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卿 王廣成
摘 要:本文考察漢語數(shù)量名主語的限制條件和語義解釋。首先討論了分別作類指、數(shù)量解釋的兩類數(shù)量名主語句,認為指稱義和數(shù)量義只是彰顯程度的不同。其次考察了數(shù)量名主語作不定指解釋的各種允準條件,認為這些條件可以統(tǒng)一概括為“無定主語只能是在存現(xiàn)句中”。指出這是由存現(xiàn)句的語義、句法結構和數(shù)量名自身的變項性質(zhì)決定的。
關鍵詞:數(shù)量名短語 主語 存現(xiàn)句
引言
自Chao(1968)、Li & Thompson(1981)、朱德熙(1982)、劉月華(1983)等提出“漢語主語有一種強烈的定指傾向”,范繼淹(1985)繼而對這種傾向提出質(zhì)疑之日起,圍繞漢語主語有定性的討論就一直沒有停歇過。Jiang、Pan & Zou(1997),Xu(1997),Li(1998),Tsai(蔡維天)(2001;2002),李艷惠、陸丙甫(2002),劉安春(2003),王燦龍(2003),沈園(2003),鄧思穎(2003),黃師哲(2004),張新華(2007),熊仲儒(2008),陸爍、潘海華(2009),文衛(wèi)平(2010)等都專題討論過此問題。學者們普遍認同數(shù)量名短語作主語存在著一定的限制,但對于這種限制究竟是什么,則是智者見智,莫衷一是。本文旨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從數(shù)量名短語的語義表達功能出發(fā),立足于存現(xiàn)句的語義和句法結構,重新審視、研究這一問題。
第一節(jié)先交代與數(shù)量名短語語義相關的幾個概念。第二節(jié)討論作類指、數(shù)量解釋的兩類數(shù)量名主語句。第三節(jié)圍繞作無定解釋的數(shù)量名主語句的合格性條件展開討論,解釋相關具體問題,并嘗試挖掘合格性條件的句法動因。第四節(jié)是結語。
一、有關數(shù)量名短語語義的幾個概念
古川裕(2001)指出,漢語數(shù)量名短語的語義表達功能可以概括為計數(shù)(quantifier)、分類(classifier)、個體化(individualizer)三種。它們并非都同時起作用,根據(jù)各種條件,這三類功能中至少有一種功能起主要作用。或許因為量詞是漢語類語言獨有的范疇,且數(shù)量名短語的分類功能直接是量詞造就,我們在討論數(shù)量名短語的語義時更關注另兩種語義功能,即計數(shù)和個體化。
計數(shù)功能很好理解,用古川裕先生的話講就是“指定所指事物的數(shù)量是多少”,本文稱之為數(shù)量名短語的數(shù)量義。個體化功能指的是數(shù)量名短語“用來指稱有界的事物”,我們稱之為指稱義[1]。如果說數(shù)量義單純、好理解的話,指稱義方面的情況就復雜多了。單就國內(nèi)文獻而言,陳平(1987)、徐烈炯(1995)、王廣成(2007)等都有過詳細的討論。限于篇幅,本文把與指稱義相關的幾對概念界定如下,具體討論從略。
另外,文獻中還常提到類指與個指。作類指解釋的名詞短語,其所指是整個名詞性成分所代表的一類事物;作個指解釋的名詞短語,其所指則是名詞性成分所代表的一類事物中的某個或某些個體。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說有指/無指、定指/不定指、實指/虛指等是基于同一個分類標準,有包含關系的話,類指/個指則是基于另外一個不同的標準。陳平(1987)指出,鑒于類指成分并不指稱語境中任何一個人或物,與無指成分有相同之處。然而,從另一角度來看,類指成分又代表語境中一個確定的類,又與定指成分有相同之處。
綜合以上,數(shù)量義和指稱義是處在同一層面上的數(shù)量名短語語義的兩個方面;類指/個指、定指(有定)/不定指(無定)則隸屬于指稱義,反映的是指稱義的某個方面。
二、類指句和數(shù)量句
陸爍、潘海華(2009)把數(shù)量名主語句分為簡單判斷句、通指句[2]、分配句三種。本文將簡單判斷句重新定義為無定句,相關討論留待第三節(jié)。關于通指句和分配句,分別將他們稱為類指句和數(shù)量句。在類指句中,彰顯的(或曰“起作用的”,參見古川裕2001)是數(shù)量名短語指稱義中的類指義,而在分配句中彰顯的則是與指稱義處在同一層面上的數(shù)量義。這種對數(shù)量名主語句的三分是嚴格按照句中數(shù)量名主語的語義解釋:數(shù)量句中作數(shù)量解釋,類指句中作類指解釋,無定句中作無定解釋。
