌中得到最充分的體現(xiàn)。而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大學生只是在小學、初中較多的接觸民族音樂,在大學期間,開設的音樂課程遠遠不能滿足他們的審美需求。
(二)民族音樂是交流的有利工具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國的民族音樂記錄了我國發(fā)展的歷程,我們所學的歷史教科書,它是白紙黑字的記錄在紙張上,而民族音樂是通過口傳心授,就像母親教孩子說話一樣,成為了我們的母語,是一部活靈活現(xiàn)的教科書。對于本民族,民族音樂很早就成為了人們交往的基本手段。
(三)中國民族音樂可以提高大學生音樂鑒賞能力
對音樂作品進行欣賞和分析,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行為。這一行為的基本特征是音樂的賞析者利用自身的既有經(jīng)驗、觀念和知識,綜合運用感知、認知、判斷、聯(lián)想和想象等多種心理能力,對音樂音響和視像形態(tài)中蘊含的情感、情緒和觀念等內(nèi)容,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體驗和認知。
大學生在鑒賞民族音樂的同時,不僅可以了解作品的歷史文化背景,作者的社會階層屬性與思想觀念等,也是拓展視野、積累經(jīng)驗的過程,為大學生的音樂素質(zhì)塑造打下逐漸廣博的基礎,中國民族音樂有著不同文化傳統(tǒng)和文化風格,可以從中獲取多樣的感性經(jīng)驗。
(一)首先,要保證中國民族音樂在培養(yǎng)大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主體地位
1、加大民族音樂的課程設置,為大學生創(chuàng)造民族音樂的審美環(huán)境
大學,作為一個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培養(yǎng)民族情感的主陣地,應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民族音樂的平臺。當然,可以不只局限在課堂上,在平日開展的文化藝術活動中,加以民族元素。比如筆者的學校曾舉辦過“紅歌會”,何妨不舉行“民歌會”,讓各個民族的學生演唱本民族的歌曲,還可以穿上自己民族的盛裝,通過大家的實踐,一方面展示了本民族音樂,也讓其他同學記住了各民族的音樂形態(tài)和特色,效果遠遠大于課堂教學。
2、加強交流,提高師資力量
我們要遵從“請進來、走出去”的原則。對于我校藝術專業(yè)的學生每年都會組織藝術實踐和采風,但是非藝術專業(yè)的學生就鮮有機會,為什么他們不可以模仿這種模式呢,雖然他們可能聽不懂,達不到欣賞水平,但是身臨其境的感受,多少會觸動他們的感官,從而在大腦中形成審美經(jīng)驗的積累。
另外,可以請外聘老師,比如我院曾聘請宜昌京劇表演藝術家譚聯(lián)壽先生為我校兼職教授,并開設了京劇賞析和表演課,選課情況爆滿,許多非音樂專業(yè)的學生還因此有機會登上了音樂廳的舞臺。我個人認為,應加大這種力度,大學生對于這種傳統(tǒng)的民族音樂還是有求知欲的。
(二)其次,要注重民族音樂的時代性、地域性特征
1、注重民族音樂的時代性特征
中國民族音樂是古今歷史上由各族人民以集體或個體的方式創(chuàng)造出來的。我們以時間標準,可以劃分為“中國古代民族音樂”和“中國近現(xiàn)代民族音樂”,所以,在引導學生欣賞的時候,可以把握其時代性的特點。
隨著歷史的變遷,人們社會生活種類、文化傳統(tǒng)的改變,人們的審美心理也隨之變化。我們以隋唐音樂文化為例,對歷史了解的大學生們都知道,唐朝時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出現(xiàn)了“開元盛世”、“貞觀之治”的繁榮景象。另外,當時佛教十分盛行,出現(xiàn)了“法曲”——燕樂大曲中較為特別的類別,它原本出自于東晉和梁代的“法樂”,用于佛教的法會,至隋朝演變成風格清雅的“法曲”。提起唐朝,大學生們很自然會想到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此時,我們借助這一歷史背景,引入《霓裳羽衣曲》,學生就能很快進入角色,理解《霓裳羽衣曲》的時代創(chuàng)作背景。它是由唐明皇根據(jù)西域傳入的天竺樂《婆羅門》的曲調(diào)而改編的,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與外來音樂文化融合的典范。只有讓學生融入當時的時代背景,才能正確的體會和鑒賞民族音樂。
