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卉
摘要:沖壓在我國的許多大中型企業(yè)中廣泛使用,對于模具專業(yè)的學生《沖壓模具設計》將是必須掌握的一門重要學科。但是職業(yè)院校的學生對理論和專業(yè)性太強的東西不是特別有興趣,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該積極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有效地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專業(yè)能力。
關鍵詞:沖壓模具;教學方法;教改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8-0054-02
我國加入WTO以后,國內機械加工行業(yè)和電子技術行業(yè)得到快速發(fā)展。國內機電技術的革新和產業(yè)結構的調整成為一種發(fā)展趨勢。因此,近年來企業(yè)對機電人才的需求量逐年上升,對技術工人的專業(yè)知識和操作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應地,為滿足機電行業(yè)對人才的需求,職業(yè)學校的機電類專業(yè)的招生規(guī)模也在不斷擴大,因此,如果我們還是使用以前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將不能滿足學生以及社會的需要,所以我在教授《沖壓模具設計》的過程中有了一些新的嘗試。
一、分析傳統(tǒng)教學方法
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將每一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及主要的知識點匯集起來,在嚴格遵守教材的原則下準備講課內容,形成教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只注重教師教,根本沒有注意學生學了多少,使學生的學習非常被動,缺乏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能力。像這樣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準備的課程當然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會提高。因此,我們應該采用以學生為主導,教師為輔助的形式。
二、以學生為主導,采用多種教學手法
由于中職學校的學生大多數都是初中畢業(yè),學習的自覺性不高,而且各個學生的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在機械行業(yè)中的沖壓模具這個課程中又有太多的結構需要明白,而且每個結構都是比較復雜的,所以為了保證學生能夠很好了解掌握又不至于感覺枯燥,我們就必須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參與、主動學習,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1.自學形式。首先在講新課之前,我給學生下達任務,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通過互聯(lián)網尋找一些相關的知識,讓學生在尋找的過程中明白一些淺顯的道理,以便在新課的學習中能更深刻地掌握知識點。例如,講解“沖壓設備”這個課題時,我就讓學生自己在課前通過網絡或是書籍收集不同的沖壓設備,并讓學生找出沖壓設備的組成部分有哪些,壓力機的主要參數哪些是比較重要的。這樣我只需要在課堂上起引導作用,其他都是學生自己查資料和課本尋找答案,每個學生所找的內容都有不同,采用這樣的方式既能夠很好地激發(fā)學生探知的興趣,又能夠讓學生在別人的知識中獲取知識,以便更好地完善自己。
2.討論形式。當然《沖壓模具設計》不但內容復雜,還有有大量的圖形需要分析和掌握,如果在課堂上只讓教師單獨分析、滿堂灌輸,不但耽誤教學時間而且還讓學生感覺枯燥、掌握不牢靠,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選擇使用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讓他們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探討,提出自己的相同或不同的觀點,最后讓大家一起總結,得出正確的分析方法。在這樣的方式下,很多在一年級制圖學得不好的同學有了提高,還對增強和鞏固學生的看圖分析能力有了幫助,同時也能讓學生在以后進入社會能成為單位所喜歡的技術人才。
3.多媒體形式?!稕_壓模具設計》中還有很多運用情況需要學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在上課的時候,可以采用動畫效果或是視頻錄像,讓學生觀看整個加工過程。多媒體動態(tài)的教學可以給學生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而豐富的色彩和新鮮感可以讓他們產生濃厚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講解到沖壓模具結構的時候,由于學生對整個結構及運動情況不了解,在機器設備上也不容易觀察,采用動畫的效果,學生可以清楚明白每個運動過程以及每個結構所起的作用。
4.競賽形式。在學習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通過競賽的形式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給出一些問題,學生思考后舉手回答,給每次回答對的學生記一次成績,然后在一個學期完以后,獲得分值最高的學生可以得到適當的獎勵,通過這樣的方式鼓勵他們再接再厲,同時可以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然后培養(yǎng)他們主動學習的能力和不斷鉆研的精神。
5.實驗形式。在理論課的講授中,即使口才很好的老師,都很難在學生的腦海中建立一個模具的模型。如果教師在這個時候繼續(xù)講解其結構和原理,那么學生就只能是云里霧里,不知所以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將學生帶到實驗室,利用真實的實物邊講解,邊拆裝,學生可以看得見,摸得著,感覺真實,對知識的理解也會更深刻。例如:在講解沖壓模的結構的時候,一邊用實物演示講解和拆開各個零部件,還可以拓展一些課外的知識,讓學生學得更加明白,然后再讓學生自己動手拆裝,逐個掌握每個零件的名稱和作用,加深他們的印象。
6.校企合作形式?!稕_壓模具設計》不但需要學生能夠知道每個部分的組成,還需要學生能自己設計一副實用的模具,那么在學校實習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學校可以跟一些模具企業(yè)聯(lián)系,讓學生在最后一學期到廠里學習,了解一副模具所需要的所有步驟,通過實際的操作并向師傅的學習,把對不同零件應該在哪些機床上加工這些問題一一落實清楚,通過這樣的深刻體會與了解,讓學生進一步掌握沖壓模具的知識,最后再讓學生幾個人一組完成一副小型模具的制作。這樣不但可以讓學生詳細了解整個模具的制作過程,還能讓學生知道目前社會上對模具的需求是什么,可謂是一舉兩得。
三、總結
通過對《沖壓模具》這門課的教學嘗試,能夠看出學生的掌握程度還是比傳統(tǒng)教學掌握得強,同時也恰當地處理了課程的知識、能力、素質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了各個內容之間的相互滲透和緊密聯(lián)系;重點和難點突出,實用性強;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突出工程實踐性內容知識,充分體現和反映了《沖壓模具》專業(yè)應用性人才能力和素質培養(yǎng)的要求。
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以上多形式的教學方法嘗試,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強了對專業(yè)知識的理解和接受,養(yǎng)成了學生愛鉆研、愛動手的好習慣。當然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我會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探索和嘗試,以便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時也希望為其他專業(yè)課程的教學提供有益的借鑒。
參考文獻:
[1]歐陽波儀.沖壓工藝與模具結構[J].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7.
[2]張洪峰.彭琦.模具設計課程實踐教學改革的探索與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10,(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