(一)類指句
數(shù)量名短語何以能作類指解釋呢?自Kamp(1981)、Heim(1982)話語表達理論起,學界一般都認同,數(shù)量名在語義上相當于一個自由變量(variable),其語義來自句中約束它的量化算子。就類指句而言,數(shù)量名短語的類指解釋來自于句中的類指算子。形式上,該算子可以實現(xiàn)為量化副詞、情態(tài)詞等,也可以沒有語音形式。類指算子出現(xiàn)的關鍵是看句子是否表達“某種普遍性的固有特征”“通常性的認識”(陸爍、潘海華,2009),或“人們對事物和性質(zhì)間內(nèi)在關聯(lián)的某種規(guī)律性認識”(王廣成,2007:78)。有關數(shù)量名在類指句中作主語的情況,陸爍、潘海華(2009)已討論得非常詳盡,在此筆者僅補充一種尚未被注意到的現(xiàn)象。
一般認為,形容詞性個體層面(individual-level)謂詞較之動詞性階段層面(stage-level)謂詞更不能允準數(shù)量名短語作主語,一般的補救措施也無濟于事。例示如下:
(1)a.?一個人來找過你。
b.昨天一個人來找過你。
c.一個可憐兮兮的人來找過你。
(2)a.*一個人很笨。
b.*昨天一個人很笨。
c.*一個可憐兮兮的人很笨。(蔡維天,2002)
有問題的階段層面謂詞句(1a)可以通過某些措施來補救,如添加一個時間性話題成分(1b),添加某些修飾成分以增加數(shù)量名短語所含的信息量(1c),但顯然這些措施在形容詞性個體層面謂詞句(2)中并不奏效。由此,人們很容易得出形容詞性個體層面謂詞不準許數(shù)量名短語作主語的結論。形容詞性個體層面謂詞的確不允許作無定指稱解釋的數(shù)量名主語,但這并不排除作類指解釋的數(shù)量名短語出現(xiàn)在主語位置。我們以為,(2a-c)不合格在于未能反映人們對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無法引出一個能夠約束數(shù)量名主語變項的類指算子。具體來講,在人們的一般認知中,一個人不會“昨天笨,今天聰明”,一個人的“可憐兮兮”與“很笨”之間也并不存在內(nèi)在關聯(lián),難怪這種補救會無濟于事。由于類指句反映的是主語所指同某種恒常性質(zhì)之間的內(nèi)在關聯(lián),對(2a)的補救也可以兵分兩路,一是改換謂詞(3a),一是改換主語(3b)。無論是哪種思路,目的都是使句子表達能夠符合認知規(guī)律,介引出一個能夠?qū)?shù)量名短語變項進行約束的類指算子。
(3)a.一個可憐兮兮的人很容易得到別人的同情。
b.一個自作聰明的人實際上很笨。
(二)數(shù)量句
李艷惠、陸丙甫(2002)論證了數(shù)目短語(NumP)不同于表示指稱意義的數(shù)量名短語(DP),語義上表示“純粹的量的概念”,可以自由出現(xiàn)在所有表示數(shù)量結構的句子的主語位置,也并沒有違反所謂“漢語主語必須定指”的限制。筆者同意該文對這類數(shù)量名短語在句中的語義及分布條件的分析,但認為需要補充的是,它們并非絕對不具有指稱義。筆者的觀點是,在這類句子中,數(shù)量義得以彰顯,指稱義處于并不突出的地位,是表示數(shù)量還是指稱,本質(zhì)上是一個彰顯的程度問題。下面分兩種情況來討論。
第一種情況:彰顯數(shù)量義,伴之類指義。
(4)a.五個人吃得完十碗飯。(動—得/不—結構)
b.三個步兵可以帶九份口糧。(情態(tài)結構)
c.一張床夠三個童子軍睡。(夠—結構)
d.三個人不如五個人有力量。(比較句)
e.三個人做一件事,九個人做幾件事?(數(shù)學語境)
各句中的數(shù)量名短語的確是作數(shù)量解釋,數(shù)量名主語合格的關鍵在于表達數(shù)量。但除了表達一種數(shù)量配比關系之外,句子還表達了另外一層意思,即這種數(shù)量配比關系是普遍存在的,屬某種規(guī)律性、通常性的認識。正因如此,除數(shù)量義外,所有句中的數(shù)量名短語同時也具有類指意義。既然類指義屬于指稱義,說這些數(shù)量名短語具有指稱義也就順理成章了[3]。
陸爍、潘海華(2009)則是把(4)中所列各句歸入了通指句和分配句。就句中數(shù)量名短語的語義而言,通指也好(通指句),全指(分配句)也罷,陸、潘文觀察到并強調(diào)的都是數(shù)量名短語的指稱屬性。筆者認為,說其是表數(shù)量,抑或是表指稱,反映的只是不同的觀察視角,談不上孰對孰錯。但如果承認兩者同時存在,不同的只是彰顯程度有別,這樣是否會更接近事實真相,并能解釋這種視角差異呢?
