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育松
摘 要:“臻美講授風范”是提高課堂教學藝術、增強教學感染力的要求。文化臻美、邏輯臻美、傳道臻美,是針對具體風范不足而言的,不是臻美教學風范的全部內容。通過這些具體臻美的啟發(fā),再向其它臻美內容的幅射和遷延,是拙作的初衷所在。
關鍵詞:教學質量;風范;臻美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一、文化臻美
理論雖然也是文化形態(tài)之一,但它并不排斥文化臻美,這里所談的文化臻美,限指除理論教學中常見的語言流暢,文詞優(yōu)美等文化品味之處,對理論加以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的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詮釋,使深奧的理論產生大眾化美感。
大眾化本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路徑和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的方向。其主要含義是用人民群眾習慣的語言及喜聞樂見的形式詮釋那些高深的理論和學究范式。理論大眾化最主要的功能是讓理論走出書齋,貼近群眾。其顯著的特征的通俗易懂。在理論課的教學中,如何讓廣大學生把書本理論內化為素質,大眾化教學不失為重要取向。
眾所周知,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處于中國文化背景下的中國大學生,特別是文化層次較低的大學生,對那些西方理論學術有較大的接受難度。因此西方理論教學離不開中華文化沃土的同化。很多理論原理,如果在給予其自身解釋的基礎上,再給以中華文化的滋潤,一定會收到讓學生豁然開朗而又永不忘懷的效果。
例一:市場外部性理論。這一理論的大意是,市場主體的某些經濟行為,可以產生有益或有害于其他主體或社會的外在效益包括正效益和負效益。比如某企業(yè)破壞環(huán)境資源的行為,會給其它企業(yè)或社會帶來災禍,這就是負效益。某企業(yè)率先采用新技術,提高個別勞動生產率行為,會促進其它企業(yè)效仿,從而促進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這就是正效益。對此,教師若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和“墻內開花墻外香”的中國語言加以比喻和形容,可以說讓學生永銘肺腑。
例二:管理咨詢有關理論。
1.“青蛙效應”理論。試驗表明,將一只青蛙丟入已經沸騰的水中,它會象觸電般的蹦噠出來;若將另一只青蛙放在涼水缸里,然后對水缸慢慢加熱,由于它對溫度變化的漸適應性導致其應急能力的無法產生而最終難逃死亡的厄運。其寓意是改革可以分輕重緩急進行,溫和的漸進式改革,雖然有著與社會承受力逐漸適應的優(yōu)勢,但重大而緊迫的改革決不可觀望徘徊,必須以壯士斷腕的勇氣進行。否則,發(fā)展將會沒有出路。對此,教師在作總結時若用“不在危險中暴發(fā),就在危險中死亡”的中國語言來形容,既彰顯斯文又體現(xiàn)激情。
2.“蝴蝶效應理論”。其大意是美國的一位氣象學家,在解釋空氣系統(tǒng)原理時說:亞馬遜雨林一只蝴蝶翅膀的偶爾振動,也許兩周后就會出現(xiàn)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它寓意著任何大事件的發(fā)生,總會釋放出一些先兆性信號。這與中國文化中關于“一葉知秋”,“瑞雪兆豐年”,“千里長堤潰于蟻穴”的寓意不謀而合。
3.“手表定律”。說的是當你只面對一塊手表時,會對它顯示的時間確信不疑;而你當同時面對兩塊時間顯示不一的手表時,就不知道應該確信那塊手表上的時間。它所要說明的道理是對同一個人或同一組織不能同時設置不同的目標及其評價標準。否則一定會導致十分不良的后果。這個后果是什么?其實就是中國人常講的“莫衷一是”。
4.“消費偏好”。其文字解釋相當“繞”,大家對它都有能夠意會卻難以言傳的感覺。如果用“情有獨鐘”和“情人眼里出西施”來形象,反倒讓人有“短平快”的感覺。
順便指出,上述所謂文化臻美,其實就是豐富教學內容。我之所用文化臻美來概括,主要是因為上述文化臻美和常見的補充教學內容比較起來,它使教師更有風度,更有學養(yǎng),更加有范。
理論教學要走大眾化路徑,要求教師要有比較深厚的理論和文化功底。這是廣大教師特別青年教師值得努力的方向。
二、邏輯臻美
例一:有老師在講課中提出“兩支股票,單獨持有時有相當風險,而當構成投資組合(WM)時,就不再具有風險。”
顯然,這是一個令學生不能接受的論斷,因為它內在有著不少邏輯困惑。
其一,如果“兩支股票單獨持有時有相當風險”,則可以肯定其中的每一支都有相當風險;
其二,如果兩支股票中的每一支都有相當風險,則對它們是否組合都有相當風險;
其三,如果要將兩支股票通過投資組合達到“不再具有風險”的效果,前提應該是它們的風險與效益關系是完全負相關關系即一支有比如說50%的風險,而另一支有50%的效益;或者一支股票的效益大于另一支股票的風險;
其四,如果被組合的兩支股票的風險與效益是完全負相關的,則組合后投資總效益為零,無疑這樣的組合沒有多大的經濟意義。
