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菁
(文華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9)
在園林景觀設計過程中,當視覺路線被遮掩打斷或延伸到視線盡頭時,人們很難用準確數字來表達對園林實際面積的認知,考慮到一般游園者對所存在的空間在尺寸上的感觀把握能力有限,人們通常用行走時間長短或單位時間內看到的景觀節(jié)點多少來衡量場地面積的大和小,總結以上情況我們認識到園林以其占有空間的三維形式實際存在著,但其自身的意義遠不止如此,在園林建筑實際存在的空間之外,它還擁有時間與空間交織的第四維度。
繪畫使用的是兩維空間語匯,所表現的是三維空間。雕塑用的是三維空間語匯,但卻與人分離,人從雕塑外部來觀賞它,在研究一個雕像時,我們可以輾轉觀看,可以從各個角度去研習它,近觀和遠看,觀賞時間的長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雕像大小的限定,但是當我們想讓某個雕像看上去比它實際體積顯示的更大時,需要雕刻有更多可以觀賞的復雜精美細節(jié),這樣在雕像上我們花的觀賞時間也許會更長,感覺雕像的心理尺度也偏大。推想到園林,空間中也同樣存在時間元素的表達。中國的古典私家園林,由于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使之不可能獲得更大的景觀用地,在場地面積不大的前提中,運用各種造景手法使游客在園林中看到更多的景觀,在游園的路線中停留觀賞的時間越長,對場地面積的大小心理認知就會出現錯覺,從而達到了小中見大的效果,充分體現時空維度的設計存在。景觀設計師都知道“小中見大”手法對于現代小區(qū)景觀設計的重要性。由于開發(fā)用地的經濟因素限制,在滿足各項技術指標的前提下,小區(qū)留出的景觀設計用地是有限的,但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提高小區(qū)景觀生態(tài)環(huán)境對提高居住者的生活品質有著重要的作用,為了滿足人們與自然多接觸交流的生理與心理需求,在有限的用地中創(chuàng)作更多的綠色景觀空間提供交流互動是設計師的首要職責。時空維度的概念延伸了探索園林空間向度特性的工作,設計師應該將自己的角色轉換為景觀場所使用者的身份,來設身處地的觀察和感受,以了解人們在園林景觀中活動時對空間的利用情況,哪里能讓停留觀賞的時間最長,哪里是相對利用較少或觀賞時間較少的景觀空間,通過分析研究使設計的空間利用更充分,相對停留在景觀空間中的時間越長,獲得的空間感受越豐富。
為了更好的了解園林中的時間維度,我們可以把園林建筑中的空間看作是由無數的點和線的組成。點就是停留的空間,比如景點、亭子或阻擋物。這在時間維度上是相對靜態(tài)持續(xù)的或者轉換路線的要素,古典小型園林多以點式規(guī)劃(景點),而這些點也會作為分流的阻點(如影壁)。線就是流動空的空間,即交通和流線,包括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如道路、路線、軸線、走廊、樓梯等,這是時間值最活躍也是最為人們所明顯感知的空間部分。以下從路線與軸線,走廊兩個方面來分析時空維度如何設計體現:
(一)路線與軸線。路線,這里指可以通過的現實道路。軸線是指一個場地中把各個重要景點串聯起來的一條抽象的線,軸線實際上并不帶有引起真實運動的指向,它是體現景觀要素在抽象的層面上相互統一,與整體空間相互關聯起來的一個象征性的指向。但是在中國古典園林中,現實的園林路線與抽象程度較高的指向性軸線常常是一致的。當路線與軸線重合的時候,時間維度在很大程度上是預先設定和帶有強制性色彩的,行進的尺度和方向都是明確的,很少有選擇的余地。在皇家園林設計中,權貴者為了表現自己的權利和高貴,往往需要讓人在園林中行走更長的路程和花費更多的時間才能見到自己,并且他們絲毫不會掩飾這種高傲,設計中用龐大的空間尺度、莊嚴對稱和明晰的布局,大量一級級的臺階、走廊來顯示權利,如果把皇家園林空間的平面看成是一張時刻表,時間長短與空間大小成正比例對應。而中國江南私家園林的設計則是時間長短與空間大小成反比例對應的經典,是積極利用和延長時間值的范例:不大的園子,卻可以讓你流連多時,和西方園林的幾何美和規(guī)整不同,江南私家園林有意采用彎曲環(huán)繞、迂回阻擋、分流借景等多種手法,使得觀賞流線盡可能得到延生。你不得不驚嘆于古人高超的造園藝術,因為他們絕不是簡簡單單地拉長路線,而是巧妙地結合地形、層次,以各種獨具匠心的方式組景,毫不單調和重復。景易時移、步移景異、一步一景等等這些時空結合設計的方法和原則,都在園林設計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流線是可以被有意地縮短或是延長以改變所需的時值的,這是對于時空維度消極和積極的把握。對于設計者而言,流線(抽象的和軸線和基礎的路線)是首先要想到的,其次才是覆蓋其上的各種形象——現實的景觀。比如園林設計中的空間組合方式,某些空間需要縮短距離,盡量鄰近,而某些空間則要盡量感觀遠離,尤其在現在公共綠地空間比較緊張的狀況下要盡量利用街角綠地,減小交通面積,合理的時空安排顯得尤為重要。
