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婷+楊千里+張志剛
摘 要:自2001年加入WTO以來,中國成功舉辦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在此過程中,語言志愿者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體育賽事的成功舉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過對各類體育賽事的分析可以發(fā)現目前語言志愿者的組織形式,這能夠為2014年南京青奧會提供借鑒。
關鍵詞:體育賽事;語言類志愿者;青奧會
一、前言
2014年,第二屆青年奧運會將在南京舉辦。對于初次來到南京的運動員來說,文化與語言的差異更為此次比賽增添了幾分困難。為了使運動員更好地了解南京,適應南京環(huán)境以及更快地進入比賽狀態(tài),語言志愿者應加強與運動員的溝通,緩解運動員的緊張壓力,同時也為了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展示南京特色。因此,加強語言志愿者的培訓工作以及提高語言志愿者的專業(yè)水平已成為一項重要任務。然而,國內當前語言類志愿者培訓的工作主要還存在以下亟待解決的幾點問題:
1.語言志愿者缺乏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與重視
隨著體育賽事舉辦的增加,舉辦方越來越重視志愿者的數量與質量。同時,越來越多的志愿者積極投入到各項體育賽事志愿服務活動中。然而,舉辦方所需的志愿者更多為迎賓接待、現場秩序維護等一般性志愿者,對語言類志愿者的招募數量相對較少,語言志愿者的招募詳細與要求也并未廣泛對外公布。比如:2013年8月南京亞青會的語言志愿者并沒有廣泛地從社會和學校中招募,其中很多志愿者都不了解此次志愿服務隊伍還包括語言志愿者。
2.語言志愿者缺乏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培訓模式
長期以來,中國體育賽事志愿者培訓模式以賽前培訓與賽時培訓為主,培訓工作以賽時培訓為核心,以培訓師的培訓和培訓資料的編制為工作重點。同時,語言志愿者的培訓主要以體育精神、體育館場與體育賽事翻譯為主。其志愿者語言培訓有別于學校教學方式,前者更注重體育專業(yè)性,而后者注重知識的傳播性。賽會培訓負責人應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委托有優(yōu)勢教育資源的單位參加培訓工作。如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院校積極承擔語言培訓任務,發(fā)揮其語言優(yōu)勢。
3.語言志愿者缺乏長期的發(fā)展培訓機制
中國志愿者的發(fā)展形勢與組織形勢還處于初步階段。語言志愿者的培訓還在摸索中進行??梢哉f,中國志愿者的發(fā)展模式還不完善。再者,由于缺乏對志愿者組織事業(yè)長期發(fā)展的支持,使得志愿者組織的領導較多考慮短期的服務效果,而不愿意考慮長期的服務計劃,甚至通過大型服務活動營造聲勢,爭取資源,這成為了許多志愿者組織慣常采用的方式。
本文旨在研究自2000年至2012年大型運動會語言志愿者培訓,對其進行全方位的整理與歸納,了解目前語言志愿者培訓研究的實際境況及其存在的弊端,同時分析問題,提出以上問題的解決辦法,為2014年南京青奧會志愿者隊伍的完善提供建設性參考。
二、文獻回顧
以各年限體育賽事志愿者的相關資料報道為依據,分析語言志愿者的培訓模式與積極影響。此文獻期刊來源于中國知網,主題是體育志愿者,然后按照發(fā)表年度搜索。
表1 相關文獻分布一覽表
■
1.內容分析
從研究結果來看,該類報道主要出現在高校體育學院學報期刊,如北京體育大學學報、成都體育學院學報、上海體育學院學報等,以及社會性體育期刊,如體育科學和體育文化導讀。就語言志愿者的組成來看,其主要由應變能力強、語言能力強的在校大學生組成,因而在對其報道方面,高校體育學院學報期刊數目占據了首位。
