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飛速發(fā)展,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多發(fā)態(tài)勢。2011年至2013年,H市檢察院公訴部門共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217件439人,其中2011年71件134人,2012年54件125人,2013年72件149人,雖然犯罪數(shù)量有起伏,但總體人數(shù)居高不下。下面筆者就調(diào)查的情況及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和對策談一些個人淺見,以期對減少和防范未成年人犯罪有所裨益。
一、犯罪主要特點
(一)犯罪類型相對集中。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在這200多件犯罪案件中,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權利,侵犯財產(chǎn)類犯罪約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總數(shù)的90%以上。其中搶劫、搶奪案件95人,約占總數(shù)的22%;尋釁滋事、聚眾斗毆案件93人,約占總數(shù)的21%;故意傷害案件77人,占總數(shù)的18%,盜竊案件60人,約占總數(shù)的14%。
(二)共同犯罪問題突出。未成人犯罪日益呈現(xiàn)出聚合性的特點,犯罪有組織、有分工,具有較強的預謀性和計劃性,社會危害性較大。從組成形式上看,有的是單純未成年人犯罪團伙,有的是以成年人為主、未成年人參與。其結伙形式一般是同校、同村、同經(jīng)歷、同愛好的同齡人糾合在一起。主要從事?lián)尳?、盜竊、強奸、尋釁滋事等團伙犯罪活動,尤以搶劫犯罪最為突出。
(三)暴力犯罪比率較大。提起公訴的這些未成年犯罪案件,所犯罪類型多為侵犯財產(chǎn)、性犯罪和故意傷害以及聚眾斗毆和尋釁滋事等暴力犯罪。其中兩搶類犯罪95人,聚眾斗毆、尋釁滋事犯罪93人,故意傷害犯罪77人,強奸犯罪61人,盜竊犯罪60人。如馬某、丁某等八人搶劫殺人案,六名被告人用樹枝、木棍、柳條、土塊等工具對被害人毆打約3個小時,搶走其身上現(xiàn)金十幾元,并放火焚燒被害人尸體,殘忍程度令人發(fā)指。
(四)犯罪突發(fā)性較強。未成年人犯罪,往往事前沒有明確目標,而是為了逞威風、顯示自己,或是在偶發(fā)事件的影響和刺激下,由于一時的沖動而突發(fā)犯罪,還有不少未成年人在實施犯罪行為時,帶有惡作劇、開玩笑的因素,在特定的場合,突發(fā)犯罪意識,實施犯罪行為。如高某等人故意傷害案,高某等人在飲酒過程中,因為借火點煙,雙方發(fā)生爭執(zhí),高某一方將被害人毆打致重傷,高某等五人均被判處有期徒刑。
(五)涉性犯罪呈上升趨勢。從2011年到2013年,在所提起公訴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涉性犯罪78人,占總數(shù)的19%,犯罪類型主要集中在強奸案,約占涉性案件的72%。這類案件的另一個特點是犯罪人的年齡主要集中在16-17周歲,且有50%以上的未成年人強奸案件是團伙作案,共同犯罪人數(shù)最多的達14人。
(六)犯罪主體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在所提起公訴的所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無業(yè)人員居多,學歷層次低。有些未成年人還未讀完小學、初中,便不思學業(yè),匆匆離校。他們無職無業(yè),四處游逛,廣交“朋友”,浪跡社會,最終滑入了犯罪的泥潭。統(tǒng)計顯示,87%的未成年犯罪人無職業(yè),87%的未成年犯罪人是初中以下學歷,受教育程度低也正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犯罪原因分析
(一)主觀因素影響。在認識上,未成年人往往帶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不能客觀的、理智的對待,尤其是在面對一些突發(fā)性事件時,對自已的行為不能作出正確的估價和評斷。如吳某故意傷害案,吳某為某學校高三年級學生,晚自習放學后被幾名社會青年無故毆打,吳某未能正確處理,持刀將對方一名男子當場捅死,雖然經(jīng)審查,對其防衛(wèi)情節(jié)予以認定,但屬于防衛(wèi)過當,仍然應當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同時,由于未成年人正處于青春發(fā)育期,身體開始趨向成熟,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和追求欲望,但行為易受情緒影響,自我控制能力弱。如武某故意傷害案,武某因與他人在電話中斗了幾句嘴,便糾集十余人與對方發(fā)生毆斗,為逞強,武某持磚頭砸中對方一名被害人頭部,致其重傷,為一時沖動武某將付出五年的自由。
(二)家庭因素影響。家庭教育的好壞、父母道德品質(zhì)的優(yōu)劣以及教育方法是否得當?shù)?,對子女都有著極大的影響?,F(xiàn)實中,有的家長因忙于事業(yè)工作,時常忽略對孩子的管教;有的只注意孩子的智力開發(fā),缺少思想品德教育,導致孩子人格上的畸形;有的對子女期望值太高,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孩子感受不到家庭溫暖,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有的對孩子過于溺愛,孩子養(yǎng)成懶惰自私、驕傲任性等不良性格,自我意識過強,一旦遇到挫折則又變得非常脆弱,自暴自棄;有的因父母離異,子女缺少正常的父母關心愛護,一旦有犯罪誘因出現(xiàn),就會鋌而走險;更有甚者家長本身就行為不良,潛移默化之下,孕育下違法犯罪的種子。如涉嫌故意殺人罪的司某,其父親和哥哥均有多次盜竊的前科,從小就對司某造成了極壞的影響,司某剛滿14周歲就將同村7歲的小女孩殺死并奸污尸體。