之所以反復強調(diào)數(shù)量義和指稱義通常只是彰顯程度的不同,是因為在一些不太典型的語境中恐怕很難分清楚數(shù)量名是單純作數(shù)量解釋還是類指解釋。語感上,“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敝械臄?shù)量名似乎更傾向于類指,“三個人做一件事,九個人做幾件事”中的數(shù)量名則顯然更傾向于表示數(shù)量,這都沒有問題;但在“人人都知道一個人有兩只手,兩只腳”中,能決然地說“一個人”仍只做數(shù)量解釋、不具有類指性嗎?堅持說只具有數(shù)量義,看重的只是句中所含的數(shù)量配比關系,但這種數(shù)量配比關系,或者說數(shù)量義,已不像在數(shù)學語境中那樣純粹了。
第二種情況:彰顯數(shù)量義,伴之個指義。
先看實例:
(5)a.三個人做一件事,那太輕松/少了吧!
b.三個人只交來一篇文章,太少了。
c.三個人照顧一個孩子,太寵了吧!
d.三個管家?guī)湍忝Γ阌绣X沒處花嗎?(李艷惠、陸丙甫,2002)
e.兩三個老師就把那群野小孩控制住了。
f.三根棍子夠你打他嗎?(Li,1998)
以上各句中的數(shù)量名主語傾向于作數(shù)量解釋,其證據(jù)在于都是在言數(shù)量之多或少。盡管如此,我們發(fā)現(xiàn)它們和(4)中諸例在語感上的一個明顯不同就是:句中的數(shù)量名主語雖都具有很強的數(shù)量義,但處于不突出地位的指稱義已不再是類指義,而是指稱某些存在性的個體[4]。
Li(1998)、李艷惠、陸丙甫(2002)指出,(5)中數(shù)量名主語只作數(shù)量解釋不具有指稱義的證據(jù)是,這些數(shù)量名短語不能和“有”“都”等同現(xiàn),且也不能用代詞回指。但事實未必如此。
(6)a.五個人睡在了兩張床上,你們一定沒大睡好吧?
b.三個保姆都啥事不干,就照顧你一個小孩啊?
c.兩三個老師就把那群野小孩控制住了,你能說他們沒有本事嗎?
d.你不是想找東西來教訓他嗎?我這里有三根棍子,夠你打他嗎?