本文所研究期刊數目達8種。此數字反映了期刊涉及面比較狹窄以及其狹窄的覆蓋范圍。但是,各期刊對語言志愿者的報道多從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涉及的內容較廣。如《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2年發(fā)表的《析日本體育志愿者的培養(yǎng)體系及實施現狀》,主要剖析了體育志愿者的培養(yǎng)方式和實施情況,介紹了日本當今采用多種渠道培養(yǎng)兩類體育志愿者的體系,政府采用四種獎勵體育志愿者的制度及規(guī)范化管理;2006年《析美國體育志愿者的培養(yǎng)》對美國體育志愿者的培養(yǎng)進行了分析,深入探討其招募方式、組織培訓、科學管理、社會保障、激勵制度等問題,總結了美國體育志愿者培養(yǎng)的基本經驗,概括了美國體育志愿者發(fā)展過程的特點,可為我國開展體育志愿者活動提供理論和實踐的參考依據;《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年發(fā)表的《我國高校體育志愿者的產生及其發(fā)展》則對中國體育志愿者的產生和發(fā)展歷史進行概括與分析;《體育與科學》2011年發(fā)表的《我國大型賽事中現行志愿者培養(yǎng)模式的弊端及矯正》采用文獻資料法對我國現行“場校對接”這種志愿者培養(yǎng)模式及運作方式進行了闡述,淺析了“場校對接”培養(yǎng)模式及其優(yōu)缺點,提出建立本土為主兼容國際化理念的多元型志愿者培養(yǎng)模式。
與期刊范圍相比,期刊報道總體上深度不夠。如《體育與科學》2011年發(fā)表的《我國大型賽事中現行志愿者培養(yǎng)模式的弊端及矯正》盡管對我國現行“場校對接”這種志愿者培養(yǎng)模式及運作方式進行了闡述,但對于“場校對接”培養(yǎng)模式及其優(yōu)缺點只是簡單地總結;《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8年發(fā)表的《大型體育賽事志愿者激勵管理初探——以世界青年田徑錦標賽為例》也只是籠統(tǒng)地提出應以內在激勵與外在激勵相結合,以精神激勵為主,強調其社會公益性、個人價值實現,以滿足志愿者榮譽感和價值體現,實行人性化管理,卻未對具體問題提出詳細的解決辦法。
2.研究現狀
(1)關于賽會志愿者研究論文數量的基本趨勢
■
上圖是2000年至2012年有關賽會志愿者研究論文數量的折線圖。上圖顯示,2000年到2012年,研究數量共59篇,總體呈現折線上升的趨勢,尤其是在2008年研究數量達到頂峰。從2000年的論文數量幾乎直線上升至2008年。這期間的32篇文章主要研究2008年北京奧運會。涉及大型體育賽事志愿者的隊伍模式建設、培訓體系分析、總結啟示等方面的研究報告逐年增多。
統(tǒng)計顯示,2009年關于賽會志愿者的研究數量驟降至4篇。接下來三年的論文數量平穩(wěn)增加,主要涉及的主題有2010年上海世博會和2012年南京青奧會,還有非針對性的賽會志愿者研究。分析數據變化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從2001年的成功申奧,我國對于大型賽事志愿者研究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對于中國來說,參加研究各體育賽事既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標志,也是一個走向國際、面向世界的轉折點。
第二,綜合國力的增強使得越來越多的國際性體育賽事得以在中國舉辦,這就衍生了志愿者這一不可或缺組成因素。
第三,2008年奧運會的結束,大規(guī)模的志愿者需求量減少,而接下來舉辦的亞運會、世博會、殘奧會等都借鑒奧運會志愿者培訓模式,使得該方向的研究數量減少許多。
(2)關于語言志愿者研究論文數量的基本趨勢
■
上圖為2000年至2012年關于語言類志愿者的相關研究。相比共59篇的體育賽會類志愿者研究的報道,專門研究語言類志愿者的數量相對較少。如圖所示,2000年至2006年研究數量為0,從2007年至2012年共9篇。
①2000年至2006年分析
“從1990年開始,北京成功舉辦了亞運會、全運會、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等重大國際國內活動,2001年舉辦大學生世界運動會,2003年女足運動杯,可以看出2006年及之前,我國也舉辦了很多國際活動,期間發(fā)表的研究論文大多關于活動中志愿者的啟示與反思,研究志愿者的整體狀況、對培訓體系及志愿者整體系統(tǒng)的建議和改進措施等。如《志愿者狀況調查研究》研究了志愿者的服務動機,《2000年悉尼奧運會志愿者的啟示》總結志愿者管理機制,《奧運志愿者歷史回顧》《大型國際性運動會志愿者招募與培訓經驗研究》分析以往志愿者體系、培訓、管理等實施中的經驗等。
沒有一篇專門研究論述語言類志愿者的文章,原因如下:
第一,語言類志愿者在志愿者總體人數中所占比例相對較小,學者們沒有專門細化,專業(yè)化地研究不同類別志愿者的不同任務分工以及培養(yǎng)模式。
