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卉
摘要:學人多以為孔子的首要社會身份是教育家,其次是思想家,其實,孔子首要的社會身份是政治家。究其一生,孔子從來沒有放棄對社會政治的干預、對政治仕途的孜孜追求,他的教育家身份和思想家身份在某種程度上講也是他從政的一種方式??鬃拥膹恼愋涂梢苑譃槌鍪?、參贊政務、修史、興辦教育等,從中看出作為儒家學派締造者的人生經歷和精神追求。
關鍵詞:孔子;社會身份;政治家;從政類型
孔子(前551——前479),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但更是一位永不言敗的政治家。他生活的春秋時代混亂無道,禮崩樂壞,但他關注現(xiàn)實,執(zhí)著理想、信念,知其不可為而為。作為思想家的孔子提出了以“仁”為核心、以“禮”為形式的思想主張,為他的政治活動提供了理論依據(jù)。作為教育家的孔子力興私學,廣收門徒,他因材施教、誨人不倦,培養(yǎng)出一大批治國理政的優(yōu)秀人才,但興辦教育在他心目中是制造大量優(yōu)秀人才的最佳途徑??鬃右簧鸁嶂哉?,渴望從政。他的從政方式多種多樣,對他的時代乃至后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那么孔子從政到底有哪些類型?
一、親自出仕
孔子雖然熱心政治、渴望從政,在三十歲的時候,便頗具才華,掌握了為官的本領,但真正做官參政卻是很晚的事情,直到公元前501年,51歲的孔子才被魯定公正式任命為“中都宰”。中都宰,即魯國中都縣(今山東汶上縣西面)縣長??鬃映鍪吮惬@得了實踐其政治理想的機會。
在中都宰的任上,孔子依據(jù)他的政治主張,把教育和政治結合起來,實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僅過了一年他就把轄區(qū)治理得井井有條。面對魯公:“把你的辦法拿來治理魯國怎么樣”的詢問,孔子很自信地回答,他的辦法可以治理天下,不要說一個魯國。于是不久孔子被提升為管理工程建筑的“司空”。[1]
由于孔子在司空任上:“別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盵2]工作勤勉,政績顯著,公元前500年初,五十二歲的孔子又被提升為掌管魯國司法兼理外交事務的大司寇??鬃右簧盍似呤龤q,致仕僅僅四年,而任大司寇的時間最長,前后約有三年的光景。
在大司寇的任上,孔子干了兩件大事:參與“夾谷會”、“墮三都”,前者他挫敗了齊國企圖在夾谷(今山東萊蕪)會晤君而劫持魯國國君的陰謀,在當時齊強魯弱的形勢下,齊魯夾谷會晤后自知理虧的齊國將過去侵占的原屬魯國的鄆、汶陽、龜陽等一帶地方歸還了魯國。魯在這次外交上的勝利取決于孔子事先周密的軍事部署和現(xiàn)場臨危不懼地揭穿齊國陰謀的勇敢??鬃釉诖笏究苋紊细傻牡诙笫戮褪恰皦櫲肌?,把割據(jù)地方向魯公鬧獨立的三分公室的叔孫氏的郈邑之城、季孫氏的費邑的城墻給予拆除,僅剩孟孫氏的成邑。孟孫氏的成邑雖未予以拆除,但三家貴族至少有兩家表面上是被削弱了,這意味著孔子內政取得了一定的勝利。
由于孔子的政治主張和當權者相左,因而受到冷遇和排擠,最后他向魯定公辭職,懷著痛苦的心情離開魯國政壇,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政治流浪生涯,另辟蹊徑,希望能找到一位理解他的仁君,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主張。
二、參贊各國政務
孔子曾經非常明確地談到過從政的方式、途徑:只要能發(fā)生政治影響,這也就是政治。難道一定要做官才算從政嗎?依據(jù)他自己的從政方式、原則,孔子曾參贊過齊、衛(wèi)、魯?shù)葒恼巍?/p>
在他三十五歲(公元前517年)的時候,齊景公曾多次問政于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3]的主張就是孔子給予齊景公如何治理國家時的回答?!罢诠?jié)財”是孔子給齊景公為度過齊國災年而提出的治國處方。齊景公對孔子的政治主張是十分滿意的,雖然準備分封孔子尼谿之地的計劃在大臣們的堅決反對下未能實施,但齊君還是用上卿和下卿之間的規(guī)格對待孔子。
孔子周游到衛(wèi)國時,衛(wèi)國國君衛(wèi)靈公給予孔子六萬斗的俸米,這是孔子在魯國做上卿大司寇時的俸祿。衛(wèi)靈公因晉國包庇想對他的夫人下黑手的太子而想出兵攻打晉國,于是他向孔子咨詢行軍打仗的事情??鬃拥换卮穑骸耙菃栁壹漓氲亩Y節(jié),我是知道的;打仗嗎,我壓根沒有學過。”[4]“軍事之事”乃孔子的世傳家學,孔子學過軍事,他也教過軍事,十分重視軍事,他之所以這樣回答衛(wèi)靈公,是他覺得衛(wèi)靈公的出兵理由不充分,也不太符合他的禮樂主張。因為這件事,衛(wèi)靈公開始冷淡孔子,孔子只好離開了衛(wèi)國。