2、注重民族音樂的地域性特征
我們從空間上來看,可以把民族音樂劃分為“江南音樂”、“西南音樂”、“西北音樂”、“閩越音樂”。我校的大學生來自全國各地,每人都有自己的方言,而民族音樂就好比“第二母語”,他們自小生活在那個環(huán)境,對于當?shù)氐娘L土人情、民俗文化早已耳濡目染。所以在課堂上,要多鼓勵學生用方言演唱當?shù)氐拿窀瑁@正如學習英語一樣,沒有足夠的語境,是不可能真正學好英語的。同樣,不用方言演唱自己的歌曲,是無法體會到其中的韻味的。例如,我曾經(jīng)以江蘇民歌《拔根蘆柴花》為例,請山東、四川、江蘇的學生分別用方言演唱,韻味完全不同,所以通過地域性來比較民族音樂,能讓學生很明了的體會到各名族音樂的奧妙所在。
(三)最后,要正確處理中國民族音樂與西方音樂、通俗流行音樂的關系
1、中國民族音樂與西方音樂
在如今全球一體化的時代,我們要首先站穩(wěn)自己的腳跟,守住自己民族的東西,才能讓它傳播全世界,讓“民族的”變成“世界的”。
當然,近年來對于民族音樂這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越來越重視?!扒喔栀悺睘樵鷳B(tài)歌曲打開了一扇門,讓各民族古老、悠久、獨特的的歌聲在這里飛揚。我校曾多次邀請原生態(tài)唱法冠軍“農(nóng)民兄弟”在比賽中擔任評委和嘉賓,給學生以指導,并同臺演出,讓學生更直接、深切的感受了土家民族的靈魂和音樂魅力。
2、中國民族音樂與通俗、流行音樂
如今,學生聽通俗音樂大大多于民族音樂,原因在于現(xiàn)今的生活節(jié)奏速度快,大學生學習壓力、就業(yè)壓力、考研壓力大,作為音樂審美的主體,我們不能過多的要求他們耗費太多的精力來體會音樂的藝術之美。
再看如今媒體的日趨發(fā)達,大學生的審美要求不僅是停留在單純的視覺、聽覺上,他們需要全方位包裝的視聽享受。大學生們更喜歡燈光閃爍、服裝絢麗、音響震撼的明星演唱會,他們可以在那里尖叫整場,而典雅高貴的音樂會則鮮有人問津。另外,大學生這個審美主體除了對音樂有審美需求外,也注重演唱、表演者的審美。他們喜歡周杰倫,因為他有才華,唱腔有個性,他們喜歡EXO,是因為他們年輕、帥、靚??梢姶髮W生的品味趨向于全方位發(fā)展,審美要求越來越高。但是我們不能因此遏制他們同通俗音樂的接觸,硬把他們拉回傳統(tǒng),而是應該做出改變,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在民族音樂中融入外來、流行音樂文化元素。我們再說回周杰倫,他創(chuàng)作的勵志歌曲《蝸?!繁贿x入愛國歌曲推薦曲目,而他所創(chuàng)作的《菊花臺》、《青花瓷》、《東風破》,就是運用了中國民族的五聲調(diào)式,包括他的配器都是以二胡、琵琶為主。另外,我國近年來涌現(xiàn)的新民歌作品《又唱瀏陽河》、《新小河淌水》都來自于地方民歌??梢姡覀冎灰_處理好他們之間的關系,民族音樂依然可以立于不敗之地,依然可以通過大學生傳承下去。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工作者,在平日的教學中,應抓住時代的潮流,摸清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在不失本民族音樂特色的基礎上,賦予其時代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大學生審美情操,并讓青年一代將民族之花一代代傳承下去。
[1]夏野.中國音樂簡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
[2]程天健.中國民族音樂概論.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年2月.
[3]管建華.中國音樂審美的文化視野.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95年10月.
[4]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年1月.
[5]葉林.音樂審美欣賞.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年3月.
[6]王在暢.談中國民族音樂教育的地位及其功能.黃河之聲,2009年第4期.
[7]殷瑩.關于高校民族音樂教育的幾點思考.中國成人教育,2009年第11期.
G64
A
1005-5312(2014)29-02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