另外,李艷惠、陸丙甫(2002)提到,類似下面例(7)這類不合格的句子在作為對“多少”問句的直接回答時,句子的合格性會大大提高。
(7)a.*五個學生做得完功課。
b.*五個人吃不飽飯。
c.*五個地方收不到我們的信。
筆者認為,這些數(shù)量名主語在作數(shù)量解釋的同時,也都指稱存在性的個體,可引以為證的是句首都可以加上“有”。
總之,數(shù)量名主語的指稱、數(shù)量解釋,并非是非此即彼的互補關系。指稱義和數(shù)量義可以同時并存,但一般情況下是一種為強勢解讀,另一種為弱勢解讀。在數(shù)量句中,雖然筆者認同李艷惠、陸丙甫(2002)關于數(shù)量名短語作數(shù)量解讀的結論,但不同的是,它們還具有指稱義。筆者同意陸爍、潘海華(2009)關于通指句、分配句語義條件的基本主張,但不同的是,認為有必要把數(shù)量句單列一類。這樣做的理由,一方面是因為有些數(shù)量名短語作數(shù)量解釋的句子無法用通指句、分配句來概括(如例5、6),另一方面是因為對某些句子而言,數(shù)量句的概括更能把握問題的本質(zhì)。請看下例:
(8)一千二百三十個人投了票。(Xu,1997)
Xu(1997)指出,例(8)的可接受,是因為數(shù)量比較大時,由于無論說話人還是聽話人都更關注主語NP的數(shù)量。按本文的思路,可接受性來自數(shù)量名主語的數(shù)量解釋。該句同時也附帶有指稱義,指稱存在性的個體(不定指)。顯然這類句子無法用類指句或分配句來概括。我們推測,對作數(shù)量解釋的數(shù)量名主語來講,數(shù)量大于“一”之所以會更容易出現(xiàn)在主語位置,原因在于前者會更傾向于表示數(shù)量,而“一+量+名”卻在表示數(shù)量上不夠典型,基本上是在指稱和數(shù)量意義之間存有歧義,大體分別相當于英文的“a(n) N”和“one N”。
三、無定句
本節(jié)討論數(shù)量名主語作不定指解釋的一類句子。陸爍、潘海華(2009)詳細論證了簡單判斷句(simple judgment)是允準數(shù)量名主語作不定指解釋的基本條件。筆者主張將該條件表述為存現(xiàn)句。理由是,綜觀所有允準無定數(shù)量名主語的句子,無論是相對于“主題判斷”的“非主題判斷”,相對于“復合判斷”(double judgment)的“簡單判斷”,相對于“斷言”(assertive)的“描述”(descriptive)(Xu,1997),它們在語義上都表達某個事態(tài)(eventuality)的存在、發(fā)生或消失,使用存現(xiàn)句這一名稱也許能更直觀、準確地反映出這類句子允準無定主語的關鍵所在。本文接下來從語言事實出發(fā),論證將無定主語的允準條件概括為存現(xiàn)句,可以涵蓋并解釋眾多看似雜亂、無內(nèi)在關聯(lián)的制約因素,統(tǒng)一解決以往研究中的很多棘手問題。
(一)謂詞因素
在討論漢語無定主語的限制時,學者們普遍認同,謂詞性質(zhì)是一個重要的因素。階段層面謂詞允許無定主語,個體層面謂詞不允許無定主語(熊仲儒2008)。
(9) a.一個小孩在慢慢地跑著。
b.??一個小孩跑得很慢。
(10)a.一個人來了/正在念書。
b.*一個人很聰明/高。
誠如這類句子所示,謂詞性質(zhì)的確會影響無定主語的可接受性。但是否階段層面謂詞都允準無定主語呢?王燦龍(2003)曾給出如下一組例句。
(11)a.*一個人打他了。
(12)a.一個人在等他。
b.*一個小偷掏包了。b.一個小偷被吊在樹上。
c.?一個流浪漢哭了。c.一個流浪漢躺在草地上。
兩組例句中的謂詞均屬階段層面謂詞,但為何可接受性又有如此的反差呢?最直接的解釋辦法就是將階段層面謂詞再進一步細分。王燦龍(2003)就是這樣一種思路:(11)中的謂詞都是動作動詞,(12)中的謂詞都是狀態(tài)動詞。狀態(tài)動詞較之動作動詞之所以更容易促成無定主語句,是因為動作動詞的可及度和個體化程度高,一般的簡單無定難以與之匹配;而狀態(tài)動詞的可及度和個體化程度低,正好與簡單無定短語相容??梢詾樽C的是,如果削弱動詞的動作性,將動作狀態(tài)化,那么可以提高句子的可接受性:
