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賈國勇
佛鈴,一直在九龍河畔搖響;梵樂,演奏著長慶四年的一段故事。
站在331省道的路肩上,春風起處還略有寒意,楊柳吐蕊,卻暖風不生。路上的行人逐漸稀少,從小徑深處而來的信眾個個人步履蹣跚,似乎虔誠的朝拜并沒有卸下沉重的包袱,一路香火并沒有解脫今生的煩惱。
我們走過的,不過是一條前人走過的路而已,在這條路上,不僅走過了長慶四年丹霞天然禪師堅定的腳步,也同樣走過了唐王朝皇權更迭帶來的金戈鐵馬,當然,還有后來者朝拜丹霞寺的我的草鞋布履。
那一天,我開車從南陽向魯山進發(fā),準備前往魯山的文殊寺參學,卻被331省道路旁金瓦丹柱的丹霞寺牌坊所吸引,因緣殊勝,我還聽到了丹霞天然禪師禪杖上的佛鈴聲聲。早就知道丹霞天然禪師是六祖慧能弟子青原行思下第二世,唐代的著名禪師,法號天然,因為開山丹霞寺弘利生,被后人稱之為“丹霞天然”,可以說,在我心中早已向往,就把車停了下來,說要進山一拜。朋友說此處距丹霞寺還有十里,步行需要一個小時,勸說我開車進丹霞寺,我卻滿腹的誠心,不敢驚擾高僧大德的靈魂,更不敢逾越老和尚的步履深深,堅持把車停在了路邊,找了附近的農人來看守,穿過牌坊步行向里走去。
本是漸入佳景之路。剛剛開始時,還是一條窄狹的鄉(xiāng)間小道,盡管是鋼筋混凝土鋪就,卻是那樣的猥瑣,不如寬廣的馬道,給人以坦蕩的感覺。加之路邊村舍擁擠,偶有雞鴨犬豕大腹便便上路,念及眾生平等,見到他們也得讓路回避;走不遠,這塵俗間的喧囂就漸漸遠去了,路兩旁俗氣越來越淡,多的是山野的清香和空曠的幽然,讓人的呼吸也輕松起來。慢慢地,有流水聲開始在耳畔浸潤并彌散開來,當聲音漸漸地固定下來的時候,循聲望去,可以看到不遠處有溪水流過。來的時候,我已經在百度上做了功課,知道此處當是九龍河了,就走下路去,撥開吐青的荒草,來到了九龍河邊。河水極清,伸手觸及卻是冰涼沁心,雜草碎石間,卻間有雌黃的花,如畫中雛菊一樣,形單影只,楚楚可憐之處卻讓人怦然心動;再往前走,便是一團團的綠,嫩嫩的綠,不是大寫意的,而是偷偷的,在官道邊的楊柳還沒有綠的時候,這鄉(xiāng)間小徑上的樹卻偷偷地綠了,因此上就綠得不自然。盡管如此,這綠給人的依然是春意盎然,331省道路肩上略有寒意的春風已經變成了暖意的春風,那樹的枝條也柔軟起來,不是僵硬地在風中晃來蕩去,而是輕輕地搖曳,如摩崖石窟中飛天的仙女,款款而來,飄然而去。
不知道當年丹霞天然禪師走過這條鄉(xiāng)間小徑時是什么樣的感受,更不知道留山迎來了丹霞天然禪師時是怎么樣的心情。
抬頭遠眺的瞬間,我看到了年邁的丹霞天然禪師肩扛著禪杖的背影;禪杖上面懸掛的佛鈴輕搖,發(fā)出柔和的響聲,而伴隨著這佛鈴的,正是僧人向深山走去的踏實的腳步。
