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信箱等了我兩年。
上大學的時候,我們深愛席慕蓉的《一棵開花的樹》:“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此,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讓我們結一段塵緣。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樹,長在你必經(jīng)的路旁……”有一天,我和Vanny一起走在校園里,路邊一根樹枝勾住了她的衣袖。她大呼:“這棵樹已經(jīng)在這里等了我五百年!”
這么說來,那個信箱前世等了我多久呢?或者說,我等這段機緣,等了多少個五百年?
我們學校最大的兩個系是中文系和外語系。中文系自古才子佳人輩出,南方男生樸素的外貌不妨礙內(nèi)心風流倜儻,南方伊人也個個在水一方。全校學生都羨慕中文系,同樣是讀小說,別人讀是浪費時間,他們讀是勤奮學習。而外語系看起來叱咤風云,實際上苦心孤詣,學生的標準形象是這樣:肩背手扛一至三本大字典以至弓腰駝背,手持拉長了天線的短波收音機仿佛在搞勘探,雙耳充而不聞,口中念念有詞。
我學的是外語,向往的是中文,同學看《China Daily》,我看《讀書生活》?!蹲x書生活》是校團委下屬的一份報紙,由中文系學生自辦,校內(nèi)拔尖,內(nèi)容文藝先鋒,全面超越枯燥的英語學習。自從在教學樓前拿到第一份《讀書生活》之后,我就開始覬覦掛在樓前的信箱——《讀書生活》投稿信箱。
每天我都會路過那個信箱,每天我都會在這幾句話中選擇一句說給自己聽:“他們肯定看不上我的文章?!薄拔覍懙囊膊槐人麄兊堑牟畎?,肯定行的?!薄巴兑淮卧囋嚢?,又不會損失什么?!薄叭绻瓡粫軄G臉?”
就這樣糾結了快兩年,到大二下學期,我終于認真整理了自己的一篇文章,裝好信封,做賊似地塞進了信箱。
早知接下來的事情那么順理成章——當初我何必浪費兩年時間?投稿后的第二天,我就接到《讀書生活》編輯部一個同學的電話,表示比較滿意我的稿件。又過了幾天,編輯部邀我去和他們一起開會。
這次投稿將我的大學生活分成兩半,前兩年是中規(guī)中矩的外語系生活,后兩年是多姿多彩的“讀書生活”。編輯部的同學并不全是中文系學生,大家因為對中文的共同愛好聚到一起,可算志同道合。能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事,無論在人生什么階段,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佳事。我從一只小菜鳥,到漸漸融入這個團隊,發(fā)表自己的稿件,嘗試約稿和編輯,籌備詩歌朗誦會,分發(fā)報紙,搭臺招新。我常常跑到大劉和老田合租的房子里去,癡看他們滿坑滿谷的書,幻想兩位學長畢業(yè)離校的時候把這些書都留給我。阿喜帶我編輯報紙,教我畫版,督促我寫文章,還在宿舍偷偷煮餃子給我吃。涓涓和我結伴考研,朝夕相處一年,直到現(xiàn)在,都是推心置腹的知己。有人畢業(yè)離校,我們在校園的涼亭里歡送,大家一起唱《青春無悔》。這正是我理想中的大學生活。
畢業(yè)后找工作,籌備詩歌朗誦會、編輯學生報紙的經(jīng)歷為我加分不少。我找到了一份非英語專業(yè)的文字工作,延續(xù)著對中文和人文社科的喜愛。
多年以后,當有人問我在大學里最值得紀念的事情是什么,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讀書生活》。一次普普通通的投稿,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往新空間的窗戶,讓我明白三個道理:第一,無論目標是多么可望而不可及,都不妨一試,切忌妄自菲??;第二,規(guī)避拖延帶來的成本,在做好準備的前提下,越早行動,越能獲益;第三,在專業(yè)之外,應該著意發(fā)展豐富的可能性,激發(fā)自己的潛力。
其實這事沒什么新鮮的,大約每個大學新生都會面臨選擇社團的問題,每個人在嘗試新任務之前都會猶豫和畏縮,也許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我這樣一拖兩年,也不是每個社團都能扭轉(zhuǎn)一個人的生活?!白x書生活”教給我的道理,看起來和眾多白領心靈雞湯一樣簡單,但直到今天,我都在為踐行它們而努力。
又到一年入學季,回想起我在大學時最可寶貴的經(jīng)歷,與君共勉之。
責任編輯: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