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院藏漢雙語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由于以藏語為母語的學生與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生在使用和理解漢語時,所依據(jù)的標準與判斷機制不同,因此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誤用的現(xiàn)象,而他們自己卻渾然不知。因此我們漢語教學重點與方法的確定只能依據(jù)教學對象的實際漢語水平,而不能按照普通漢語學生的情況來臆測。漢語教學的重點應放在那些以藏語為母語的學生在理解與運用時經常出現(xiàn)錯誤的地方,這樣我們的漢語教學才有針對性與實效性。在此以我院漢語教學中遇到的實例為研究對象,對確定漢語教學重點與方法進行個案研究。
關鍵詞:藏漢雙語 教學 問句 有多+形 形+不+形
引言
甘肅民族師范學院自1985年建校以來,就一直致力于為甘、青、川藏區(qū)培養(yǎng)藏漢雙語人才。2007年,我院進行了藏漢雙語教學改革,為適應藏漢雙語人才培養(yǎng)目標而進一步從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培養(yǎng)模式等方面進行了調整。2009年,黨中央、國務院召開藏區(qū)工作會議,為加快藏區(qū)發(fā)展做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戰(zhàn)略部署,對藏漢雙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加強藏漢雙語教學研究,培養(yǎng)藏漢雙語人才成了我院非常緊迫的任務。
我院生源主要來自于甘、青、川藏區(qū),除了碌曲、瑪曲、夏河縣部分純牧區(qū)外,其它各縣市都是多民族聚居區(qū),在日常交往中基本上都或多或少地使用漢語進行交流,因此我院藏文各專業(yè)的同學多數(shù)人能使用漢語進行簡單的日常交流。只是受藏語的影響,使用的漢語不夠地道。鑒于此種情況,我院傳統(tǒng)的藏漢雙語課程設置是:藏文專業(yè)課+漢語公共課+現(xiàn)代漢語+應用文寫作。所有使用漢語教授的課程,從教材內容到教學方法與普通漢語各專業(yè)的學生沒有多大區(qū)別,基本上就降低了標準的漢語課程。這樣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是否適合藏漢雙語人才的培養(yǎng)需求呢?漢語教學的重點如何確定呢?所有的這些問題我們只能根據(jù)學生的實際來確定。在給藏文各專業(yè)講授漢語課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對漢語某些語句的理解,以藏語為母語的學生(以下簡稱藏語學生)與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生(以下簡稱漢語學生)存在著較大差異,因此,漢語教學的重點應當落在這些存在較大差異的地方,這樣我們的漢語教學才有一定的針對性,培養(yǎng)出來的藏漢雙語人才會更加適合本地區(qū)社會經濟建設的需要。下面以漢語教學中遇到的實例為研究對象對漢語教學重點與方法的確定進行個案研究。
一、問題的緣起
當我們對于某一事物的情況不清楚,需要詢問詳細的數(shù)量時,可以使用“有多+形?”句式進行詢問。比如:
A:有多+高?(深、遠、大、長、粗、寬……)
B:有多+低?*[1](淺、近、小、短、細、窄……)*
但并不是每個形容詞都能進入這一句式,而是有一定限制的。以漢語為母語的人憑借語感就能判斷出B組形容詞一般情況下不會用于詢問數(shù)量,除非說話人心理上已經認定自己詢問的對象具有這一特征,但不明白達到什么程度,需要詢問具體情況或者數(shù)量時才能使用。