從唐元和十五(820)年春開始,丹霞天然禪師奉王命到洛陽龍門香山寺一帶云游,其目的就是尋一寶地開山建剎,興隆佛法;到唐長慶四(824)年,丹霞天然禪師已經離開龍門香山寺四年,在游歷了陜西、山西以及豫西南地區(qū)的眾多名山大川之后,來到了如今河南省南召縣的留山鎮(zhèn)一帶。法不孤起,有緣則生,當?shù)は继烊欢U師在留山山麓九龍河洗去臉上的塵埃時,發(fā)現(xiàn)了從上游漂流下來的一葉菜葉,突然明白了九龍河的上游定是眾生生養(yǎng)等待傳播佛法的寶地。
持禪杖溯流而上,在急促的佛鈴聲中,丹霞天然禪師走進了留山,走進了如今的丹霞寺所在之處。
據(jù)史載,丹霞天然禪師在這里看到的是“大小山脈如護法斗拱,峰巒疊嶂恰似羅漢列陣,溪水流潺更有佛音裊裊,蒼松翠柏都是佛家莊重”。除此之外,此處還是“左青龍,右白虎,中間有座紅蜘蛛”的風水寶地,東邊,則是檔子山作為屏障護佑,南有玲瓏作為照應相伴,背后則是大莽山綿延起伏,形成了一個眾山朝拜的太師椅形狀的寶地,更重要的是,好像是為了向丹霞天然禪師顯示神通,此地“每至旦暮,彩霞赫熾,起自山谷,色若渥丹,燦若明霞”!
丹霞天然禪師把手中的禪杖插入這片人間凈土之中,禪杖升華幻化成如今丹霞寺天王殿前的參天大樹,幻化成丹霞寺的七殿伽藍,而禪杖上的佛鈴則持在了天王殿的一角,時時刻刻俯視著人間的一切,輕搖輕搖,悠揚遠播,讓紅塵中的眾生時時警醒,念念不忘明了解脫。
在告別祖師馬祖道一禪師的時候,馬祖道一禪師曾送丹霞禪師一佛謁,“遇留則止”。寶地正處留山腹地,丹霞天然禪師想到祖師馬祖道一的佛謁,在此結庵傳法,肓化眾生,一時間,徒眾達四百多人。后得龐蘊居士相助,開山丹霞寺,傳法世人,自唐、宋、元、明、清,民國至今,1200多年的風風雨雨過去了,歷經戰(zhàn)火兵燹,累劫自然災難,57位主持方丈陸續(xù)在此傳播佛種,利益眾生,法脈不滅。
對于留山,這是一段非常美麗的故事。當我們站在留山之外翻開歷史那些發(fā)黃的冊頁時,才能發(fā)現(xiàn),丹霞天然禪師走進留山時的腳步匆匆,佛鈴欸乃。唐元和十五(820)年正月二十七日,唐憲宗暴死,梁守謙、王守澄等人立即擁立太子李恒即位,史稱唐穆宗;和李恒爭奪太子之位的皇次子李惲以及擁戴次子李惲的薊國公吐突承璀措手不及,還沒有來得及想出對策,就被唐穆宗的一道旨意送上了黃泉路。這個時候,史書中的丹霞天然禪師身負弘法重任離開了洛陽龍門香山寺,那個被河南尹白居易尊崇的佛家道場,踏上了尋求勝地開山弘法的歷程;到唐長慶四(824)年丹霞天然禪師開山丹霞寺時,恰趕上皇權的更迭,即位僅四年的唐穆宗在正月二十二日突然駕崩于寢宮之中,時年30歲;20年之后,當?shù)は妓孪慊鹜⑷缛罩刑熘畷r,會昌五年(845)的四月,唐武宗開始了“三武一宗滅佛”事件最為殘忍的一頁,稱之為“會昌法難”,而丹霞寺則因了留山寶地的庇護,為佛法留下了一縷香火不滅。
在開山丹霞寺之前,丹霞天然禪師已經在中國的佛學界聲名遠揚,成為了弘揚佛法的希望,留下了眾多的佛學公案,一直為后來者津津樂道。比如在“丹霞燒木佛”這個公案中,丹霞天然禪師竟然取了木質的佛像取暖,別人責備時,反說要從木質的佛像中燒取舍利子,以此驚世駭俗的方法來破除禪者對佛的迷執(zhí),從而實現(xiàn)明心見性的目的;由此,我們可以推斷,此后丹霞天然禪師的奔波行走在留山開山丹霞寺,不僅承載了弘揚佛法的重擔,或許,他法眼慧開,早已經為躲避“會昌法難”保存佛法一脈香火不滅找到了“避風港”、“世外桃源”。
