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學習方法,將會使我們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追蹤成功者讀書方法的軌跡,不僅是有趣的,而且是富有啟迪的。朋友,當你讀完以下幾位名家的讀書方法后,你想怎樣把書讀得更好呢?
一、“嘗試想書”法
我國著名數(shù)學家華羅庚有一種奇特的讀書法。他在燈下拿起一本書,不是從頭到尾一字一句地讀,而是對著書名閉目靜思。他設想,這樣一個題目如果到了自己手里,應該分做幾章幾節(jié),哪些部分要重點闡述,哪些部分要簡略交代。想后再打開書,如果作者寫的和他的思路一樣,他就不再讀了。如果文章與猜想的不同,他便找出不同的地方,反復閱讀,并與自己的思路作比較,想一想哪種寫法更好些。
二、“日積月累”法
革命老前輩徐特立爺爺學《說文》的部首,共有540個字,一年才讀完,每天只讀兩個字。他四十多歲開始學外文,也是采用這種“日積月累”法,每天學一個單詞,一年學了365個。憑著這種積少成多的方法、持之以恒的精神,他先后學會了法文、德文和俄文。
三、“見縫插針”法
毛澤東主席自學外語十分刻苦,由于他的湖南口音重,發(fā)音不準,有時要練幾十遍甚至幾百遍。他日理萬機,公務繁忙,但每天一起床總要花上一個小時學外語,晚上躺在床上還要學一陣子。他還把英文版的《矛盾論》放在身邊,抽空就讀。旅途中也專心學習外語。由于每天見縫插針地學習,到1950年代,他就能閱讀一般英文書刊了。
四、“摘記卡片”法
我國現(xiàn)代著名歷史學家吳晗,擅長以淵博的歷史知識和優(yōu)美的文筆撰寫文章,這筆力來自他獨特的“摘記卡片”。幾十年里,吳晗凡是遇到自己認為有價值的資料就摘記在卡片上,并按內容、性質分類保存。他做卡片的經驗是:一張卡片只寫一個內容,加上題目,注上類別,并寫清楚資料來源,即作者、書名、頁碼等。
五、“標記符號”法
當代著名作家秦牧是一個酷愛讀書的人。讀書時總是喜歡在書上圈圈、點點、畫畫,畫上各種標記符號,以便日后查考。需要隨時翻閱的書,他總是放在一個專用的書架上,這樣便于尋找。他說:“讀過的書得擇要在心里儲藏起來,使它真正成為自己的精神財富。”
六、“隨便翻翻”法
魯迅先生在他的一篇題為《隨便翻翻》的文章中寫道:“書在手頭,不管它是什么,總要拿來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讀幾頁內容?!濒斞傅膹V博也應該說得益于他的“隨便翻翻”。即讀書須先瀏覽,選擇重點,然后細讀。因此,他在年輕時,除了規(guī)定的功課外,天文地理,花鳥蟲魚,無所不讀。有一名日本科學家和魯迅接觸后,稱贊魯迅“什么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