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橋
美國社會也有一些“隱規(guī)則”,比如說到度假,大部分家庭想到的是去海邊。當然,我這是看書看來的。
在某種象征意義上說,我們對自然的巧取豪奪,破壞生態(tài)平衡,最終也會讓我們自己遭殃。這幾天,到處都看到有人轉(zhuǎn)發(fā):“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待母歸。 勸君莫食三春蛙,百千生命在腹中。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因為《舌尖上的中國》熱播,也讓人對中國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文化產(chǎn)生了反感,這是社會進步。新一代年輕人更注重環(huán)境,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而不像其前輩那樣為了吃的無所不用其極了。
我覺得更應(yīng)該做一個關(guān)于吃的倫理道德選擇的專題,或許更有意思。這里的話題其實頗復雜,在純粹吃素和除了人什么都吃之間,其實有很多選擇。在剛剛過去的“地球日”,《赫芬頓郵報》載文呼吁更多的人吃素。除了食物之外,他們也不穿絲綢(因為蠶的原因)和皮草。
除了“上天”之外,還有“入地”問題。大量動物,造成的糞便,都跑到哪里了?如果一個小童在街上便溺,能引發(fā)地域沖突,那么假如動物的糞便,進入了我們的飲用水呢?確實,近年黃浦江上漂了死豬,這是被輿論所關(guān)注的。而很多動物的屎尿,則在我們的視線之外,進入了我們的地下水。如果我們的素食多過葷食,蔬菜水果種植多一些,自然能吸收不少動物養(yǎng)殖帶來的破壞,甚至形成良性循環(huán)。
因為這些原因,美國不少人成了“純素主義者”,不乏一些社會名流,如前總統(tǒng)比爾·克林頓、拳王邁克·泰森、奧斯卡主持人艾倫·迪格瑞絲、田徑名將卡爾·劉易斯等。美國已經(jīng)有了些關(guān)于食物倫理的民間組織,在宣揚這些平衡、環(huán)保、人道的飲食觀念,爭取讓人在農(nóng)場的生計和動物的人道對待上有所平衡。
我敬佩這些有著這樣信念的人,以及宣揚這些理念的組織。沒有堅強的信念和強大的關(guān)愛,拒絕肉食的誘惑談何容易?我估計讓我吃素很難,大部分人也一樣。但有所折中是可能的,比如多吃素食少吃葷腥,比如少吃生產(chǎn)期的動物。春天萬物生長,吃母鳥,吃春蛙這些,起碼是對環(huán)境大有破壞,因為一下子就減少了很多青蛙、小鳥出生的機會。多點青蛙和鳥雀,我們的食物里就少一些除蟲的農(nóng)藥。人類的居住環(huán)境,是我們可以親手改造的。
這些年在周圍,吃的東西,再復雜也不過是牛排和漢堡,想想看中國的飲食文化,感情很復雜。我懷念中國飲食的氣象萬千,這是斬不斷的文化記憶。但是我反感為了口腹之快而對動物的殘忍。記得有一次看到水族館鯊魚展覽,邊上說明中特意說中國人吃魚翅,導致鯊魚遭殃。我想幸虧他們還不知道我們怎么用鹵料折騰驢,怎樣吃猴腦呢。我希望,在走出溫飽之后的中國,我們關(guān)注不僅僅是舌尖,我們對于動物世界,也多一些悲憫。對動物十分殘忍的人,說他們能對人好,打死我都不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