想著到了丹霞寺前一定要伸出手去推開厚重的山門,感受一下當年丹霞天然禪師的步履沉重,沒想到穿過一片樹林來到丹霞寺時,最早迎入眼簾的卻是丹霞寺的天王殿,一道寫有第四屆法會的橫幅還懸掛在天王殿前的兩棵樹中間。香燭闌珊處,明滅相間,僧人們已經開始了晚上的藥石,倒是幾個年長的居士正在打掃庭院??次覙O度的虔誠,就過來搭訕,說上面要開發(fā)丹霞寺,剛剛把山門拆去準備修繕,變成了丹霞寺的廣場,剛剛舉辦的水陸法會就勢設在廣場上,非常的宏偉與壯觀。當然,說到丹霞寺,讓這些居士們最為自豪的還是科學的術語“丹霞地貌”:說是有專家到此地來考察,發(fā)現(xiàn)了一種非常奇特的地理特質,以丹霞寺之名,為這種地理特質命名為丹霞地貌。
從331省道步行來到丹霞寺就為了聽到丹霞地貌嗎?再往前走還能看到什么?我站在天王殿前再也不敢邁步了。在中國的佛教歷史記載中,無論是說到哪一位高德大僧,總會說到他的開山道場,猶如丹霞天然禪師之丹霞寺,如今的世上的那些“道德高僧”聚會時也會以自己蓋了多少寺院為榮,并讓人為之仰慕;如此,丹霞寺內的居士們再多介紹丹霞地貌也不為怪,畢竟,物質的東西相對精神世界更來得清晰一些,能講得明白一些。
想到這里,從佛事流通處請了一炷香,按照丹霞寺的規(guī)矩,點燃后放進了天王殿前的香爐中。就在我行佛禮參拜的時候,山中的風旋轉而來,吹拂著天王殿殿角的佛鈴響了起來,盡管是那樣的輕柔,卻是聲聲入耳;天王殿也幻化成了那個遠古的僧人丹霞天然禪師,合十相迎我這個遠來的行者。
禪杖依然,佛鈴悠然。
佛鈴聲中,我突然明白,走進丹霞寺,我要看的不再是丹霞天然禪師的丹霞寺,而是他對弘揚佛法的擔承,對文明進化的一種責任。因為,丹霞寺也罷,丹霞地貌也罷,都會如這丹霞寺的山門,幻生幻滅是必然,永固不滅的則是佛法精妙。
我寫《盧舍那大佛走過的山道》一文時,已經走過了這條路,也朝拜了位于石人山深處的文殊寺。只是不知道這條路叫“石林路”,更不知道石林路始于石人山終于林彪地下軍事指揮所,只知道這條路如緞帶一樣飄逸在石人山深處,遇山纏繞,縫水挺腰,穿越叢林,踏破石嶺,其轉彎之陡、高低之峭讓人望而生畏。
可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武宗會昌元年(公元841年),日本高僧慧萼禪師卻無畏地從這條路上走過。那個時候,石林路定還是羊腸小道,不,或許根本就沒有路,只有洪發(fā)暴發(fā)時沖出的山澗河道,怪石林立下的荒草蕪棵中,即使是踩藥人也沒有留下腳印?;圯喽U師背著從五臺山請來的觀音菩薩金身一路向南準備回東瀛傳法,盡管石人山地勢險要,道路崎嶇,一顆傳法的心支撐著慧萼禪師的信念前行不輟。當慧萼禪師走到如今的文殊寺時,看到五棵高大的銀杏樹熠熠生輝,就從佛龕中取出觀音菩薩金身,恭恭敬敬放在銀杏樹下,燃香禮佛。