(13)a.一個人使勁地打著他。
b.一個小偷在掏包。
c.一個流浪漢一邊哭還一邊跳舞。
我們認同狀態(tài)動詞較之動作動詞更容易造就無定主語句。但這似乎仍不是問題的根源所在。因為即便是動作動詞,在一定的語境中,仍然可以生成合格的無定主語句。
(14)a.——張三為什么哭?。俊粋€人打他了。
b.——公交車為什么中途停了?——一個小偷掏包了。
語感上,我們認為(14a,b)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句子。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要解釋究竟是什么因素制約著無定主語的可接受性。筆者認為,這個限制條件就是存現(xiàn)句。其實,(14)中的問句本身就已經(jīng)暗示了答案。為什么本不好的(11a)在特定的語境中就變得可以接受了呢?“張三為什么哭啊”問的是原因,也可以詮釋為是問“什么事件的發(fā)生導致了張三的哭”;同理,“公交車為什么?!眴柕囊彩恰笆裁词录陌l(fā)生導致了公交車的?!薄#?4)合格的關鍵就在于前面的問句為其提供了描述一個發(fā)生了的事件的語境,使其成為存現(xiàn)句。
話說至此,不禁要問,既然制約合格無定主語句的條件是存現(xiàn)句,為何有時會表現(xiàn)為個體層面謂詞與階段層面謂詞或動作動詞與狀態(tài)動詞的對立呢?換言之,我們能否用存現(xiàn)句條件來統(tǒng)一解釋呢?對個體層面謂詞而言,道理很簡單,因為由它構成的句子語義上表達的一定是主題判斷,即先確認一個實體對象,然后再陳述它的某種性質(zhì),這同把一個事件或狀態(tài)作為整體來描述的存現(xiàn)句是不同的。對階段謂詞句而言,語義上表達的既可以是主題判斷,也可以是存現(xiàn)事態(tài),但只有后一種情況才可以允準無定主語。不同于主題判斷的是,存現(xiàn)句既然表示某個事態(tài)的存在、發(fā)生或消失,那么在說話人大腦中整個事態(tài)是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作為事態(tài)參與者之一的主語,此時并不作為既定明確的個體獨立存在于大腦中,而只是這個整體事件的一部分,是通過認知事件才被引入的(參見陸爍、潘海華,2009及相關引文)。正因如此,只有存現(xiàn)句的主語才可以允準無定??梢?,無定主語的合格與否,雖與謂詞的性質(zhì)密切相關,但根源還在于句子是否為存現(xiàn)句。
(二)可識別性(identifiability)因素
學界在討論無定主語時,另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是,數(shù)量名短語內(nèi)含修飾語的信息豐富性常常會影響其作主語的可接受性:所含修飾語越豐富、信息越多,即可識別程度越高,作主語的可接受性就越大。
(15)a.?一個人來了。
b.?一個學生來了。
c.?一個三年級學生來了。
d.一個高高的、瘦瘦的三年級學生來了。(Xu,1997)
(16)a.*一個人來了。
b.?一個警察來了。
c.一個女警察來了。
d.一個身材高挑的女警察來了。(王燦龍,2003)
我們認為,對這類句子可接受性的差異應全面地來看。一方面,無定主語內(nèi)含修飾語越豐富,句子的可接受性的確會越高。但這里我們更想強調(diào)問題的另一面,那些因數(shù)量名主語不含修飾語或修飾語不夠豐富造成的問題未必只能靠增加修飾語來彌補?!耙粋€人”“一個學生”“一個警察”等并非絕對不能出現(xiàn)在主語位置。
對一個脫離了上下文語境的孤立的句子而言,多數(shù)情況下它既可以被看作是主題判斷句,也可以被看作是存現(xiàn)句。前者不允許無定主語,但后者卻不然。正因如此,(15、16)“問題句”中的“問題”也應從兩方面來看,應分別考察將其視為主題判斷句和存現(xiàn)句兩種情況,對“問題”的修補也應從兩方面來進行。
