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言是我國古代文獻資料所使用的一種最基本的書面語形式,而文言文教學現(xiàn)在已經成為中學階段教學的難點。漢字的簡化,使學習文言漢字的難度加大。引起學生的求知欲是教學的最初起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時運用古文字字形演化幫助學生理解、記憶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本文將從教學目標設置、古文字法的創(chuàng)新教學及其意義,這三方面對文言文創(chuàng)新教法進行研究嘗試。
關鍵詞:學習動機 古文字 文言文 教學
文言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不斷受到學生的排斥。而學生的學習動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習的效果。在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成了教師迫切解決的難題?!霸谔岢鲆粋€學科的基本結構時,可以保留一些令人興奮的部分,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它”[1]。
一、教學目標的設置
掌握文言文的基礎知識一直被認為是教學中的基本目標(知識與技能),也是學習其他目標的基石,所以,筆者認為,文言教學的重中之重,還是在字、詞的理解上。
在利用古文字知識創(chuàng)新文言文教學中,教學目標的確定顯得特別重要。在中學文言文教學中,借鑒古文字學知識,引進趣味學習,重視字詞釋義的發(fā)展,引導學生發(fā)散、聯(lián)想、形象化學習,克服就字論字、就詞講詞的毛病。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把學習的鑰匙交給學生,奠定文言文基礎,從而達到隨機應變、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同時,便于學生有效地做到學習心理學所說的變式練習。
同時,漢字的簡化,給教學帶來了一定阻礙?,F(xiàn)在大部分的文言文教學,都是死記硬背文言字義。這就如同只教“規(guī)則”,而沒有教“理論”。史賓賽“指責教規(guī)則的作法,認為那辦法只給與有經驗的知識,只產生一個理解的表面而無實質。為了詞而犧牲了內容”?!暗脕砣菀祝サ靡踩菀住盵2]。那么在教學中,教師就必須注重“理論”的教導。而利用古文字學的相關知識,有助于理解文字的最初意思,這就相當于之根,那么不管這個字以何種方式出現(xiàn)在何種文章中,萬變不離其宗。“記住規(guī)則和掌握原理的心智間的差異,就像一個是一堆雜亂的材料,而另一個是把同一材料組成了整體,各部分都鏈接在一起”[3]。
二、創(chuàng)新文言文教學
筆者發(fā)現(xiàn),文言文教學的一些研究一般局限于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上,要求老師在教學方法上多注意文言文的誦讀,拓寬學生的文言文知識面。若在不能理解文言字詞意思的基礎上誦讀或閱讀,只會事倍功半。學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學以致用。根據皮亞杰的記憶衰退理論,“所有的記憶都涉及中樞神經的變化,據認為,信息加工留下一條痕跡,這種痕跡如不經常使用就會衰退,正如一條曾是清晰的小徑,如無人在上面行走就會變得模糊起來。曾有鮮明的印象的事物,由于不使用而幾乎消失”[4]。所以,如何在有效的記憶中實現(xiàn)教學效果的呈現(xiàn),是教學和學習中比較迫切的要求。
(一)結合古漢字形體結構分析來解釋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詞
古漢字構形的最大特點是它要根據所表達的意義來構形,漢字的形體總是攜帶著可供分析的意義信息。漢字形體中可分析的意義信息,就是來自原初造字時造字者的一種主觀造字意圖。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是幾種最基本的構字方法,例如:《勸學》中的“利”字,從刀,從禾,造意是以刀斷禾,由本義刀劍鋒利,刀口快引申為敏捷、快等意思;“然”字,會意兼形聲,下形,上聲,四點是火的變形。聲符讀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自然就可以想到燃燒、引火點著的意思;“絕”,會意字。從糸(mì),表示與線絲有關,從刀,從卩(人),表示人用刀斷絲,本義為把絲弄斷。
在此,充分利用古文字對文字追本溯源的特點,將文言文課本中重要的字進行追本溯源,找出其在古文字學中相對應的本義以及引申義等,使學生對該字從意義上有更全面的了解,在閱讀課外文言文讀物時也不至于陷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還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想象力,發(fā)散、聯(lián)想達到隨機應變、舉一反三,使文言文更加直接具體,能夠減輕學生文言文的學習負擔。這個過程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古漢語知識,還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古文字的直繪物象法
早期的甲骨文和金文是靠直繪物象來表達文字意思的。將圖片與文字相結合,使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時候能夠通過看圖而對文字的意思有一個更深的了解。教師苦于教學方法枯燥,摳字詞、串講、內容分析,很難翻出新意;學生苦于文言文時代久遠,內容艱深。因此,運用形象生動的圖片來幫助解釋文言詞義和用法,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進行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還能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文字的系統(tǒng)知識。烏申斯基曾提出:“知識只有形成了系統(tǒng),當然是從事物本質出發(fā)來形成的合理的系統(tǒng),才能被我們充分掌握。腦子里裝滿了片段的,毫不聯(lián)系的知識,那就像東西放得雜亂無章的倉庫一樣,連主人也無法從中找到他所需要的東西?!盵5]