第二,國家的國際地位不夠高,沒有獲得如奧運會級別的國際活動機會,沒有能夠引起學者們學術上關于志愿者理論及實踐的研究。
②2007年至2012年分析
其中主要分為以下4種類型:介紹語言志愿者理論的有1篇,關于賽事前后關于語言志愿者的思考及總結有6篇,介紹賽前實際培訓的有1篇,介紹培訓與教學相結合的有1篇。
從上圖柱狀分布圖可得知:
第一,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大規(guī)模招募了志愿者。但是,這些志愿者大多為通用志愿者和某些專業(yè)志愿者(如殘奧會志愿者、大冬會志愿者等),語言類志愿者數目相對較少。
第二,研究內容主要涉及理論性思考總結,而關于賽前實際培訓的內容和方法卻鮮有涉及,尤其是語言類志愿者培訓研究。
三、對語言類志愿者培訓模式的思考
1.專業(yè)性細化程度不高
當今的語言志愿者的培訓模式與一般志愿者的培訓模式并無本質上區(qū)別。兩者在很多賽會上都遵循相同的培訓模式。各高校期刊論文研究大多涉及志愿者的總體發(fā)展情況而非針對性的語言志愿者。研究的內容主要關于志愿者對體育賽事作出的貢獻而非其培訓發(fā)展形式。同時,志愿者大多來自各高校的各個專業(yè)。主辦方在招募語言志愿者時并無明確的專業(yè)要求。若語言志愿者均來自高校的語言類專業(yè),以其專業(yè)水平及能力,必定對體育賽事作出最大貢獻。
2.培訓與實際主辦活動的脫節(jié)
研究發(fā)現,在形式上,語言志愿者的培訓模式比較單一化;內容上,語言志愿者的培訓更是簡單化。無論是大型的體育賽事,還是地區(qū)性的地方賽事,語言志愿者的培訓模式和內容都沒有本質差別。語言志愿者的培訓并沒有與活動主題以及活動地區(qū)緊密結合。如大冬會志愿者的培訓應加強其冬季類語言研究。
3.語言培訓與高校教學的脫節(jié)
語言志愿者大多由在校大學生組成,平時在校期間,學校的授課內容鮮有涉及體育賽事。學校的各個社團及志愿團隊更無體育賽事類,語言志愿者對于學生是一個比較陌生的名詞。同時,語言志愿者的培訓大多由體育賽事主辦方負責,其培訓模式與內容與學校授課內容大相徑庭。若志愿者的培訓模式能夠與高校授課內容緊密結合,則志愿者的總體能力及適應能力會有很大的提高。
四、南京青奧會語言志愿者培訓研究策略
1.加強語言類志愿者培訓細化程度
南京青奧會全稱為南京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其參賽對象為全球年齡15周歲至18周歲青年。其比賽項目目前共有28大項,分別在“奧體中心區(qū)”“人文風景區(qū)”以及“大學城場館區(qū)”三大場館區(qū)的15個不同競賽場館進行。
(1)語言志愿者應按語言分組,如英語、日語、德語、法語及西班牙。
(2)按照志愿者所服務的不同地區(qū)分組為三大部分。三大不同場館周圍的基礎設施、娛樂設施以及交通環(huán)境,都需要不同的培訓內容。如在人文風景區(qū)場館的志愿者需要加強周邊玄武湖公園、鐘山風景區(qū)、嶗山國家森林公園、金牛湖風景區(qū)等人文自然風景的各語言介紹培訓。而在大學城場館區(qū)的志愿者則應側重于對江寧區(qū)體育中心周邊的方山景區(qū)的介紹以及關于周邊大學的詞匯和表達等。
(3)根據服務對象和內容的不同分組,如賽事語言志愿者,其中又分為各項目的模塊,如游泳、籃球、田徑等比賽常識和術語,強化專業(yè)詞匯;對于青奧村語言志愿者,則要熟悉生活日常用語語言表達。
2.有效結合志愿者培訓與學校教學內容
南京各高校在校生是本次南京青奧會志愿者的主要組織力量,其語言類志愿者主要來源于高校的外國語學院。在語言志愿者培訓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各大高校的中外師生資源以及教學場所,這不僅能減少主辦方培訓所需經費,而且能夠提供和培養(yǎng)出更符合賽事要求的高素質志愿者。
(1)學校要重視語言類志愿者的培養(yǎng),并且在提高教師能力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語言習得能力。志愿者應充分利用已有的外教資源,模擬場景對話,進行一對一的交流或問答,或一對多的外國文化背景以及中外差異的演講和常識普及講座。語言志愿者應消除自身的恐懼與障礙,多與學校的外教交流,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增加外國語言文化知識。
