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oy
1990年,俄羅斯國防部提出一項新式軍用手槍的研究計劃,打算替換已經(jīng)裝備超過40年的馬卡洛夫PM自動手槍和斯捷奇金APS沖鋒手槍。該項目的代號為“烏鴉”(俄語Грач),對這種新式手槍的基本要求是雙動扳機,大容量彈匣,全鋼結(jié)構(gòu),但對于口徑則是在4個方案中進行討論,這4個方案包括:9×18mmPM、9×18mmPMM、7.62×25mm托卡列夫和西方國家流行的9×19mm巴拉貝魯姆。由于對口徑選用的討論遲遲沒有定論,于是在1991年5月29日發(fā)布的文件中干脆提出模塊化結(jié)構(gòu)的新要求,即要求這種新式手槍能夠很方便在上述4種口徑之間進行轉(zhuǎn)換;同時還要求有效射程不低于50m、能有效對付防彈背心或隱藏在汽車后面的目標。因此無論采用哪種口徑,都需要優(yōu)先考慮發(fā)射穿甲彈。
當時參與這項競爭的有3家機構(gòu)共5個方案,包括:中央精密機械工程研究院槍械設計師彼得·謝爾久科夫和伊戈爾·別利亞耶夫所領導的設計團隊提供的方案;國營伊熱夫斯克機械制造廠(不久后改組為民營的伊孜瑪什公司)的3位設計師分別領導的設計團隊所提供的“烏鴉-1”、“烏鴉-2”和“烏鴉-3”等3個方案;圖拉兵工廠設計師斯捷奇金提供的TKB-0220,其在APS手槍基礎上改進而成。
所有參與競標的研究方案都在1992年底完成原型槍的制造。謝爾久科夫提供了2支樣槍,其中一支發(fā)射7.62×25mm托卡列夫手槍彈,而另一支發(fā)射一種新的9×21mm穿甲彈。這種穿甲彈名為RG052,是1991年由中央精密機械工程研究院的設計師尤里科夫在該研究院以前研制的9×19mmPBP穿甲彈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一種高速彈藥,100m處可穿透30層凱夫拉再加上2.8mm厚鈦合金板組成的防彈材料。于是,由謝爾久科夫所研制的發(fā)射這種手槍彈的手槍被命名為RG055手槍,同時按照用主設計師名字命名的習慣,也被稱為“謝爾久科夫自動手槍”(俄文Самозарядный Пистолет Сердюкова),縮寫為SPS。
在試驗中,9×21mm樣槍的表現(xiàn)更好,因此7.62×25mm樣槍不再繼續(xù)研究。
其實在研制出RG055手槍之前,他們還研制了發(fā)射9×19mm PBP穿甲彈的樣槍,其在結(jié)構(gòu)原理上和RG055樣槍有不少相似之處,但不知道什么原因,該槍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
俄羅斯國防部從1992年12月至1993年4月間對5個方案樣槍進行了對比試驗,根據(jù)試驗結(jié)果,謝爾久科夫RG055手槍和伊熱夫斯克機械制造廠由雅利金所領導的設計團隊研制的“烏鴉-2”(又稱為雅利金PYa)手槍在各方面的表現(xiàn)最好。
然而,由于資金短缺的問題,俄羅斯國防部在1993年決定暫緩后續(xù)試驗,結(jié)果這一停就是5年之久,因此中央精密機械工程研究院便打算完善謝爾久科夫RG055手槍的研究,然后出口賺取外匯。
謝爾久科夫團隊在進一步試驗中發(fā)現(xiàn)RG055樣槍的槍管承受膛壓的能力較低,于是設計團隊改用了更厚的槍管。于此同時,RG052 9×21mm穿甲彈先改進成RG054手槍彈,后來在生產(chǎn)定型前再次改進成RG060手槍彈,該彈又被稱為“Gyurza”(俄文Гюрза,意為“斑蝰蛇”)。
出口型的RG055手槍被命名為RG055C手槍。由于發(fā)射的槍彈被稱為“斑蝰蛇”手槍彈,RG055C手槍的套筒右側(cè)也刻了一條蛇的圖案,所以該槍也常常被稱為“斑蝰蛇”手槍。但實際上“斑蝰蛇”手槍沒有多少出口量。而在1996年,該槍又獲得俄羅斯FSB(聯(lián)邦安全局)和其他一些執(zhí)法機構(gòu)的試用,雖然數(shù)量也不多,并且FSB將RG060手槍彈命名為SP-10,裝備定型代號7N29。
謝爾久科夫仍在繼續(xù)改進RG055樣槍,改進后的型號被稱為RG055(RE.1)手槍。