其五,如果兩支股票雖只有風險差異(甲的風險為50%,乙的風險為30%)但不是風險與效益的負相關差異,則將它們組合起來后,其風險結論就具有相對的或然性即相對于簡單平均的組合風險40%而言,單獨持有甲的風險低了10%,而單獨持有乙的風險反高了10%。如果是一支股票的效益大于另一支的風險,則它們的組合風險結論,同樣具有相對的或然性。
值得說明的是,盡管老師在課尾時間里,通過諸如風險與效益呈負相關關系條件下的股票組合規(guī)則、組合投資風險與組合對象數(shù)量之間的變化規(guī)則等內容講授,將上述邏輯困惑中的有些困惑予以一定程度的消除,但由于在提出上述論斷時,沒有打好伏筆,也沒有強調學生思考其中的缺陷,教師更沒有交待課尾的這些講授是對上述并不確結論的解讀,甚至從頭至尾只字不提該項論斷中的問題。因此,這樣的講授對解惑的針對性及其效度是不強的。
臻美這個問題的講授,可從兩個方面努力:
1. 在提出該論斷后,暫不透析上述邏輯困惑,但要打好伏筆(指出該論斷并不是投資組合風險的確切論斷,它存在較多的邏輯缺陷,至于這些缺陷是什么,待后回答)
2. 在提出該論斷后,組織討論,讓學生找出它的邏輯缺陷,然后老師點評。
例二:有老師在講授消費者感覺差別類別時,提出了“差別閾限”這一概念并將它界定為剛剛感覺到的兩個同類刺激物之間最小的差別量,也稱最小可覺差?!边@一界定也許是權威性的至少是教材界定。我雖然沒有上過消費行為學的課,也沒有深入研究過該教材,但我對這一界定至少有三點質疑:
第一,最小的(感覺)差別量如何界定,是僅指單一方面比如顏色上的感覺差別,還是指某一方面上的某一要素比如色度的差別,或者還是指別的。由于教師對這些問題沒有理清,因此必然造成理解的茫然。
第二,與最?。ǜ杏X)差別量困惑相隨的問題是,即使我們把“最小差別量”界定清楚了,也還存在下面的困惑:大于最小差別量的感覺差別,或者說在“剛剛”獲得的感覺差別的基礎上再次獲得感覺差別以及它們的疊加,難道就不是感覺差別嗎?在將整個消費行為的感覺閾限只分為絕對閾限和差別閾限的條件下,這種感覺差別既不能歸屬絕對閾限差別,也不屬于差別閾限差別,那它應歸屬于哪一類感覺差別呢?如果我們提不出一個新的概念,那么“最小差別量”的表達就會產生一個空白,因而就值得修正。
第三,為什么把差別閾限僅限于剛剛產生的感覺差別。所謂剛剛產生就意味著是在同一時空中產生。而對消費行為起來決定作用的感覺差別更多的和更主要的是在不同時空條件下獲得的再認識而形成的差別疊加,而且感覺差別越大,越容易作出購買(買誰不買誰)抉擇。否則我們就難以理解消費者為什么要貨比三家的購買行為了。
基于上述三點,我個人的看法是:
1. 將“差別閾限”概念,創(chuàng)新為“相對閾限”以和“絕對閾限”概念相對應。
2.“相對閾限差異”:可嘗試性地界定為:同一主體在同一時空或不同時空條件下對同類對象物的刺激所產生的感官認知。
三、傳道臻美
在貫徹成功素質教育理念的教學實踐中,令廣大從事專業(yè)理論教學教師頗感頭痛的問題是如何在各自的專業(yè)理論教學中,自覺貫徹觀念、道德和方法素質的教育教學。其實,很多老師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和作法與這樣的要求僅差一步,可就是這一點之差使教學風范大打折扣。
首先仍以上述“差別閾限”為例說明其中所涉觀念、方法教育問題。感覺屬于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一個重要概念。感覺雖然是感性認識的低級形式或低級階段,但它是一切認識的起源。正因為感覺是感性認識的范疇,因此它必然存在著不能認識事情本質和規(guī)律的局限性,能夠克服感覺這一局限性的只能是理性認識,所以感性認識必須發(fā)展到理性認識。將一觀念方法運用于消費者行為上,可以得到的結論便是:消費者不能僅僅依據對商品的感覺差異決定消費行為,否則難免上當受騙。所謂理性消費,就是要將決定消費行為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只有消費者對商品有了理性認識,才能有效地識別假冒偽劣以及有效避免消費盲從。
其次,再以“戰(zhàn)略目標管理”為例。就責任教師對這一內容本身的教學而言,應該說是相當完美的。但是由于忽略了和其內容十分貼切的觀念和方法素質的教育,因此造成這一課的美中不足。一定的戰(zhàn)略目標在其實施過程中,或者由于目標制定者的戰(zhàn)略意圖不能成為企業(yè)共識,或者由于目標本身脫離實事求是等原因,因此它可能產生離心力或負能量;相反,正確的戰(zhàn)略目標,由于它指明的前進方向,體現(xiàn)了企業(yè)的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因此能鼓舞人心,激發(fā)斗志,進而能產生強大的向心力或是正能量。向心力和離心力,分別好比能量聚變和能量裂變。它們是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它們的相互斗爭和波浪式發(fā)展的總趨勢是聚變戰(zhàn)勝裂變,向心力戰(zhàn)勝離心力。
另外,該事例中涉及到的戰(zhàn)略目標的制定一定要經由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途徑,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黨和國家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和群眾路線對于企業(yè)管理具有普遍意義和制勝法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