一方面,先看為何豐富的修飾語會增加句子的可接受性。應該說,學界對(15、16)的觀察和結論,大都是基于將其視為主題判斷句而做出的。將其視作主題判斷句,無疑會認為那些在主語位置使用了簡單形式的數(shù)量名短語的句子會很糟糕,因為主題判斷句要求其主語必須有明確的所指。相反,當數(shù)量名短語自身所含的修飾語越來越豐富時,由于其信息性增強,容易被說聽雙方識別出來,語義上會更傾向于被看作是特指的(specific)、定指的(identifiable),因此也就會增強其作為主題判斷句主語的可接受性。
另一方面,增加這類句子的可接受性,還有一種手段。
(17)a.?一個人來了。
b.?這時,一個人來了。
c.他們倆正密談的時候,一個人來了。
d.來了一個人。
王燦龍(2003)指出,對(17a)而言,即使在前面加上一些附加成分,如(17b),句子仍很別扭。筆者認為,說(17a)始終不可接受太過絕對。相反,如果語境條件合適,不含修飾語的“一個人”完全可以出現(xiàn)在主語位置,如(17c)。那么這種使句子的可接受性發(fā)生變化的語境條件又是什么呢?筆者認為,“一個人來了”可接受的關鍵是(17c)中的時間分句使其成為了典型的存現(xiàn)句。當然,造就存現(xiàn)句,未必只依靠構建上下文語境的語用手段來進行,(17d)通過句法手段同樣也可以達到此目的??梢?,是否將“一個人來了”這類句子視作存現(xiàn)句是判斷無定能否出現(xiàn)在主語位置的關鍵所在。之所以學界在判斷這類句子的合格性方面存有語感差異(熊仲儒2008),也許正源于此。
對數(shù)量名主語而言,也并非是可識別性越強句子的可接受性就越高。沈園(2003:214)在討論光桿無定主語句時曾指出,作無定解釋的光桿主語一般比較傾向于出現(xiàn)在主語除光桿名詞中心語外沒有修飾成分且謂語也沒有修飾成分的句子里。
(18)a.——老王家怎么了?
——小偷把他養(yǎng)的雞吃掉了。
b.小偷津津有味地把老王養(yǎng)的雞吃掉了。
(19)a.——怎么那么多人圍在那里?
——小孩掉河里了。
b.小孩撲通一聲掉河里了。
兩例中的“小偷”“小孩”在a句傾向于無定,而在謂語帶了修飾成分的b句中則傾向于定指。有趣的是,當將不帶修飾語的數(shù)量名短語用于a句時句子依然成立,而換作帶修飾語的數(shù)量名短語時句子卻不好。
(20)——老王家怎么了?
——a.一個小偷把他家養(yǎng)的雞吃掉了。
b.?一個穿著體面的小偷把他家養(yǎng)的雞吃掉了。
(21)——怎么那么多人圍在那里?
——a.一個小孩掉河里了。
b.?一個父母雙亡、衣衫襤褸的小孩掉河里了。
先看(18)、(19)中光桿名詞在語義解釋上的對立。受提問句的影響,a中的答句都是在描述一個發(fā)生了的事件,屬典型的存現(xiàn)句。句中的光桿名詞主語“小偷、小孩”連同其后的謂語部分都屬新信息,語義上理應作無定解。有別于此,由于謂語修飾成分的出現(xiàn),(18)、(19)中的b句讀來卻更像是主題判斷句,光桿名詞主語相對于謂語部分來講屬舊信息,語義上傾向于做定指解理所當然。再看(20)、(21)。受提問句的影響,答句屬存現(xiàn)句,其主語表達的屬新信息內(nèi)容,因此使用了不帶修飾語、做無定解的數(shù)量名短語的a句都是合適的。相反,如前所言,由于使用了修飾限制成分的數(shù)量名短語語義上更接近有定,b句讀來更接近主題判斷,出現(xiàn)在存現(xiàn)語境中就不合適了??梢?,無定主語的修飾語越豐富、信息性越強,句子的可接受性就越大的結論,只適用于主題判斷句。
(三)話題因素
很多學者提到,句首某些“話題”成分的存在能夠增加無定主語句的可接受性。
(22)a.北京三十個青年訪問了日本。
b.剛剛一個人來找你。
c.昨天一個工人從窗口掉了下來。(Lee,1986:82)
d.撲通,一只青蛙跳進水里。
e.陳才福正在吃驚,兩匹快馬飛奔而來。(范繼淹,1985)
f.我們剛擺好桌子準備吃飯,一位客人來了。
g.會場的氣氛緊張得令人窒息。突然,一個女青年笑了。
這些句首成分對句子可接受性的作用在于,去掉后句子的可接受性會大打折扣。但這些句首成分的身份性質(zhì)畢竟差別太大,筆者將其統(tǒng)稱為話題心存疑慮。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這些不同身份的句首成分具有了相同的作用,造就了合格的無定主語句呢?