藏語學生在使用“有多+形?”時,對于B組形容詞問句的理解就與漢語學生存在很大的區(qū)別。在給2010級藏語系學生說完“有多+高?”這一句式之后,突然聽到有個同學就問:“老師,你的身高有多低?”當筆者對他的問法進行糾正時,這個同學感到疑惑,因此筆者對這兩個問句的意義進行了調查。表一是在我院漢語系2010級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3個班157人與2010級藏語系藏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2個班90人對這一句式的理解及運用方面進行調查的結果。
調查項目 母語語種
(人數(shù)) 形容詞問句的意義及使用情況
有多高? 詢問具體數(shù)量 炫耀或夸耀 懷疑與否定 希望得到確認 擔心
受限[2] 不受限 受限 不受限 受限 不受限 受限 不受限 受限 不受限
藏語(90) 0 90 80 10 82 8 83 7 88 2
漢語(157) 0 157 140 17 152 5 137 20 155 2
有多低? 詢問具體數(shù)量 炫耀或夸耀 懷疑與否定 希望得到確認 擔心
受限 不受限 受限 不受限 受限 不受限 受限 不受限 受限 不受限
藏語(90) 44 46 70 20 60 30 38 52 50 40
漢語(157) 157 0 157 0 9 148 4 153 30 127
表一
從表一我們可以看出,對于“有多+高?”這個句子的理解,藏語學生與漢語學生區(qū)別不大,而對于“有多+低?”這個問句的理解,藏語學生與漢語學生區(qū)別可就大了。第一,對于這個句子能否不受限制地詢問事物的具體數(shù)量,藏語學生中有46人認為可以,占藏語學生總數(shù)的51.1%,而認為只有在問話人心里預設所述對象是低的情況下才可以這么問的同學為44人,占藏語學生總數(shù)的48.9%;漢語學生中,157人全部認為只有在問話人心里預設所述對象為低的情況下才可以這么問。第二,對于這個句子能否表示炫耀,藏語學生中有20人認為可以,占藏語學生總數(shù)的22.2%,另有70人認為只有在問話人自認為所述對象低是其優(yōu)點時才可以表示炫耀或夸耀,占藏語學生總數(shù)的77.8%;而漢語學生中157人全部認為只有在問話人自認為所述對象低是其優(yōu)點時才可以表示炫耀或夸耀。第三,對于這個句子能否表示對說話人所述內容的懷疑與否定。藏語學生中有30人認為可以,占藏語學生總數(shù)的33.3%,而認為只有在問話人認為陳述人對于某事或者某物的陳述不正確時,才能表示懷疑與否定的有60人,占藏語學生總數(shù)的66.7%;漢語學生中,有148人認為這個句子表示對陳述人所述內容的懷疑與否定,占漢語學生總數(shù)的94.3;只有9人認為當問話人心里預設所述對象低是其缺點時才能表示懷疑與否定,占漢語學生總數(shù)5.7%。第四,對于這個句子能否表示問話人自認為所問對象具備低的特征,而希望得到受話人的肯定與確認。藏語學生中有52人認為可以,占藏語學生總數(shù)的57.8%,另有38人認為不可以,占藏語學生總數(shù)的42.2%;而漢語學生中153人認為可以,占漢語學生總數(shù)的97.5%,只有4人認為不能,占漢語學生總數(shù)的2.5%。第五,對于這個句子能否表示問話人自認為所問對象具備低的特點,并且認為低是其缺點而擔心。藏語學生中有40人認為可以,占藏語學生總數(shù)的44.4%,另有50人認為不可以,占藏語學生總數(shù)的55.6%;而漢語學生中127人認為可以,占漢語學生總數(shù)的80.9%,另有30人認為不能,占漢語學生總數(shù)的19.1%。
對于造成上述差異的原因,我們認為漢語學生在做出判斷時,主要依據(jù)漢語語感,而藏語學生在做出判斷時,主要是依據(jù)自己所學習的漢語語法知識,他們往往會根據(jù)已經接受的漢語語法知識組裝漢語句式。因為他們的漢語語感常常不強,一般情況下憑借漢語語感很難做出合理的判斷,正是由于受到“有多+高?”這個句子的影響,就容易認為漢語中只要是“有多”后面就可以使用形容詞形成問句,表示對于事物具體數(shù)量的詢問。因此才會出現(xiàn)51.1%的同學認為“有多+低?”也可以不受限制地詢問事物具體數(shù)量的現(xiàn)象。
二、解決問題的思路
面對藏漢雙語教學中漢語教學出現(xiàn)的上述問題,我們需要依據(jù)藏語學生對于這一特定句式理解方面出現(xiàn)的具體問題,針對具體情況作出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方面的調整,以便適應這些同學的漢語基礎。
