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群
(江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
中國古典詩詞在影視劇創(chuàng)作中的應用初探
楊群
(江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
古典詩詞是中國古代文化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chǎn),其具有東方特色的審美理念與當代影視劇創(chuàng)作的藝術觀念多有相通之處。當代影視劇對古典詩詞的應用,包括直接的引述、化用,更包括對古典詩詞藝術手法的學習和借鑒。這一應用過程,不僅可以豐富影視劇的具體表現(xiàn)手法,更可以使得中國的影視劇保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古典詩詞;留白思維;畫面語言
古典詩詞是中國古代文化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chǎn),其具有東方特色的審美理念在世界藝術領域都受到廣泛關注。古典詩詞所擁有的畫面美使其與今天的影視劇創(chuàng)作多有相通之處。如何將古典詩詞真正與當代影視劇創(chuàng)作結合起來,而不是停留在理論層面,這是一個需要影視劇創(chuàng)作者不斷實踐探索的課題。本文認為,影視劇對古典詩詞的應用至少可以從三個方面加以展開。
儒學在東晉的上述興復,遠未達到儒學在兩漢時的盛況,內部有很多局限,同時面臨著外部玄佛的兩大挑戰(zhàn),這也是儒學在東晉興而未盛的主要原因。
這是當代影視劇創(chuàng)作中對于古典詩詞最為直接的一種應用方法,常見的有在影視劇的臺詞、旁白或影視劇歌曲中引述或者化用古典詩詞作品。比如電視連續(xù)劇《東周列國·戰(zhàn)國篇》,獨具匠心地將《邶風·柏舟》、《小雅·庭燎》、《邶風·終風》、《小雅·谷風》、《王風·黍離》等11首《詩經(jīng)》名篇作為其片尾曲的歌詞。古雅的詩句與配樂相得益彰,更契合每一集電視劇各自的主題和氣氛,可謂一次成功的嘗試。
同樣,在影視劇臺詞或旁白中對古典詩詞的高明運用同樣可以起到提升整體意境的作用。這方面的典型例子如央視1994年版電視連續(xù)劇《三國演義》第23集“大破袁紹”的結尾。曹操北上征伐袁紹之子而大功告成,但痛失謀士郭嘉,此時,劇中出現(xiàn)曹操四言詩《觀滄海》的旁白。原作本身悲涼慷慨,應用于此處后,配合畫面的表現(xiàn),不僅符合劇情,而且歷史的厚重感、主角個人的情緒,全部烘托而出。
毋庸諱言,過于質實、缺乏跳躍感的鏡頭語言一直是中國當代影視劇為人詬病較多的一大弱點。為了克服這一問題,我們不妨在古典詩詞的佳作中尋找解決的辦法。因為這些詩作總是能通過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以簡約含蓄的語言喚醒讀者的各種感官,從而將生動的音畫場景呈現(xiàn)在讀者的腦海中。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與當代影視劇的鏡頭表現(xiàn)初衷是完全一致的。
如李白的詞作《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比砸唤M空茫的景色作為開頭,頗為類似影視劇的遠景畫面;然后,隨著鏡頭的拉近,視角轉向了樓上,由大景而中景,展現(xiàn)給讀者的是,一片黃昏的暮色中主人公的哀戚之狀;到了下闕,鏡頭又由近而遠的展開,配合主人公的想象,將畫面推遠到目光不能企及之處。整首作品的上下兩闕,其實是由兩組鏡頭連綴而成,同時又嚴格遵循了主人公的觀察視角和思維動態(tài)。
先殺死自己,讓梁誠名正言順地單身,然后幫著安安殺死凌薇讓安安繼承遺產(chǎn),然后梁誠與安安結婚后,再弄死安安,凌宇生那一大筆遺產(chǎn)就自然落到他們手上。
中國古典詩詞的畫面語言還非常注重動與靜的辯證結合,這同樣是當代影視劇鏡頭語言可以借鑒的地方。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钡谝宦?lián)寥寥十個字,寫盡了春日深山的靜謐,但待到月出一句,整個畫面似乎突然搖晃起來,春天的活力撲面而來。正因為在畫面語言上采取了強烈的對比,全詩才極富律動,表現(xiàn)出了連續(xù)鏡頭般的影視劇之美。
夫妻倆鬧了這一場后,便賭氣不再同對方說話了。楊力生再也不覺得媳婦和初結婚時那么賢德,同時,也不再覺得她和從前那樣漂亮了。
留白是東方藝術思維中的一個基本思維方式,在山水畫中的表現(xiàn)最為直觀,而古典詩詞同樣有意識地利用語言的跳脫、句意的省略來造成各種留白的效果。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都是中國古代詩歌藝術留白的鮮明寫照。與此同時,影視劇理論中同樣非常講究留白思維,從而留給觀眾以自身想象的空間,將情感力量延伸到熒幕之外。兩種藝術形式在這一問題上的共同重視,同樣給我們以非常大的比較研究空間。
為了更為直觀地說明古詩詞與影視劇留白思維的契合之處,我們先以兩個代表性作品為例,即杜甫的七絕《江南逢李龜年》與電影《魂斷藍橋》。先看《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边@首詩的前兩句與后兩句之間顯然有著巨大的時間差,而在這個時間差的背后,更有無數(shù)沒有明言的人生際遇與重逢之后的無限心酸。也就是說,這首詩的主旨并不是通過具體的描述部分來表現(xiàn),恰恰是透過留白的部分來強調。而在電影《魂斷藍橋》中,在表現(xiàn)女主人公沉淪的過程時,導演同樣借用了大片留白的手法,只是以四個不同天氣下的滑鐵盧大橋的鏡頭來表達漫長歲月中女主人公的遭遇。這二者之間異曲同工之處,頗值得玩味。至于結尾的留白,更是中國古典詩詞的拿手好戲,諸如“孤帆遠影碧空盡,不盡長江滾滾來”,“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等名句所造成的余音繚繞的效果,為我們的影視劇的結尾方式提供了很多啟迪。
如上所述,古典詩詞中蘊涵著豐富的創(chuàng)作資源。身為中國的影視劇創(chuàng)作人,在學習西方影視劇理論的同時,大可以在包括古典詩詞在內的傳統(tǒng)文化中尋求養(yǎng)分。這一應用過程,不僅可以豐富影視劇的具體表現(xiàn)手法,更可以使得中國的影視劇保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本文由江西師范大學博士學科建設基金資助。
[1][美]路易斯·賈內梯.認識電影[M].胡堯之等譯.中國電影出版社,1997.
[2]彭吉象.中國經(jīng)典電影作品賞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J905
A
1005-5312(2014)29-01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