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瑞芳
今天語文教學的最大問題是什么?在筆者看來,不是教學資源的問題,也不是教學技巧的問題,主要是文化內涵貧乏的問題,是對作為常識性標準的真善美的輕視問題。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對于學生學好其他學科、今后工作和繼續(xù)學習,對于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和吸收人類的進步文化,提高國民素質,都具有重要意義?!笨梢钥闯觯聵藴拭鞔_提出,語文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同時又是吸取古今中外一切優(yōu)秀文化成果的重要工具。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自覺地將文化的傳承和傳播同語文教學結合起來。
那什么是文化?什么又是文化成果?籠統(tǒng)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人們長期創(chuàng)造形成的產(chǎn)物。同時,它又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而文化成果則可以指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有利于人類繁衍和生存發(fā)展的經(jīng)驗、觀念、制度、知識、手藝和技術。從大語文的角度說,語文學科文化內蘊的深度和廣度實在是其他學科望塵莫及的。
可現(xiàn)實是,語文課是學生最頭疼的科目之一,怎么會這樣?錢理群曾指出中學語文教學的弊?。骸拔覈鴰资暾Z文教學的失誤恰恰在于人文精神的消遁、科學主義的泛濫。分析日趨精密化、準確化,用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生動的語文感受,用大規(guī)模的抽筋剔骨,扼殺語言的氣韻和靈動。”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說:“語言不但有自然代碼的性質,而且有文化代碼的性質,不但有鮮明的工具性,而且有鮮明的人文性?!苯邮芤环N語言就是接受一種文化。所以,語文的教與學,從來不是一個純技術問題。我們今天的語文課是什么樣子呢?語文課成了政治課,文學課成了訓練課,欣賞課成了展示課不一而足。一句話,語文審美變成了對美的屠殺。語文教學失去了文化熏陶就好像蒙娜麗莎失去了眼睛。我們的語文失去了“根”。
海德格爾說過:“人應該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边@里的“詩意”,應該就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吧。美好生活絕不僅僅是“房子、車子、票子”式的,更多的是浮士德式的。語文就是生活,生活的外延和語文的外延是重合的。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所謂“舞臺小天地,人生大舞臺”,語文又不能簡單地等同于生活,她是生活的藝術化,是對生活的提煉和升華?!罢Z文素養(yǎng)”這個詞在很多時候可以等同于“文化素養(yǎng)”。這種素養(yǎng)需要一點天賦,更需要語文教師的精心培育。
該如何培育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語文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應該成為教師和學生的精神家園。教師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要能沉浸于用文字演奏出的優(yōu)美旋律中,能徜徉于用文字描繪出的奇妙畫面里,能用自己的慧眼詩心召喚學生的靈魂沉潛往復于字里行間,讓心靈浸染著墨韻書香……那些書寫真情、感悟人生、寄情山水的文章,既啟迪智慧,更滋心養(yǎng)神。語言不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動。因為語言文字就是民族文化的地質層,積淀了文化的精髓。語言和思想、情感是同時發(fā)生的,它不僅是載體,實質上它就是意識、思維、心靈、人格的組成部分。教學生語言,也就是同時在用人類的精神文明,用人類文化的乳汁哺育他們成長,提高他們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需要指出的是,文化絕不是高居于廟堂之上的冷面女神,而是市井村舍里最熟悉的鄰居的面孔。我們需要的是平民文化。
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還應該是閱讀指導與人文教育的結合。屈原字字千鈞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人生抱負,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誓言,蘇軾“大江東去”的浩嘆,是儒家“入世”思想的折光。孔已己的長袍,閏土的煙管,祥林嫂的門檻,范進的發(fā)瘋,皇帝的新裝,奧楚蔑洛夫的大衣,麥琪的表鏈不都滲透著人類文化的七彩光芒嗎?
當我們和學生遙望《水調歌頭·中秋》的明月,傾聽葉賽寧《夜》里的流水聲,順著秦淮河彎彎曲曲的港汊,去隆中與諸葛孔明在草堂品酒和詩;當我們和學生一起《回延安》,看《安塞腰鼓》,聽賈平凹那響徹八百里秦川的《秦腔》,然后來到《白洋淀》,走進《蒲柳人家》,喝《春酒》;當我們聽到密西西比河上黑奴的歌聲,會想到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想》中對正義的渴望。這不都是人類文化的丁丁回響嗎?
語文能力的鍛煉,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總要放到審美過程中行進。要讓學生知道自己遣詞造句、組段成篇的目的所在,激發(fā)他們發(fā)現(xiàn)美、表現(xiàn)美的激情。讓學生學會用美的形式表達美的內涵。退而言之,即便不能很好地表達出來,起碼能有愛美向善求真之心。語文教學不就是把學生帶入一個個美妙的情境之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的命運之中,一個個歷史的橫斷面之中,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感受,學會交流,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嗎?
德國教育專家普朗格認為,“教育是文化傳播的過程”。文化的傳播就是把文化的有益部分轉化為個人的主觀精神。孔子已講,語文總是鑲嵌在文化之中,當時教材的文化包容,一直是支配著古人也影響著后世的文化模式和精神原則。今天,語文教師更要承繼百代之學,負起傳承文化,傳播文明,去蕪存菁,吸納創(chuàng)新的重任。
讓語文親近文化不難,因為文化就是我們的存在方式。讓文化走進語文更不難,因為每一個人的心中,都需要一個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