“烏鴉”項目的競標試驗在沉寂5年之后,即1998年8月3日重新開始,中央精密機械工程研究院把RG055(RE.1)手槍作為新的競標樣槍提交試驗。但競爭不只是在謝爾久科夫手槍和雅利金PYa手槍之間展開,因為這一年還加入了一個新的競爭對手——圖拉儀器設計局研制的P-96手槍。奇怪的是,此次競標再沒有人提起4種口徑的模塊化要求,3個競爭對手均采用9mm口徑。不同的是,只有謝爾久科夫手槍發(fā)射9×21mm 7N29手槍彈,而另外兩支手槍均采用9×19mm 7N21手槍彈——這是一種9mm巴拉貝魯姆口徑的輕彈頭、強裝藥穿甲彈。
由于試驗用的彈藥和資金都短缺,直到1999年12月這些槍才完成全部測試。根據(jù)試驗結(jié)果,雅利金PYa手槍能滿足幾乎所有指標。于是在2000年5月,測試部門宣布雅利金PYa手槍從“烏鴉”項目中勝出,并建議部隊采用。然而原本在競爭中落敗的謝爾久科夫手槍和圖拉儀器設計局P-96手槍也先后改進成SR-1手槍和GSh-18手槍并通過了軍隊試驗。2003年3月23日,俄羅斯國防部最終決定俄羅斯聯(lián)邦武裝部隊可自行決定采購雅利金PYa、SR-1和GSh-18這三種手槍,于是斷斷續(xù)續(xù)歷時十幾年的“烏鴉”項目最終出現(xiàn)三贏的結(jié)局。
俄羅斯國防部火箭炮兵裝備總局給予SR-1手槍的型號為6P35(俄文6П35),這個裝備代號居然與雅利金PYa手槍是相同的,而GSh-18手槍的裝備代號則是6P54。endprint
目前,SR-1手槍主要裝備FSB的特種部隊和FSO(俄羅斯政要保護局),另外白俄羅斯的總統(tǒng)衛(wèi)隊也有裝備該槍,俄羅斯軍隊特種部隊也有少量采用。
SR-1手槍采用槍管短后坐式自動原理;卡鐵擺動式閉鎖機構(gòu),閉鎖卡鐵位于槍管下方,其設計與德國的瓦爾特P38、意大利的伯萊塔92F很相似。但該槍沒有復進簧導桿,復進簧直接環(huán)繞在槍管外側(cè)。套筒座由兩種材料制成,上半部(與套筒接觸的部分)為鋼制件,握把和扳機護圈為聚合物,而套筒由鋼制成。
SR-1手槍沒有手動保險裝置,而是設有兩個自動保險:一個是扳機上的保險,類似于格洛克手槍;另一個是位于握板背后的握把保險,類似于M1911手槍或烏齊沖鋒槍的保險。不過奇怪的是,SR-1手槍沒有空倉掛機功能,據(jù)說這樣的設計是為了使其表面光滑、沒有太多的突出物,能迅速從槍套或口袋中取出。另外,扳機可雙動射擊,也可單動射擊,但其未設待擊解脫裝置,故在擊錘扳到待擊位置時,只有扣動扳機才能使擊錘處于擊發(fā)位置,這一設計非常不便。因為有時遭遇特殊情況,射手將擊錘待擊,但情況變化無需開槍射擊,若設有待擊解脫桿,此時即可使擊錘回至擊發(fā)位置,安全攜帶手槍,而SR-1手槍則無法實現(xiàn)這一狀況。
SR-1手槍配用的彈匣容彈量為18發(fā),彈匣為雙排雙進結(jié)構(gòu),由鋼材制成,彈匣體兩側(cè)都有余彈量觀察孔。其實“烏鴉”項目的3個競爭者均采用18發(fā)雙排雙進彈匣(雅利金PYa原為17發(fā),量產(chǎn)后也改為18發(fā)),但相互之間并不通用。
SR-1手槍發(fā)射9×21mm彈藥,除最初的SP-10(7N29)鋼心穿甲彈外,又相繼研制定型了SP-11(7N28)鉛心普通彈、SP-12空尖彈(目前非俄羅斯制式裝備,所以無軍方定型代號)和SP-13(7BTZ)鋼心穿甲曳光彈。SP-10鋼心穿甲彈可在70m有效穿透4mm厚的防彈鋼板,目前這種彈藥最大的問題是價格昂貴,價格是市面上9×19mm巴拉貝魯姆彈的幾倍。
據(jù)操作過此槍的俄羅斯射擊者稱,對于俄羅斯人正常的手掌大小來說,該槍的握把有些過大。另外握把保險也太“硬”,這樣在實戰(zhàn)的心理壓力下可能不能正確地把握壓緊保險而導致不能擊發(fā)。另外,其機械瞄具也有些小,不利于快速瞄準。
SR-1手槍在裝備部隊后還在改進,第一個改進型稱為SR-1M手槍,其外形特點是把半圓形的握把保險改為長條形,接觸面更舒服,也解決了握把保險“過硬”的問題。另外,機械瞄具背面涂上長形白點,便于快速瞄準。
2012年又推出了新的SR-1MP手槍,主要特點是槍口可外接消聲器,另外套筒座前端兩側(cè)有細長凹槽,是安裝附件用的接口,底部還有螺釘孔,用于固定外接的皮卡汀尼導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