(一)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步驟
在教學內容方面,我們要根據(jù)這一句式的特點及其與其它句式的關系進行教學。下面是筆者在漢語教學中對于這一句式進行教學的內容及程序:
1.根據(jù)“有多+形?”問句套入幾類形容詞
依據(jù)“有多高?”這一形容詞問句列出幾類意義不同的形容詞問句。
A.有多高?(深、遠、大、長、粗、寬……)
B.有多低?*(淺、近、小、短、細、窄……)
C.有多討厭?*(晦氣、恐懼、麻木、冷淡……)
通過檢驗,我們發(fā)現(xiàn)對于A組與B組形容詞表示的情況,我們都可以用A組形容詞問句詢問,只有在問話人心里預設某一事物具有B組形容詞表示的特征,而不明白其詳細情況,并需要知道其具體數(shù)量或者程度時,才可以使用B組形容詞詢問,在一般情況下都不會用B組形容詞詢問,因為漢語中,在不明情況的條件下,一般都是朝著積極的、有利的、人們期盼的方向提問[1]。在多數(shù)情況下,B組形容詞問句表示反問,這時候“有多低?”=“能有多低?”=“不低”。當受話人覺得說話人所述情況不正確或者不合適時,往往采用B組形容詞問句表示對于說話人所述內容的懷疑與否定。C組形容詞問句只能表示對于說話人所述情況的懷疑與否定,而不能表示詢問。例如:
甲:小鈴這孩子很討厭。
乙:有多討厭?
在這三組形容詞中,A組中的形容詞所表示的意義相對積極,而其余兩組形容詞的意義相對消極,那么是不是表示積極意義的形容詞就可以進入“有多+形?”這一句式表示對于事物具體情況的詢問呢?下面我們運用其它表示積極意義的形容詞進行檢驗。
D.有多好?*(美、亮、香、熟……)
E.有多熱情?*(內行、負責、友好、客氣、光榮……)
F.有多漂亮?*(高尚、聰明、偉大、光滑、亮堂……)
G.有多紅艷艷?*(綠油油、亮晶晶、金碧輝煌、富麗堂皇……)
憑借語感,我們感覺到D、E、F這三組形容詞句式都不大用于詢問事物的具體情況,而更多地表示對于陳述人所述情況的懷疑與否定。例如:
甲:財務處的小王對人還是挺熱情的。
乙:有多熱情?
這三組形容詞在說話人自認為事物具有所述特征的情況下還可以表示夸耀。而G組形容詞根本無法進入這一句式。
2.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
由此可見,并不是所有表示積極意義的形容詞都可以進入“有多+形?”這一句式表示對于事物具體情況的詢問。此外,我們還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個規(guī)律:即形容詞的音節(jié)對于能否進入“有多+形?”這一句式表示對于事物具體情況的詢問有著嚴格的限制,單音節(jié)形容詞中一部分形容詞可以進入這一句式表示對于事物具體情況的詢問,而雙音節(jié)形容詞進入這一句式時,一般不能表示詢問,更多地表示對于所述情況的懷疑與否定,多音節(jié)形容詞都不能進入這一句式。
通過對A-F各組問句語義的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這樣一條規(guī)律:A組形容詞問句可以自由地表達對事物具體情況的詢問,從B組開始表達對事物具體情況的詢問意義時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時,B組問句在特定的情況下還可以表示對所述事物或者對敘述者話語的懷疑與否定,而C-F幾組問句一般情況下只能表示對所述事物或者對對方話語的懷疑與否定。也就是說,由A組到F組問句的語義發(fā)生了一個漸變的過渡。
(二)依據(jù)漢語習慣進行句式變換
我們發(fā)現(xiàn),除了A、B兩組形容詞外,其余各組形容詞表示的情況,當我們不清楚時,一般采用“形+不+形?”這種句式詢問。因此我們把上面各組形容詞分別代入“形+不+形?”句式來考察它們的具體語義。
A'.高不高?(深、遠、大、長、粗、寬……)
B'.低不低?(淺、近、小、短、細、窄……)
C'.討厭不討厭?(晦氣、恐懼、麻木、冷淡……)
D'.好不好?(美、亮、香、熟……)
E'.熱情不熱情?(內行、負責、友好、客氣、光榮……)