(三)學校因素影響。學校是未成年人除家庭外又一重要的生活、學習場所,它對未成年人的影響可以說是一個導向標的作用。然而,現(xiàn)在中小學教育普遍存在著片面追求分數(shù)和升學率、忽視品德教育的現(xiàn)象,法制教育更是流于形式;個別教師素質(zhì)不高,教育方法不當,尤其是對成績較差的學生教育管理不力,使得這些“差生”過早地體味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暖,產(chǎn)生厭學情緒,過早地走向社會,極容易被社會上的壞人拉攏腐蝕;有的學校管理松懈,尤其對住校學生的課外監(jiān)管不嚴,致使有的學生經(jīng)常出??措娪啊⑸暇W(wǎng)吧,甚至夜不歸宿,與社會不良人員接觸,被引誘而走上犯罪道路。如戚某、崔某、程某、李某四人系某中學學生,因平時成績較差、表現(xiàn)不好,不為老師重視,終日游離于班級邊緣,結交社會青年。2012年某日戚某四人與其他兩名社會青年喝酒至凌晨2時許,將一名拒絕送他們回家的賣菜老農(nóng)毆打致死。
(四)社會因素影響。當前社會中存在的一些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社會風氣,嚴重影響侵蝕著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如未成年人梁某,其父母迫于生活壓力,常年在外打工,每月寄回的生活費僅能維持日常生活。梁某與朋友相處時常感到手頭緊、沒面子,先后多次入戶盜竊。同時,社會上存在的各種電子游藝廳、黑網(wǎng)吧等娛樂場所,以及充斥著暴力色情、低級趣味等內(nèi)容的報刊書籍、音像制品等,更是對未成年人犯罪起著直接誘發(fā)的作用。如涉嫌強奸罪的王某、張某,小學未畢業(yè)即輟學在家,經(jīng)常瀏覽一些淫穢網(wǎng)站,久而久之二人產(chǎn)生“實踐”一下的想法,遂將一名幼女挾至張某家中,比照黃色錄像將其輪奸,情節(jié)極為惡劣。
三、防范對策建議
(一)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未成年人可塑性強,容易接受教育改造,深入開展普法宣傳教育,營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氛圍,尤為重要。司法機關在辦理案件的同時還應當加強同政府有關部門、共青團、學校和未成年人保護組織的溝通、聯(lián)系與配合,通過建立未成年人犯罪警示基地、定期開展“ 送法進校園”等普法活動,積極開展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工作。
(二)創(chuàng)造良好家庭環(huán)境。每個家庭都應從對子女負責、對國家未來負責的高度出發(fā),積極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維護家庭和睦,大力提高家庭精神生活質(zhì)量。父母首先從自身做起,提高婚姻質(zhì)量,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給子女當好表率。發(fā)揚家庭民主,反對家庭暴力,加強與子女的交流,掌握好子女的思想動態(tài),及時做好疏導工作,筑牢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線。
(三)加強學校教育管理。加強對未成年人在校期間的管理和教育,轉(zhuǎn)變教育觀念,重視對學生的素質(zhì)教育,適時開設心理教育、法制教育課等,促進在校學生的全面成長。嚴格學校管理,建立安全周密的管理制度。提高中小學教師隊伍素質(zhì),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不厚此薄彼。加強學校與家長的溝通,建立經(jīng)常性的聯(lián)系溝通機制,如班主任定期家訪或開家長會等,形成學校、家長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四)加強社會環(huán)境治理。政府各有關部門應加強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特別是加強對學校周邊歌舞廳、電子游戲室、書籍和影碟出租室、網(wǎng)吧等有可能成為誘導犯罪場所的監(jiān)管,最大限度地消除未成年人犯罪的外部誘因。學校應主動組織有關人員,定期在學校周圍巡查,發(fā)現(xiàn)有違反法律規(guī)定的上述場所及時報告有關部門進行查處。建立以科技和健身為主要內(nèi)容的娛樂場所,引導未成年人遠離不良環(huán)境,減少違法犯罪。
(五)正確貫徹寬嚴相濟司法政策。對于犯罪的未成年人,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實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針,使其真誠認罪悔罪,重新做人。要從有利于未成年人的矯正出發(fā),多考慮適用非羈押性強制措施,減少未成年人在看守所等場所的交叉感染;量刑時盡可能多地適用非監(jiān)禁刑,多適用緩刑或罰金刑,給其創(chuàng)造重新做人的機會;社區(qū)或村級組織對受過刑事處罰的未成年人應重點予以幫助,促進其徹底改過自新,避免重新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