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露
摘要:品德課堂應成為向學生傳遞正能量的主陣地。教學中,教師應運用積極的教學語言,以正面的示范進行引領,以生活情境激發(fā)正能量,使學生在正能量的熏陶下,形成良好品德。
關鍵詞:小學品德課;正能量;情感體驗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編碼:A文章編號:2095-1183(2014)07-0040-03
2011年版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在品德與生活課堂上,學生通過自主參與教學活動,在學習中逐漸形成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行為習慣的人,為他們在今后形成健全人格打下基礎。”[1]即倡導通過教學手段豐富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和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充分挖掘生活中積極向上的真善美,讓孩子們形成健康、正面的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這些積極、向上的精神信念可謂是生活中的“正能量”。根據(jù)課標的引領,品德課堂應該成為向學生傳遞正能量的主陣地。在教學中,如何讓品德課堂煥發(fā)正能量呢?筆者嘗試通過教學案例中有待斟酌的問題闡述淺見。
【教學片段1】
在未來版三年級下冊《天天都是助殘日》的教學中,某教師組織學生扮演不同殘疾人的角色體驗活動:用手支撐整個身體,用單手穿衣,蒙眼倒水。體驗過程中,老師是這樣旁述的:“現(xiàn)在你們僅僅堅持了10秒就累得不行了,想想他日后的生活,絕對不是一個‘瘸‘字能概括的。”“他所遭受的困難,不是我們能體會的?!薄拔铱吹接型瑢W非常吃力地把右手伸進衣袖?!薄⒆觽冊诨顒又?,越發(fā)面露難色。
讓學生在親歷中感受殘疾人生活中的困難,有助于學生在了解殘疾人生活的艱難后順利移情,從而獲得與殘疾人情感上的共鳴。但在長達15分鐘的體驗過程中,教師不斷強調殘疾人的不幸,渲染殘疾人生活的艱辛,很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成為殘疾人就活不了”“殘疾人就意味著各種不便”的錯覺。
建議:用積極的教學語言傳遞正能量
語言是教學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對于語言美的敏感性,這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是人的文明的一個源泉所在?!边@種語言美,可以向學生傳遞正能量。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課程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陽光地、樂觀地面對生活中的風風雨雨,形成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誰也無法保證將來一路坦途,但我們可以通過積極引導,使孩子正確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與挫折。
教師如果在教學話語中增加鼓勵性語言及正面激勵,如“雖然他用單手穿衣顯得非常吃力,但是堅持讓他戰(zhàn)勝一切困難,看,他終于把衣服穿好了”等,孩子們就能在體驗的同時增加克服困難的勇氣。傳遞正能量,需要教師在品德課堂上注入更多積極、正面的語言引導。
【教學片段2】
筆者在執(zhí)教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學校處處有規(guī)則》時,設計了角色扮演的體驗活動——“演一演,沒有規(guī)則會怎樣”。
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問題:師播放教材上不守規(guī)則的情境圖片。規(guī)則小天使看見后非常傷心,她想離開學校。你們同意嗎?假如規(guī)則小天使離開了學校,學校沒有了規(guī)則,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
分組討論沒有規(guī)則后,自習課上的情境、飲水處的情境、樓梯口的情境、課間十分鐘的情境。
分小組選擇情境,以表演的方式呈現(xiàn)學校沒有規(guī)則后的情境。師適時提問:學校沒有了規(guī)則,會有什么后果?規(guī)則有什么用?沒有規(guī)則行嗎?