孔子周游列國十四年,回到魯國后,參與政治的熱情沒有絲毫的減弱,對象征君權的魯哀公虔誠敬奉,并不斷為魯君加強其統(tǒng)治出謀劃策。每當他聽到魯哀公召喚時,往往連車子也來不及坐,馬上趕到。孔子在努力地輔佐魯哀公的同時還極力對權臣季氏加以限制,以圖強公室、復社稷,加強中央集權的權威。
三、通過學生干預政治
《論語》、《韓非子》、《史記》等記載孔子的學生子貢、冉雍、宓子、言偃、子夏、公西華等大都曾出仕做官。這些人出去做官要得到老師的同意,聽候他的吩咐,做官的政績要向他報告,弟子管轄的地方要接受他的視察??鬃託w魯以后雖未直接出仕,但他參與政治、干預現(xiàn)實的熱情依然高漲,他的許多政治觀念就是通過做官的學生實施的。
我們從《論語·季氏將伐顓臾章》中可知,魯國權臣將要討伐附庸顓臾國,從常理推測這肯定屬于高度機密的軍政大事,可在戰(zhàn)前孔子的弟子冉有和子路就把此事匯報給了孔子,孔子不僅明確表示反對這場不義之戰(zhàn),還告戒兩位弟子,如不能夠阻止戰(zhàn)爭,就應該辭職。[5]在這里我仿佛看到出仕做官的孔門弟子接受的是雙重領導,他們不僅對自己的行政上司負責,還要對自己的老師負責,和自己的上司敲定的事情還必須征詢老師的意見。
公元前481年,齊國相田常殺死了國君,為了緩解國內矛盾,進一步獨攬大權,田常毅然出兵魯國,形勢十分危急??鬃游蓪^k魯國外交的學生子貢去制止這場戰(zhàn)爭。能言善辯的子貢勸齊棄魯伐吳,因為吳強魯弱,魯國并不是威脅齊國的真正敵人,真正敵人是想稱霸中原的吳國,為了能給田常討伐吳國尋找一個借口,他又以稱霸中原勸吳伐齊,為打消吳擔憂背后越國報仇,子貢又勸越國出兵相助吳國,以迷惑吳國。一切準備妥當之后,吳舉九郡之兵與齊戰(zhàn)于艾陵,齊國大敗,從而解除了齊國對魯國的威脅。為防止吳勝之后勢力太大獨吞中原,子貢事前又出使晉國,提醒晉國迎戰(zhàn)吳國,果不如然,艾陵大勝后的吳王又發(fā)兵攻打晉國,早有準備的晉國在黃池打敗了遠道而來的吳國,吳王回退時,國都又被越國襲取。這樣“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十年之史,王國各有變。”[6]孔子這一文人集團,不出一兵一卒,而改變天下大勢,之所以能有如此威力,便是孔子通過學生之手干預政治的結果。
四、修史
孔子奔波一生,并未達到改變社會現(xiàn)狀、實現(xiàn)自己政治主張的目的,他曾經多次被當時的諸侯和政客拒絕、排擠,但他影響力卻遍及天下,孔子雖然被自己所屬時代的政客、政權所拒絕,但他卻成功地通過修史方式,借用文化符號進入了他以后的世紀。究其原因是孔子曾經大力介入對文化典籍的整理、創(chuàng)作,通過自己政治理想的闡述,達到了更高層次的從政目的,不僅影響了當時,更影響到了后世。
據(jù)班固《漢書·藝文志》記載:“《書》之所起遠矣,至孔子纂焉?!盵7]在孔子之前,已有《夏書》、《商書》、《周書》,它們是與政治直接有關的古代文獻,孔子把這些零散的古文獻篇章資料,編成一本比較系統(tǒng)的書,并用之于教學。
真正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的是孔子修訂的《春秋》?!洞呵铩肥俏覈鴼v史上第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鬃幼约涸f:“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可見他對修史的重視,也可見他完全是按照自己的主張和看法修《春秋》的。他雖然主張“述而不作”,但〈〈春秋〉〉一字寓褒貶,微言大義,“春秋筆法”卻格外令人稱道,這里邊寄寓了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張,借以影響時人,培養(yǎng)出合乎自己理想的從政人才,完成他的未竟事業(yè)。
孔子出身于家道中落的殷商后裔。重返貴族行列是他很早就立下的志向。孔子曾經毫不掩飾他對功名利祿的追求,他的所謂志于學,就是志于士或志于宦。“學也,祿在其中矣。”[8]他的學生子夏說的更是明白:“學而優(yōu)則仕?!盵9]孔子對從政做官是終生一以貫之的。雖然走得坎坷,但他以自己奇特的從政經歷,昭示了儒家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積極入世精神的真正的內涵,對他的時代以及他以后的時代都產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
[參考文獻]
[1][2]《孔子家語·相魯》。
[3][4][5][8][9]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6,第143頁,第181頁,第194-195頁,第190頁,第227頁。
[6]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第2201頁。
[7]班固《漢書·藝文志》中華書局2005,第13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