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曾倩倩
一件事情要堅持進行下去,并且作出成績,這需要持續(xù)的動力,那么持續(xù)動力的來源又是什么呢?我認為最有效的無非兩條:一是興趣,二是需求。
激發(fā)興趣是關鍵,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庇辛伺d趣,就有了主動性和積極性。對于閱讀而言,我們最擔心的就是學生不積極主動地讀。如果對閱讀有直接興趣是最好的,那樣的話,讀書就是一種享受,讀書時的思維張力和創(chuàng)造性也是極佳的。
如果學生沒有直接興趣,或者說直接興趣不能持續(xù),就要激發(fā)學生的間接興趣,這是可以訓練的,也是要經常實踐的。學生用彼此的閱讀經驗進行交流,不僅能得到更多的知識,也能進一步激發(fā)閱讀興趣,很好地體現了交互式的優(yōu)越性。
高中生時間緊,這是誰也改變不了的事實,在巨大的高考壓力面前,無論是直接興趣還是間接興趣,恐怕都得暫時放一放。習慣的形成需要長時間的努力,而習慣的改變或者放棄只要一兩次足矣。因而,持續(xù)閱讀只靠興趣是不夠的。這時,就要讓閱讀成為一種需求,并且是高考要面臨的迫切需求。
我把激發(fā)興趣和呼吁需求這兩條運用到交互式閱讀的實踐中,取得了比較令人滿意的效果。在交互式閱讀的啟動階段,主要是劃分學習小組并推薦書目。我級部第一階段的推薦書目是《吶喊》《三國演義》《子夜》《家》,要求每個小組認領一本,之后小組間再交換。在這個階段我做了兩件事:第一是和學生分享了讀《吶喊》時的情形,第二是詢問學生是否讀過《三國演義》。這兩件事,我說的是極簡的,說多了恐怕學生記不住,也沒了想象的空間。
我說:“我像大家這么大時,《吶喊》已經讀了兩三遍了,讀完第一遍,用兩三個小時就能讀完第二遍、第三遍,《吶喊》真的很好讀,很有意思,大家讀完肯定還想讀。我初讀《吶喊》,書是借的宿舍舍友的,后來直接買了本《魯迅文集》,太好讀了,這本書值得大家收藏。這本書很薄的,很快能讀完,不信你們試試。”說這些,無非是想告訴學生這本書又薄又有趣,值得買,值得讀。
問學生讀《三國》的情況,是想讓學生產生差距感,有壓力。并且告訴他們江蘇高考已經開始考名著閱讀了,曾經考過概述故事情節(jié)。說這些是為了讓閱讀名著變成學生的高考需求。
做這兩件事就是為了激發(fā)興趣和呼吁需求,激發(fā)學生自主進行交互式閱讀的動力。
第二周,我把《考試說明》中規(guī)定的閱讀書目張貼在班級的宣傳欄里,并且告訴大家:“全年級都在讀這些書,而且在教室里讀這些書是不會被沒收的,誰如果不讓讀,你們就可以用這張紙理論哦?!睂W生們都笑了,這或許是一種預想到戰(zhàn)爭勝利的笑容吧。從不許讀,到偷著讀,到光明正大地讀,這多帶勁,對于緊張的學習這是多么好的調劑??!
第三周,讀高考滿分作文,展現江蘇高考規(guī)定的閱讀篇目。級部里統(tǒng)一印發(fā)了一系列與名著有關的高考滿分作文,學生讀來自然會發(fā)現,名著是要讀的,經典的力量是無窮的,歷史沉淀下來的文學是有恒久魅力的。與此同時,我又把江蘇省高考要考的十一部名著告訴學生,一旦與高考掛鉤,就能取得莫大的認可。
名著書目如下:2014江蘇語文高考,附加題名著閱讀要求學生閱讀十一部名著,即曹雪芹高鶚《紅樓夢》、羅貫中《三國演義》、巴金《家》、老舍《茶館》、沈從文《邊城》、魯迅《吶喊》、泰戈爾《飛鳥集》、莎士比亞《哈姆萊特》、巴爾扎克《歐也妮·葛朗臺》、海明威《老人與?!泛兔┒堋蹲右埂贰?/p>
連續(xù)三周有計劃的教學后,學生的閱讀興趣與閱讀熱情基本上就調動起來了,此后就是一些小小的調劑。為了讓學生能夠有持續(xù)的閱讀動力,我每兩三天就給大家加一點小插曲。學生聽來也覺得有趣,同時也會比照自己的情況,獲取閱讀的內在動力。
我給學生講自己上學時全校一起讀《紅樓夢》的情景,學生聽得臉上只有一種表情――羨慕。當然我相信羨慕之后,他們也想讀了,估計就算近期不讀,有一天也會翻一翻的。
我給學生講自己像他們這么大時,上晚自習時偷著讀書,被記名了,只因當時讀的是《少年維特的煩惱》,記下名之后只得了口頭警告,沒扣分,也沒全校通報。學生也為我慶幸。這是與他們的心靈更近的一些經歷,他們覺得是名著救了我。
我還和學生分享了自己上學時,在晚上宿舍熄燈后偷著搞交互式閱讀的經歷,當我講到宿舍大姐給我們把風,把得晚上夢游也給我們把風時,學生笑得是前仰后合,我自己也笑得差點流出眼淚。我的笑里是深深的回味,深深的感慨,學生的笑聲中也有他們的思考與暗自下的決心。
類似的小調劑伴隨著我們的課堂教學,閱讀之外,我們的課堂又有了新的收獲,學生在課堂上笑聲越來越多了,課堂氣氛更好了,師生關系也更融洽了,學生也越來越愛閱讀了。這種師生之間的交流不也是一種交互式閱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