(2)學校在平時教育中應注重語言類志愿者,通過一些有效可行的方法培養(yǎng)優(yōu)秀的語言類志愿者。優(yōu)秀的語言志愿者并不局限于口語表達能力強的志愿者。學校還要從各個方面加強志愿者的心理教育,提高志愿者的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良好的身體心理素質和優(yōu)秀的服務技能是每一個志愿者必不可少的素質。
五、結語
隨著2014年南京青奧會的臨近,加強語言志愿者的培訓工作已成為南京市政府的重要任務。據統(tǒng)計,南京青奧會需要1.5萬志愿者,而其中80%的志愿者來自于南京高校。各大高校作為語言類志愿者的重要輸出源,應通過不斷的探索與經驗積累形成一個系統(tǒng)、完善的培養(yǎng)方案,為語言類志愿者的培養(yǎng)作出貢獻,從而使中國能更好地在國際性活動中展現自己的面貌,發(fā)揮出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建華,高嶸,毛振明.大型國際性運動會志愿者招募與培訓經驗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6(11).
[2]徐柳.中國志愿者組織發(fā)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學術研究,2008(5).
統(tǒng)計顯示,2009年關于賽會志愿者的研究數量驟降至4篇。接下來三年的論文數量平穩(wěn)增加,主要涉及的主題有2010年上海世博會和2012年南京青奧會,還有非針對性的賽會志愿者研究。分析數據變化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從2001年的成功申奧,我國對于大型賽事志愿者研究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對于中國來說,參加研究各體育賽事既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標志,也是一個走向國際、面向世界的轉折點。
第二,綜合國力的增強使得越來越多的國際性體育賽事得以在中國舉辦,這就衍生了志愿者這一不可或缺組成因素。
第三,2008年奧運會的結束,大規(guī)模的志愿者需求量減少,而接下來舉辦的亞運會、世博會、殘奧會等都借鑒奧運會志愿者培訓模式,使得該方向的研究數量減少許多。
(2)關于語言志愿者研究論文數量的基本趨勢
■
上圖為2000年至2012年關于語言類志愿者的相關研究。相比共59篇的體育賽會類志愿者研究的報道,專門研究語言類志愿者的數量相對較少。如圖所示,2000年至2006年研究數量為0,從2007年至2012年共9篇。
①2000年至2006年分析
“從1990年開始,北京成功舉辦了亞運會、全運會、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等重大國際國內活動,2001年舉辦大學生世界運動會,2003年女足運動杯,可以看出2006年及之前,我國也舉辦了很多國際活動,期間發(fā)表的研究論文大多關于活動中志愿者的啟示與反思,研究志愿者的整體狀況、對培訓體系及志愿者整體系統(tǒng)的建議和改進措施等。如《志愿者狀況調查研究》研究了志愿者的服務動機,《2000年悉尼奧運會志愿者的啟示》總結志愿者管理機制,《奧運志愿者歷史回顧》《大型國際性運動會志愿者招募與培訓經驗研究》分析以往志愿者體系、培訓、管理等實施中的經驗等。
沒有一篇專門研究論述語言類志愿者的文章,原因如下:
第一,語言類志愿者在志愿者總體人數中所占比例相對較小,學者們沒有專門細化,專業(yè)化地研究不同類別志愿者的不同任務分工以及培養(yǎng)模式。
第二,國家的國際地位不夠高,沒有獲得如奧運會級別的國際活動機會,沒有能夠引起學者們學術上關于志愿者理論及實踐的研究。
②2007年至2012年分析
其中主要分為以下4種類型:介紹語言志愿者理論的有1篇,關于賽事前后關于語言志愿者的思考及總結有6篇,介紹賽前實際培訓的有1篇,介紹培訓與教學相結合的有1篇。
從上圖柱狀分布圖可得知:
第一,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大規(guī)模招募了志愿者。但是,這些志愿者大多為通用志愿者和某些專業(yè)志愿者(如殘奧會志愿者、大冬會志愿者等),語言類志愿者數目相對較少。
第二,研究內容主要涉及理論性思考總結,而關于賽前實際培訓的內容和方法卻鮮有涉及,尤其是語言類志愿者培訓研究。
三、對語言類志愿者培訓模式的思考
1.專業(yè)性細化程度不高