正如前面討論中的提問句一樣,這些句首成分都為后面的無定主語句鋪墊一個存現(xiàn)語境。(b,c,e,f,g)各句的情況比較類似,無論是時間副詞、名詞,還是時間狀語小句,它們都能自然地引出一種存現(xiàn)狀況。再看(a),語義上大致可以分析作“北京發(fā)生了一件什么事情”。也正因如此,該句“北京”后的部分理應是存現(xiàn)結構。有趣的是(d)。句法范疇上,恐怕只能將“撲通”看作擬聲詞,稱其為話題實在勉強。然而,卻仍然可以將它的作用概括成為后續(xù)句創(chuàng)造一個存現(xiàn)語境:伴隨“撲通”一聲響的自然是某個事件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雖然無定主語句的合格性的確會與謂詞性質(zhì)、無定自身的可識別性、某些句首成分的存在等因素密切相關,但這都不是問題的根源所在。本文試圖要說明的是,真正決定無定主語分布與解釋的還是在于句子在語義上是主題判斷句還是存現(xiàn)句。簡單來講,主題判斷句的主語只能有定,存現(xiàn)句的主語可以無定。
(四)無定主語的句法允準
如果說以上討論主要是從語義或語用角度來對制約無定主語的條件進行解釋的話,本節(jié)從句法的角度解釋為何是存現(xiàn)句,而不是主題判斷句,可以允許無定主語句。
(23)a.主題判斷句 b.存現(xiàn)句
如(23a,b)所示,我們假定,對應主題判斷句和存現(xiàn)句在邏輯判斷類型上的不同,其句法結構也呈現(xiàn)出明顯的對立。在主題判斷句(23a)中,反映句子所表達事件類型的是輕動詞DO、BE之類;而在存現(xiàn)句(b)中,則是OCCUR、EXIST等。黃正德(2007)指出,所有動詞分屬非作格與非賓格兩個系列,這兩個系列代表著一切事件的兩大類型。主題判斷句與存現(xiàn)句的兩分和非作格系列與非賓格系列的兩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隋娜、王廣成,2009),兩者都是根據(jù)事件類型對句子的分類。如果以上假設成立的話,本文更關心的問題是,這兩種句子類型又是如何在允準無定主語方面表現(xiàn)出差異的?
在對句子主語位置的NP進行語義解釋時,主題判斷句的主語NP和存現(xiàn)句主語NP所處的位置是不相同的:前者處于[spec vP],而后者處于[spec VP]。根據(jù)Diesing (1992:9-10)映射假說(Mapping Hypothesis),只有VP內(nèi)的主語能夠映射到核域,受到存在封閉(existential closure)的約束。因此,對自身為語義變項的數(shù)量名短語來講,當其在[spec VP]位置接受語義解釋時,由于受到存在封閉的約束可以指稱存在性個體,從而造就合格的無定主語句;相反,當其在[spec vP]接受語義解釋時,由于無從受到存在封閉的惠顧而導致變項不受約束,造成句子不合格。總之,主題判斷句與存現(xiàn)句語義上的對立,在句法上表現(xiàn)為前者的主語在[spec vP],后者的主語在[spec VP],語義和句法是吻合的。
四、結語
老話重提,本文考察了數(shù)量名短語出現(xiàn)在主語位置時的各種情況。并嘗試回答了如下兩方面的問題:(一)數(shù)量名主語究竟有哪些可能的語義解釋?(二)制約數(shù)量名主語的限制條件是什么?其動因如何?現(xiàn)將本文的討論小結如下:
1.數(shù)量名主語除了在指稱方面可以表示存在性個體(即不定指)或類指,還可以表達數(shù)量,這是由其自身的多重語義表達功能決定的。這些潛在的不同語義屬性,也并非是非此即彼的互補關系,多數(shù)情況下只是彰顯的程度有別。
2.除了作類指、數(shù)量解釋的數(shù)量名主語句外,制約作無定解釋的數(shù)量名主語句的限制條件可以歸結為無定主語只能出現(xiàn)在存現(xiàn)句中這一條。之所以如此,是由存現(xiàn)句的語義、句法結構和數(shù)量名自身的變項性質(zhì)共同決定的。
(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資助,項目編號:11YJA740094。)
注釋:
[1]王廣成(2007)也曾用“指稱”和“量化”來概括無定名詞短語的語義特征。
[2]漢語文獻中對于generic有通指、類指兩種提法,為行文方便,本文不予區(qū)分。
[3]我們推測,之所以李艷惠、陸丙甫(2002)認為這些數(shù)量名只有數(shù)量義沒有指稱義,是因為他們認為指稱義只涉及個指中的定指或不定指,類指不屬于指稱義。
[4]雖然陸爍、潘海華(2009)可以用通指句或分配句來涵蓋并解釋(4)中數(shù)量名短語的語義,但對(5)中諸例恐怕就無能為力了。這些句子既不反映通常性的認識,也不具有受全稱算子約束的全稱義。
參考文獻:
[1]蔡維天.一、二、三[J].語言學論叢,2002,(26):301—312.