學生在表演情境時嬉笑打鬧,不時出現(xiàn)推拉摔跤等現(xiàn)象。部分學生甚至在課后依然饒有興致,在走廊繼續(xù)上演“沒有規(guī)則”的情境。
“規(guī)則天使離開我們”這一活動,本意是讓學生從反面例子中直觀地感受沒有規(guī)則的不便,從而感悟規(guī)則帶給人們的安全有序的生活。但從試教中發(fā)現(xiàn),這一設計存在兩個問題:其一,反面情境再現(xiàn)的表演與現(xiàn)實有所出入,單純追求直觀、形象的體驗而輕易讓學生進行模擬表演,會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導致學生對教育產(chǎn)生懷疑,難以收到預期效果。其二,學生處于學習、生長、模仿階段,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強,但是非判斷能力低。反面素材中存在消極、不健康、錯誤的一面,讓學生去表演和模仿這些行為,很容易使他們在無形中受到負面影響,以至于出現(xiàn)課間繼續(xù)打鬧的一幕。
建議:以正面示范引領積極的價值取向
對于“學校規(guī)則”這類貼近學生生活的題材,利用體驗活動更能有效實現(xiàn)教學目標。體驗活動形式多樣,切入面廣,但需要積極、正確的價值引導。本課的體驗活動設計應著力讓學生感受學校規(guī)則帶來的便利,才會讓他們真正明白規(guī)則的重要性,從而自發(fā)遵守各項校園規(guī)則。因此,筆者將體驗活動修改為:
針對本班存在的不守規(guī)則現(xiàn)象——“上下樓梯不靠右走,隨意喧嘩”,課堂現(xiàn)場模擬樓梯間情景,隨機挑選學生在聽到“下課鈴聲”后現(xiàn)場演習“上下樓梯”。
活動預設1:學生有序上下樓梯。教師分別采訪進行演習的學生和觀看的學生,分析得出能有序上下樓梯是因為大家都遵守“靠右、輕聲、慢步”的規(guī)則。以正面示范引導學生總結“有序上下樓梯”使校園生活更安全、更便捷。
活動預設2:部分學生隨意上下樓梯,發(fā)生沖突。教師采訪學生的觀后感,學生知道了不守規(guī)則易引發(fā)沖突;進而引導學生從錯誤示范中吸取教訓,總結經(jīng)驗,并再邀請學生進行演習。一方面,可檢測課堂指導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再次以正面例子強調規(guī)則的重要性。
最后,利用“桑棗中學”在大地震中全員遵守規(guī)則,無一人員傷亡的奇跡事件作為正面例子再次深化主題。
魯潔教授強調:“課程以兒童現(xiàn)實的生活為基礎,但它不是學生生活的簡單翻版。課程的教育意義在于它要高于生活,所設置的內容是兒童生活的錘煉?!盵2]這里的錘煉需要教師善于從兒童生活中提取積極、正面的素材,在課堂教學中以體驗活動的形式呈現(xiàn),引導學生從正面示范中產(chǎn)生積極、正確的道德取向,獲得道德成長的正能量。
【教學片段3】
在教科版六年級下冊《幸福的收藏》教學中,教師為了讓學生感受幸福,播放一組內容為“失學兒童、山區(qū)留守兒童、殘疾兒童等生活不幸”的視頻,并配上悲傷的音樂以及教師的激情朗讀:“面對無奈的生活,他們失去的太多,他們生活在悲傷和痛苦之中……與這些不幸的人相比,你感到自己幸福嗎?”學生被老師精心營造的氛圍所“感動”,回答:“與他們相比,我是幸福的,因為我可以上學”“我是幸福的,我有一個完整的家”……
學生的發(fā)言似乎顯示了他們都感覺自己很幸福。但細細品味,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其實是掉進了教師精心預設的情境暗示中:教師以一組極端不幸事例的視頻,以及“與不幸的人相比”此類煽情的話語來營造情境,這本來就具有情感道德指向,學生的回答即是教師早已暗示好的答案“對比之下感覺自己很幸?!?。如此一來,學生只停留在口頭上表達自己很幸福,并未真正發(fā)自內心地感覺幸福,心底的正能量并未被引爆。
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是為刻意追求“煽情”而設的“應景之作”,而是要讓學生在情境中自然深入,發(fā)自內心地有所觸動。借助教學情境為學生的愛提供被觸發(fā)的機會,才能最終引發(fā)其內心的正能量。
建議:以生活情境激發(fā)正能量
學生能在對比下知道自己是幸福的人,但很少從細小、平凡的生活中體會他人在自己成長過程中的付出,更難從中感受自己的幸福。因此,情境的創(chuàng)設宜從學生身邊的事件出發(fā),即回歸學生生活本身,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
例如,教師可用課件展示學生從出生到上學的感人畫面,將學生帶入溫馨的日常生活情景。以蘊含父母之愛的平凡小事,喚醒學生對身邊的愛的回憶;讓學生講述成長中的故事,如在成長過程中,家人、朋友、老師等對自己的幫助及愛護。由此,自然得出要感恩他人,實現(xiàn)情感的升華。
課程標準強調教學情境要貼近學生生活,源于生活但更要高于生活。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要求教師在課前收集學生的生活素材,并選取典型情境作展示,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小事中感受幸福的真實含義。事情簡單,但貴在真實,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感受到生活處處有愛,有愛的人就懂得向善。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愛,就是在激發(fā)學生內在最真實的正能量。
愉快、積極地生活是兒童生活的主調,它旨在使兒童獲得對社會、對生活的積極體驗,形成開朗、進取的個性品質和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這與正能量的精神信念是一致的。在品德課教學中釋放正能量可謂是一項細致而關鍵的工程,教師應該善于發(fā)現(xiàn),積極探索,把握每一個契機,引發(fā)學生內在的正能量,使學生在正能量的熏陶下,形成美好的品德。
參考文獻
[1]張茂聰.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品德與生活[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1.
[2]魯潔.在學習中找到通向生活的道路[N].中國教育報,2002-9-10(3).
責任編輯毛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