當今的語言志愿者的培訓模式與一般志愿者的培訓模式并無本質上區(qū)別。兩者在很多賽會上都遵循相同的培訓模式。各高校期刊論文研究大多涉及志愿者的總體發(fā)展情況而非針對性的語言志愿者。研究的內容主要關于志愿者對體育賽事作出的貢獻而非其培訓發(fā)展形式。同時,志愿者大多來自各高校的各個專業(yè)。主辦方在招募語言志愿者時并無明確的專業(yè)要求。若語言志愿者均來自高校的語言類專業(yè),以其專業(yè)水平及能力,必定對體育賽事作出最大貢獻。
2.培訓與實際主辦活動的脫節(jié)
研究發(fā)現,在形式上,語言志愿者的培訓模式比較單一化;內容上,語言志愿者的培訓更是簡單化。無論是大型的體育賽事,還是地區(qū)性的地方賽事,語言志愿者的培訓模式和內容都沒有本質差別。語言志愿者的培訓并沒有與活動主題以及活動地區(qū)緊密結合。如大冬會志愿者的培訓應加強其冬季類語言研究。
3.語言培訓與高校教學的脫節(jié)
語言志愿者大多由在校大學生組成,平時在校期間,學校的授課內容鮮有涉及體育賽事。學校的各個社團及志愿團隊更無體育賽事類,語言志愿者對于學生是一個比較陌生的名詞。同時,語言志愿者的培訓大多由體育賽事主辦方負責,其培訓模式與內容與學校授課內容大相徑庭。若志愿者的培訓模式能夠與高校授課內容緊密結合,則志愿者的總體能力及適應能力會有很大的提高。
四、南京青奧會語言志愿者培訓研究策略
1.加強語言類志愿者培訓細化程度
南京青奧會全稱為南京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其參賽對象為全球年齡15周歲至18周歲青年。其比賽項目目前共有28大項,分別在“奧體中心區(qū)”“人文風景區(qū)”以及“大學城場館區(qū)”三大場館區(qū)的15個不同競賽場館進行。
(1)語言志愿者應按語言分組,如英語、日語、德語、法語及西班牙。
(2)按照志愿者所服務的不同地區(qū)分組為三大部分。三大不同場館周圍的基礎設施、娛樂設施以及交通環(huán)境,都需要不同的培訓內容。如在人文風景區(qū)場館的志愿者需要加強周邊玄武湖公園、鐘山風景區(qū)、嶗山國家森林公園、金牛湖風景區(qū)等人文自然風景的各語言介紹培訓。而在大學城場館區(qū)的志愿者則應側重于對江寧區(qū)體育中心周邊的方山景區(qū)的介紹以及關于周邊大學的詞匯和表達等。
(3)根據服務對象和內容的不同分組,如賽事語言志愿者,其中又分為各項目的模塊,如游泳、籃球、田徑等比賽常識和術語,強化專業(yè)詞匯;對于青奧村語言志愿者,則要熟悉生活日常用語語言表達。
2.有效結合志愿者培訓與學校教學內容
南京各高校在校生是本次南京青奧會志愿者的主要組織力量,其語言類志愿者主要來源于高校的外國語學院。在語言志愿者培訓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各大高校的中外師生資源以及教學場所,這不僅能減少主辦方培訓所需經費,而且能夠提供和培養(yǎng)出更符合賽事要求的高素質志愿者。
(1)學校要重視語言類志愿者的培養(yǎng),并且在提高教師能力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語言習得能力。志愿者應充分利用已有的外教資源,模擬場景對話,進行一對一的交流或問答,或一對多的外國文化背景以及中外差異的演講和常識普及講座。語言志愿者應消除自身的恐懼與障礙,多與學校的外教交流,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增加外國語言文化知識。
(2)學校在平時教育中應注重語言類志愿者,通過一些有效可行的方法培養(yǎng)優(yōu)秀的語言類志愿者。優(yōu)秀的語言志愿者并不局限于口語表達能力強的志愿者。學校還要從各個方面加強志愿者的心理教育,提高志愿者的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良好的身體心理素質和優(yōu)秀的服務技能是每一個志愿者必不可少的素質。
五、結語
隨著2014年南京青奧會的臨近,加強語言志愿者的培訓工作已成為南京市政府的重要任務。據統(tǒng)計,南京青奧會需要1.5萬志愿者,而其中80%的志愿者來自于南京高校。各大高校作為語言類志愿者的重要輸出源,應通過不斷的探索與經驗積累形成一個系統(tǒng)、完善的培養(yǎng)方案,為語言類志愿者的培養(yǎng)作出貢獻,從而使中國能更好地在國際性活動中展現自己的面貌,發(fā)揮出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建華,高嶸,毛振明.大型國際性運動會志愿者招募與培訓經驗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6(11).