這條路自慧萼禪師走過之前,大詩人杜甫寫下“便從襄陽向洛陽”時已經走過,盡管處處艱難時時險阻,卻沒有阻擋住杜甫回歸故里鞏義的腳步;元稹在赴江陵府士曹參軍的路上,走過石林路,寫下了“崔嵬分水嶺,高下與云平。上有分流水,東西隨勢傾”的詩篇;而孟郊再過石林路時,想到了元稹的詩句,體味著山水之險,寫下了“十步九舉轡,回環(huán)失西東。溪水變?yōu)橛辏瑧已玛幟擅伞钡脑娬隆?/p>
這一天,是2013年4月4日,清明節(jié),我和妻子,帶著年邁的大姐沿著這條承載著佛法東傳重任的古道走進了伏牛山東麓的石人山,走進了石人山深處的文殊寺。
大姐和我的屬相同是“馬”,比我大了整整一旬12歲。我5歲的時候,母親患上了精神病,大姐就擔起了看護我的責任,做飯、縫補衣服,那一樣都沒有離開過大姐,當我在外玩耍到天黑不知道回家的時候,是大姐到處跑著找我,把渾身是汗的我趕回家,給我端水沖去身上的泥土;我脫去稚服參加工作的第一天,是大姐親自把我送到了工作崗位上,叮囑不已;戀愛的時候,我把女朋友拉到大姐面前,讓大姐評點,導致女朋友吃醋地說我敬大姐如母親。
說實話,在我心中,大姐確實如母親一樣值得我尊敬,曾發(fā)下愿心,要好好地孝順大姐,給大姐幸福。但是,年輕的時候生活過得艱難,加之心性沒有成熟,怨心甚重,所發(fā)的愿也沒有實現(xiàn);今年,大姐從老家淮陽到鄭州來,跟著她的大兒子照看孫子,清明節(jié)的時候,我就帶上大姐來到了這石人山深處的廣殊寺燒香禮佛,也算是盡了一番的心意。
從國道G207旁一個叫前莊的行政村下路,就拐上了石林路。剛剛開始時道路還算平坦,兩旁的田地還能看到莊稼及蔬菜地泛綠,由于天旱,田地里的農人們正忙于抗旱,不時地可以看到噴灌的水龍劃過天空。沒有多久,路開始劇烈地轉彎,像一條粗粗的纜繩擰來擰去的,眼前總是彎道,總是青山,不由得緊張地抓緊方向盤,沿著路上標的路線行駛。唯恐一不留神,就會從對面的轉彎處鉆出一輛車來發(fā)生碰撞,那樣,車輛就會掉進路邊懸崖下的白云深處了;更讓人提心吊膽的,是那上行的急轉彎道,前方看不到青山也看不到綠水,只有白云片片,似乎是車到前方已無路,要插翅上天了。開到路的盡頭處才發(fā)現(xiàn)彎道,只有猛地打一把方向盤,汽車像飛機降落時一樣,迎著白云俯沖而下。
司機的緊張并沒有減輕乘車人的興趣,大姐非常高興,久住平原的她還從沒有進入到大山深處,不停地告訴我閃過她眼前的景色。探頭看云時,大姐非常高興,就告訴我說,“山下全被白云蓋住了,那遠處的山,就像是大海中的仙島”;看到山坡上的花時,大姐露出了驚奇的表情說,“你看那些花,都連成片了,誰種的?什么花?開得真艷”;看到路肩下的溪水時,大姐贊嘆不已,“這水真藍,真清,能看到水下面的石頭,一定有魚。”
就這樣,在大姐連連的驚喜聲中,我們來到了大山深處的文殊寺。