(二)走廊(交通形式要素)。一條走廊可以具有不同的含義:它可以是從屬于建筑交通的時間附屬要素,這種時間值的消耗是被動的,是發(fā)生空間轉換,即從一個時間節(jié)點到另一個時間節(jié)點所必須付出的,比如普通是樓梯走道,人們只是通過它們,而不把它們作為行為的目的,但它也可以具有交通以外的意義——作為參與者觀賞和感受空間的美景提供他們以變換著的和流暢的視點,這時它是主宰時間的要素,例如頤和園的走廊以其自身優(yōu)美的比例和清式柱廊繪畫成為了最美麗的園林立面,同時又給其間行走的人以最詩意的方式提供了飽覽皇家園林風情的視點。中國江南的私家園林師們更是把走廊的作用發(fā)揮到了極致:在園林中,廊是貫穿各處風景的導游線,同時又是建筑景點之間相互依存的脈絡。在園林造景組合方面,還起劃分空間,增加風景程度的作用。廊的體形宜曲宜長,隨形而彎,依勢而曲。或蟠山腰,或窮水際。曲廊多迤邐連綿,僅一部分依墻而建,其他部分轉而曲折外延,因而在廊與墻之間構成若干不同形狀的小院,其間栽花布石,以增加層次。復廊即兩廊并為一體,中間隔一道帶有漏窗的墻,廊的兩面都可通行。這種廊子在園中可以分隔風景,起過渡作用。爬山廊都建于地勢起伏的坡地上,不僅起到聯系山坡上下之間建筑的作用,而且由于廊自身的行進線路時高時低,起伏變化,使整個園景更為靈動。水廊凌跨于水面之上,能使水面與其他空間半通半隔,愈可增加水園四周的景深。園林中時必要存在各種交通形式要素,廊弱化的自身通行屬性,潛移默化中成為了時空維度設計變化的主體。
同樣的道理,對于門洞和窗、甚至是墻面或整個建筑物,時間都能賦予他們以更多的含義:中國古代私家園林在駕馭空間維度、組織景觀上的成就都是我們提高自身對時間、空間維度意識的重要捷徑,重要的是如何學以自用。例如中國的古代園林在園林布局方面的設計,有著利用自然,順應自然和締造自然的獨特手法。設計師在布置園林的時候,盡量利用原來的地形優(yōu)勢,考慮水源、平地等特點,建造亭臺樓榭、花草假山等,使之充滿詩情畫意,有些地方需要人工造景的時候,就力爭形成“雖有人造,宛自天開”的意境。一年四季景色不同,園林建筑不能與自然爭美,有了建筑,風景美應更加突出。運用在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建筑物因地制宜,通過現代的工藝與材料的進步,將自然有利的風景更好引入室內,將大自然的寧靜融入內部空間,締造出和諧的氣氛,在充分利用了空間的同時也增加的室內外時空維度交替的動態(tài)感觀。利用玻璃將室外光源引入園林人工建筑室內,不單可以真正的把戶外的氣氛融入室內,而且更可以透過早晚光線變化和光影變動,在室內營造出別有風味的裝飾,這種借景手法在古典園林建筑中就隨處可見,運用到現在建筑設計中正好符合當下人們想要獲得更多綠地空間,更好親近自然的要求。
一個良好的視覺環(huán)境形成人們舒適的心理意識感受,人們才能在環(huán)境空間中存在駐足更長的時間。一般藝術品是在人們感知外的,不因人的觀賞而變化。而園林藝術不僅是人們感知其外,還因為感受者參與其中的形成一種全新的動態(tài)形象,人在景觀中的活動也成為了景觀空間的一部分,使空間更加的生動隨性,變化無窮。隨著人們在空間內部活動變化與視線變化形成的景觀變化感受不同,并有強烈的時間性,早中晚、四季都有不同特色。這些運用到園林空間維度設計創(chuàng)作中的造型、立面、色彩等是讓人直觀感受最多最強的地方,對園林設計中的時間維度從設計思想方面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使我們在園林設計中的四維空間設計更加完善,不僅僅是為了園林景觀設計的發(fā)展,更是對現代人類生活品質以及精神文化需求提高與豐富的營造。
[1]王受之.世界現代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9.
[2]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6.
[3]許浩.景觀設計——從構思到過程[M].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11.
[3][美]約翰.西蒙茲.景觀設計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