[2]徐柳.中國志愿者組織發(fā)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學術研究,2008(5).
統(tǒng)計顯示,2009年關于賽會志愿者的研究數量驟降至4篇。接下來三年的論文數量平穩(wěn)增加,主要涉及的主題有2010年上海世博會和2012年南京青奧會,還有非針對性的賽會志愿者研究。分析數據變化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從2001年的成功申奧,我國對于大型賽事志愿者研究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對于中國來說,參加研究各體育賽事既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標志,也是一個走向國際、面向世界的轉折點。
第二,綜合國力的增強使得越來越多的國際性體育賽事得以在中國舉辦,這就衍生了志愿者這一不可或缺組成因素。
第三,2008年奧運會的結束,大規(guī)模的志愿者需求量減少,而接下來舉辦的亞運會、世博會、殘奧會等都借鑒奧運會志愿者培訓模式,使得該方向的研究數量減少許多。
(2)關于語言志愿者研究論文數量的基本趨勢
■
上圖為2000年至2012年關于語言類志愿者的相關研究。相比共59篇的體育賽會類志愿者研究的報道,專門研究語言類志愿者的數量相對較少。如圖所示,2000年至2006年研究數量為0,從2007年至2012年共9篇。
①2000年至2006年分析
“從1990年開始,北京成功舉辦了亞運會、全運會、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等重大國際國內活動,2001年舉辦大學生世界運動會,2003年女足運動杯,可以看出2006年及之前,我國也舉辦了很多國際活動,期間發(fā)表的研究論文大多關于活動中志愿者的啟示與反思,研究志愿者的整體狀況、對培訓體系及志愿者整體系統(tǒng)的建議和改進措施等。如《志愿者狀況調查研究》研究了志愿者的服務動機,《2000年悉尼奧運會志愿者的啟示》總結志愿者管理機制,《奧運志愿者歷史回顧》《大型國際性運動會志愿者招募與培訓經驗研究》分析以往志愿者體系、培訓、管理等實施中的經驗等。
沒有一篇專門研究論述語言類志愿者的文章,原因如下:
第一,語言類志愿者在志愿者總體人數中所占比例相對較小,學者們沒有專門細化,專業(yè)化地研究不同類別志愿者的不同任務分工以及培養(yǎng)模式。
第二,國家的國際地位不夠高,沒有獲得如奧運會級別的國際活動機會,沒有能夠引起學者們學術上關于志愿者理論及實踐的研究。
②2007年至2012年分析
其中主要分為以下4種類型:介紹語言志愿者理論的有1篇,關于賽事前后關于語言志愿者的思考及總結有6篇,介紹賽前實際培訓的有1篇,介紹培訓與教學相結合的有1篇。
從上圖柱狀分布圖可得知:
第一,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大規(guī)模招募了志愿者。但是,這些志愿者大多為通用志愿者和某些專業(yè)志愿者(如殘奧會志愿者、大冬會志愿者等),語言類志愿者數目相對較少。
第二,研究內容主要涉及理論性思考總結,而關于賽前實際培訓的內容和方法卻鮮有涉及,尤其是語言類志愿者培訓研究。
三、對語言類志愿者培訓模式的思考
1.專業(yè)性細化程度不高
當今的語言志愿者的培訓模式與一般志愿者的培訓模式并無本質上區(qū)別。兩者在很多賽會上都遵循相同的培訓模式。各高校期刊論文研究大多涉及志愿者的總體發(fā)展情況而非針對性的語言志愿者。研究的內容主要關于志愿者對體育賽事作出的貢獻而非其培訓發(fā)展形式。同時,志愿者大多來自各高校的各個專業(yè)。主辦方在招募語言志愿者時并無明確的專業(yè)要求。若語言志愿者均來自高校的語言類專業(yè),以其專業(yè)水平及能力,必定對體育賽事作出最大貢獻。
2.培訓與實際主辦活動的脫節(jié)
研究發(fā)現,在形式上,語言志愿者的培訓模式比較單一化;內容上,語言志愿者的培訓更是簡單化。無論是大型的體育賽事,還是地區(qū)性的地方賽事,語言志愿者的培訓模式和內容都沒有本質差別。語言志愿者的培訓并沒有與活動主題以及活動地區(qū)緊密結合。如大冬會志愿者的培訓應加強其冬季類語言研究。