F'.漂亮不漂亮?(高尚、聰明、偉大、光滑、亮堂……)在這幾組問句中,我們可以看到,它們都能表示詢問事物的相關情況,但是與原來的句式相比,它們詢問的重點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試比較對“有多高?”與“高不高?”這兩個問句的回答情況,對于“有多高?”我們只能回答“1.92米”等具體的數(shù)量,一般不會作出“高”“不高”“非常高”等回答;而對于“高不高?”我們只能作出“高”“不高”“非常高”等表示主觀判斷的回答,一般情況下,不會回答“3.59米”等具體的數(shù)量。不難看出,“形+不+形?”句式通過選擇問的方式要求受話人在幾種情況中選擇其中的一種情況作答,其詢問的重點并不在事物的數(shù)量方面。在更多的情況下,它表示問話人主觀認為某事或某物具備此性狀,因此,其具體語義又隨著形容詞表示的性狀在問話人心理上的認同情況而表現(xiàn)出相應的差別。如果問話人認為事物具備的這一性狀是積極的、肯定的,則具有兩種含義:一是希望得到受話人的肯定與確證;二是表示夸耀。如:
(數(shù)學都得了滿分,小馬的學習成績)高不高?
反之,如果說話人心理上認為某事或者某物具有的這種性狀是消極的、否定的,那么除了希望得到受話人的肯定與確證之外,還可以表示對這種性狀的擔憂。如:
(那張桌子,小馬寫字)高不高?
這種情況下,常常含有說話人認為某事或者某物在相關的性狀方面超過一定的標準或者度了,這時候,“形+不+形?”=“太+形+了?!比纾?/p>
(在這個路燈下看書)暗不暗?
(讓小孩子走二十公里山路)遠不遠?
通過對A'-F'各組問句的語義觀察,我們可以看到:“形+不+形?”問句可以表示對事物情況的詢問,但它不能表示對事物具體數(shù)量的詢問,它詢問的重點在于期待對問話人本身心理預設的肯定與確證,同時隨著問話人心理預設的不同,可以表示相應的夸耀或擔憂。也就是說這種問句詢問的重點不是對于事物的客觀情況的陳述,而是表達對問話人主觀態(tài)度的肯定與確證。
三、結論
從前面對各組問句的分析中,我們發(fā)現(xiàn),只有A組形容詞可以自由地表達對事物具體數(shù)量的詢問,B組形容詞在一定的條件限制下也可以表示對事物具體數(shù)量的詢問,其余各組形容詞都不能表示對事物具體數(shù)量的詢問,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限制的呢?我們把各組形容詞的語義進行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A、B兩組形容詞都含有數(shù)量意義,其余各組形容詞的意義都不含具體的數(shù)量,因此我們發(fā)現(xiàn)能夠進入“有多+形?”這一問句表示對事物具體數(shù)量進行詢問的形容詞要滿足下列要求:一、形容詞必須是表示數(shù)量意義的;二、在漢語習慣中,這個形容詞一般表示積極、肯定意義;三、這種形容詞一般是單音節(jié)的。通過這樣的教學,以藏語為母語的同學就比較容易弄清楚“有多+形?”這種問句中的形容詞有什么限制才能表示對于事物具體數(shù)量的詢問,不會再出現(xiàn)“你的身高有多低?”這樣的問法了。
注釋:
[1]帶*的句式為筆者認為在詢問事物具體情況時,一般不使用或者不符合漢語習慣而受一定限制的句式。
[2]受限表示此問句只有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才可以使用,不受限表示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使用。
參考文獻:
[1]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54.
[2]陸劍明,沈陽.漢語與漢語研究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92-107.
[3]朱德熙.語法講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120-131.
[4]朱德熙.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90-112.
(連文斌 甘肅合作 甘肅民族師范學院漢語系 747000)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4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