以《勸學》中的“臨”字為例:“臨:會意字。金文字形,右邊是人,左上角象人的眼睛,左下角象眾多的器物。整個字形象人俯視器物的樣子。本義:從高處往低處察看。引申義:①照臨 日居月諸,照臨下土?!蹲筠D·昭公三年》;②面對(上對下、尊對卑)臨眾發(fā)政而治民?!赌印ど匈t下》。把酒臨風。——宋·范仲淹《岳陽樓記》;③碰上、逢著 臨財無茍得,臨難毋茍免。——《禮記·曲禮上》;④又讀作lin(四聲)在古代是哭的意思。臨,哭也?!都崱穱舜笈R,守陴者皆哭?!蹲筠D·宣公十二年》”[6]。
看簡化的“臨”字,很難想到“臨”字代表的意思。如果結合字的演變,很容易明白這如一個人在俯視某個東西,其本意就是“從高處往低處察看”。其延伸義就不難理解。
再如“立”字,會意。甲骨文象一人正面立地之形。本義為筆直地站立。持璧卻立?!妒酚洝ちH藺相如列傳》。引申義:①引申為站得住,指立身處世。三十而立。——《論語·為政》;②引申為建立、樹立、設立。立宗廟於薛?!稇?zhàn)國策·齊策》;③又引申為使登上某一地位。是故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 ?!赌印ど型稀?;④由站立虛化為副詞,立刻馬上。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妒酚洝欓T宴》[7]。
本意“一個人站在地上”,簡單明了。結合圖示,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增強了學生的記憶效果,不用再死記硬背,生搬硬套。
三、教學的意義
在文言文教學中,遵循認知學習理論,能有效地幫助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同時,古文字不僅是漢字原始形態(tài)的體現(xiàn),而且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深層次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教學目標。
(一)教學適應學生的發(fā)展,實現(xiàn)有效教學
利用古文字方面的知識來實現(xiàn)文言文教學,重點在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內在動機。許多教育學家把引起求知欲作為教學的起始階段,他們認為“兒童天性敏感,好奇,好問,好思,有強烈的求知沖動和情趣,如果在教學中注意因勢利導,就能將學生的求知沖動轉化為指向教學目的的強勁動力”[8]。
將枯燥單個的文言字詞,放到古文字的演變中來教學,就是讓學生在學習中提起對文字起源和發(fā)展的興趣。這種教學方法類似于寓教于樂,能“引導學生在玩(游戲)中學,在做中學,在研(探究)中學,在勞動和生活中學,在各種親自的操作和實踐活動中學[9]”。這種在教學和學習中堅持的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和對知識的變式練習,不僅能夠減輕學生死記硬背古字詞的壓力,更重要的是,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良性循環(huán),對教師的教、對學生的學都是有利的。
(二)自主學習與文化傳承
通過將古文字知識與文言文教學相結合,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地去探究、發(fā)現(xiàn)學習文言文的樂趣所在。教學中可以用小組合作法、競賽法讓學生對字、詞進行追本溯源,自己查閱資料,搜尋字形演變的圖例,然后向同學們展示成果,結合自身在探究過程中的理解發(fā)現(xiàn)講解字詞。
在堅持鞏固性原則中,“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新知識,擴大,加深改組原有知識,以及其積極運用所學知識于實踐來鞏固知識。”[10]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提高參與意識,增強動手實踐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觀念。不僅能擴大他們的知識面,還可以激發(fā)他們更大的求知動力,由被動學習轉變?yōu)樽灾鲗W習,枯燥學習轉變?yōu)槿の秾W習。
古文字作為文言的載體,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有著深遠而積極的影響。學生通過對古文字學的了解,能夠自主地追溯中國歷史文化起源及其發(fā)展,彼時,我們不單單只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掌握了某字、詞的意思,還能探究到更多“背后的故事”,追尋的過程帶給我們的價值是無窮的。因為漢字的構形意圖離不開特定的歷史背景,其中包含造字時代的社會生活狀況,當時人們的思想和心理狀態(tài),以及當時信以為實的神話內容等。如商代是篤信鬼神的時代,無論是關乎國家大事的戰(zhàn)爭、祭祀,還是關乎日常生活的天氣、收成、打獵、疾病、做夢等,甚至連生男生女都要向神明問詢吉兇。而他們往往將這些占卜的詳細記錄刻印在龜甲獸骨之上,即今天被世人奉為至寶的甲骨文。
總之,可以說歷史背景是漢字構造的源泉,而漢字字形則是特定歷史狀況的反映。這是一個了解歷史、傳承歷史以及傳播歷史的重要機會。
注釋:
[1][8][9][10]王道俊,郭文安等著:《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78頁,第184頁,第201頁,第227頁。
[2][3][英]赫·斯賓塞著,胡毅,王承緒譯:《斯賓塞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98頁,第97頁。
[4][美]羅伯特·L·索爾索著,黃希庭譯:《認知心理學》,教育科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261頁。
[5][蘇]哈爾拉莫夫著,丁酉成等譯:《教育學教程》,教學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149頁。
[6][7]萬超彬,王玉玨等編:《漢語大字典》,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年版,第2802頁,第2706頁。
參考文獻:
[1]洪顯利著.教育心理學的經典理論及其運用[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廖穎 湖北武漢 華中師范大學 430070)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4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