3.語言培訓與高校教學的脫節(jié)
語言志愿者大多由在校大學生組成,平時在校期間,學校的授課內容鮮有涉及體育賽事。學校的各個社團及志愿團隊更無體育賽事類,語言志愿者對于學生是一個比較陌生的名詞。同時,語言志愿者的培訓大多由體育賽事主辦方負責,其培訓模式與內容與學校授課內容大相徑庭。若志愿者的培訓模式能夠與高校授課內容緊密結合,則志愿者的總體能力及適應能力會有很大的提高。
四、南京青奧會語言志愿者培訓研究策略
1.加強語言類志愿者培訓細化程度
南京青奧會全稱為南京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其參賽對象為全球年齡15周歲至18周歲青年。其比賽項目目前共有28大項,分別在“奧體中心區(qū)”“人文風景區(qū)”以及“大學城場館區(qū)”三大場館區(qū)的15個不同競賽場館進行。
(1)語言志愿者應按語言分組,如英語、日語、德語、法語及西班牙。
(2)按照志愿者所服務的不同地區(qū)分組為三大部分。三大不同場館周圍的基礎設施、娛樂設施以及交通環(huán)境,都需要不同的培訓內容。如在人文風景區(qū)場館的志愿者需要加強周邊玄武湖公園、鐘山風景區(qū)、嶗山國家森林公園、金牛湖風景區(qū)等人文自然風景的各語言介紹培訓。而在大學城場館區(qū)的志愿者則應側重于對江寧區(qū)體育中心周邊的方山景區(qū)的介紹以及關于周邊大學的詞匯和表達等。
(3)根據服務對象和內容的不同分組,如賽事語言志愿者,其中又分為各項目的模塊,如游泳、籃球、田徑等比賽常識和術語,強化專業(yè)詞匯;對于青奧村語言志愿者,則要熟悉生活日常用語語言表達。
2.有效結合志愿者培訓與學校教學內容
南京各高校在校生是本次南京青奧會志愿者的主要組織力量,其語言類志愿者主要來源于高校的外國語學院。在語言志愿者培訓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各大高校的中外師生資源以及教學場所,這不僅能減少主辦方培訓所需經費,而且能夠提供和培養(yǎng)出更符合賽事要求的高素質志愿者。
(1)學校要重視語言類志愿者的培養(yǎng),并且在提高教師能力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語言習得能力。志愿者應充分利用已有的外教資源,模擬場景對話,進行一對一的交流或問答,或一對多的外國文化背景以及中外差異的演講和常識普及講座。語言志愿者應消除自身的恐懼與障礙,多與學校的外教交流,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增加外國語言文化知識。
(2)學校在平時教育中應注重語言類志愿者,通過一些有效可行的方法培養(yǎng)優(yōu)秀的語言類志愿者。優(yōu)秀的語言志愿者并不局限于口語表達能力強的志愿者。學校還要從各個方面加強志愿者的心理教育,提高志愿者的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良好的身體心理素質和優(yōu)秀的服務技能是每一個志愿者必不可少的素質。
五、結語
隨著2014年南京青奧會的臨近,加強語言志愿者的培訓工作已成為南京市政府的重要任務。據統(tǒng)計,南京青奧會需要1.5萬志愿者,而其中80%的志愿者來自于南京高校。各大高校作為語言類志愿者的重要輸出源,應通過不斷的探索與經驗積累形成一個系統(tǒng)、完善的培養(yǎng)方案,為語言類志愿者的培養(yǎng)作出貢獻,從而使中國能更好地在國際性活動中展現自己的面貌,發(fā)揮出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建華,高嶸,毛振明.大型國際性運動會志愿者招募與培訓經驗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6(11).
[2]徐柳.中國志愿者組織發(fā)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學術研究,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