大家從車中下來時,聽我講了當年慧萼禪師從五臺山背觀音菩薩金身走過這條山道準備到東瀛傳法的故事,不由得贊嘆佛教傳法的不易來。確實如斯,佛法在中國幾度劫難,幾度中興,盡管傳法不易,因了正法,使之得以在中國發(fā)展壯大。同所有的佛教徒一樣,慧萼禪師沒有畏懼道路坎坷,他背著佛龕不僅走出了石人山,也走出了風餐露宿的困惑,走出了千回百轉的心靈迷途,終于來到了浙江的普陀山,背著佛龕坐上了返回東瀛的客船。
當慧萼禪師乘坐的客船離開普陀山時,海面上突然刮起了臺風,并且,有無數(shù)的蓮花浮出水面,把客船緊緊地圍住。客船左沖右撞硬要前行時,迎面撞上了水下的暗礁,再也無法前行了。這個時候,慧萼禪師才明白,這是觀音菩薩顯靈,不愿去日本。于是,他焚香禱告,請觀音菩薩就地駐驊,在普陀山建起了一座觀音道場。
當慧萼禪師在普陀山建設觀音道場時,因了慧萼在那五棵銀杏樹下禮佛,石人山也因了觀音菩薩的光臨開始佛恩澤眾。為紀念觀音菩薩從文殊菩薩道場來到五臺山,眾信徒在那五棵銀杏樹下建起了文殊庵,主殿供奉文殊菩薩,東殿供奉觀音菩薩,西殿則供奉魯山的山神魯班。如今,滄海桑田,昔日的文殊庵已經演化成了文殊寺,成了豫西南眾信徒禮佛的圣地。
清道光二十五年鐫刻的《重修文殊庵俺窟沱碑記》記載,“魯邑西南偏山坳之間,舊有文殊庵俺窟沱寺,白云為藩,青嶂為屏,綠竹映階,銀杏封宇,即古之丹邱殊林無以過之”;1990年,魯山人張懷發(fā)在其寫的《三千齡‘公孫隱士’家族奇觀》一文中介紹了當年石人山中的那五棵銀杏樹,“猶如擎天力士,立地巾幗,樹冠聳頸振翼,盤枝互插,扭抱一團,形似巨傘,遮蓋盆底。樹高40米,冠幅逾百米。春夏時節(jié),猶如高原平湖上涌起的一座翡翠塔;霜染艷秋,滿樹簇簇橙紅扇葉,猶如深谷噴發(fā)而出的一座火焰山;冬雪凝峰,霧靄懸樹,更見鐵干虬枝盤旋,形如蒼龍出海,銀蛇飛舞。”
我和大姐站在當年慧萼禪師禮佛的五棵銀杏樹下時,突然心中生出許多的感悟來。論起佛教的歷史,遠遠沒有這五棵銀杏樹年代久遠,即使從佛祖誕生人間那一刻算起,也沒有這五棵銀杏樹的年齡大。但是,因了修行,古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開創(chuàng)了佛教,成了釋迦牟尼佛;而這五棵銀杏樹卻依然沒有開悟,站立了幾千年,到現(xiàn)在才能為文殊寺遮陽避雨。
深山無路佛來化,叢林深深僧自修。站在文殊寺前,人們才會認識到佛陀的偉大與撒向人間的慈悲。因為佛陀的存在,人們才有了了卻生死困惑的可能;因為觀音菩薩的到來,深山中的五棵銀杏樹才有了沐浴佛恩的機會;因為文殊寺的建設,石人山的眾生才有了靈魂的歸宿,才有機會印證佛祖走過的路,才有可能往生西方凈土,解脫輪回之苦。
走出文殊寺,忽聽梵音徐起,瞬息之間,整個石人山陷入了一派肅穆之中。放眼望去,我似乎看到了會昌元年孑然行走在山道上的慧萼禪師,也看到了山谷中那五棵如蔭的銀杏,張開了懷抱,揮舞著手臂在等待著觀音菩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