[2]鄧思穎.數(shù)量詞主語的指稱和情態(tài)[J].語法研究和探索,第12輯,2003:292-308.
[3]范繼淹.無定主語句[J].中國語文,1985,(05):321-328.
[4]古川裕.外界事物的“顯著性”與句中名詞的“有標性”——“出現(xiàn)、存在、消失”與“有界、無界”[J].當代語言學,2001,(04):264-274.
[5]黃師哲.無定名詞主語同事件論元的關系[J].中國語言學論叢,2004,(3).
[6]黃正德.漢語動詞的題元結構與句法表現(xiàn)[J].語言科學,2007,(04):3-21.
[7]李艷惠,陸丙甫.數(shù)目短語[J].中國語文,2002,(04):326-336.
[8]劉安春.“一個”的用法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學位論文,2003.
[9]劉月華等.實用現(xiàn)代漢語語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1983.
[10]陸爍,潘海華.漢語無定主語的語義允準分析[J].中國語文,2009 ,(06):528-537.
[11]沈園.漢語中另一種“無定”主語[J].語法研究和探索,2003,(12) :210-223.
[12]隋娜,王廣成.漢語存現(xiàn)句中動詞的非賓格性[J].現(xiàn)代外語,2009,(03):221-230.
[13]王燦龍.制約無定主語句使用的若干因素[J].語法研究和探索,2003,(12):224-239.
[14]王廣成.漢語無定名詞短語的語義特征:指稱和量化[D].北京語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15]王秀卿,王廣成.漢語光桿名詞短語的語義解釋[J].現(xiàn)代外語,2008,(02):131-140.
[16]文衛(wèi)平.英漢光桿名詞的語義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01):37-43.
[17]熊仲儒.漢語中無定主語的允準條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9,(05):541-548.
[18]徐烈炯.語義學(修訂本)[M].北京:語文出版,1995.
[19]張新華.與無定名詞主語句相關的理論問題[D].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6):103-111.
[20]張誼生.統(tǒng)括副詞前光桿名詞的指稱特征[J].語法研究和探索,第12輯, 2003 :174-195.
[21]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22]Chao,Yuan-ren.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M].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8.
[23]Diesing,Molly.Indefinite[M].Massachusetts:MIT Press,1992.
[24]Heim,Irene.The semantics of definites and indefinites[D].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Amherst.1982.
[25]Jiang Yan,Pan Haihuang & Zou Chongli.On the semantic content of noun phrases[C].In Xu Liejiong(eds.) The Referential Properties of Chinese Noun Phrases. CRLAO:Paris.1997.
[26]Kamp,Hans.A theory of truth and semantic representation[C].In J.Groenendijk,T.Janssen,and M.Stokhof(eds.)Truth,Interpretation and Information: 1-41.Dordrecht:Foris.1981.
[27]Li,Charles N and Thompson,Sandra A.Mandarin Chinese: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M].Berkeley,Los Angeles,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1.
[28]Li,Yen-hui Audrey.Argument determiner phrases and number phrases[J].Linguistics,1998,29:693-702.
[29]Lyons,Christopher.Definitenes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30]Tsai,Wei-Tien Dylan.On subject specificity and theory of 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M].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2001.10.129-168.
[31]Xu Liejiong.Limitations on subjecthood of numerically quantified noun phrases:a pragmatic approach[C].In Xu Liejiong(eds.)The Referential Properties of Chinese Noun Phrases. CRLAO:Paris,1997.
(王秀卿 曲阜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王廣成 曲阜師范大學外語教研部 273165)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4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