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樸光+顧雪濤
古今花鳥畫家(這里主要指寫意花鳥畫家)大致分為兩種類型:一類為即興型,一類為創(chuàng)作型。前者作畫從來不打草稿,臨案時筆隨靈感,自由揮灑,頃刻而成;雖作品數(shù)量眾多,并時有妙手偶得之作,但卻難以產生具有代表性的經典巨制。后者作畫前精心構思,并繪有草圖,一幅畫往往重畫多次,不斷修改,直到滿意為止;雖作品數(shù)量較少,但每一幅都可圈可點,足以傳世。王漁父就屬于后一類創(chuàng)作型的花鳥畫大家。
王漁父,原名柳汀,1909年生于河北涿縣,自幼喜愛繪畫、戲曲和音樂。1929年入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受業(yè)于王夢白、齊白石、陳半丁等名師,此時他對嶺南派的用粉和渲染之法十分著迷,曾認真研習并運用到創(chuàng)作中。王漁父自北平京華美專畢業(yè)后,在中學和師范做過美術教員,不久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他攜妻南下逃難,一路顛沛流離,以賣畫為生,曾在長沙、桂林舉辦個人畫展。1944年定居貴陽,供職于貴州省立藝術館。新中國成立后,歷任貴州民族學院暨貴州大學藝術系教授,系中國美協(xié)會員、貴州省美協(xié)副主席。1974年9月病逝于貴陽,有遺作《王漁父花鳥畫選集》、《王漁父畫集》出版。
王漁父一生致力于花鳥畫創(chuàng)作和美術教育,是全國知名的花鳥畫家,對貴州美術事業(yè)貢獻甚巨。與同輩花鳥畫家相比,其藝術有兩點格外引人矚目:首先,他是一個創(chuàng)作型畫家。王漁父作畫十分勤奮,每天黎明即磨墨展紙,潑彩揮毫,但平時的習作只是練筆,一旦心中靈光閃現(xiàn),有了好的構思,便傾注全部心力投入創(chuàng)作。他對藝術要求極嚴,甚至達到了苛刻的程度,一幅作品往往要畫七八稿甚至十幾稿,用“九朽一罷”來形容并不為過。一生留下精品甚多,《虎嘯》、《月夜飛鳧》、《春雨鳩鳴》、《梨花魚》、《大地春深》等,都是情韻俱佳、形神兼?zhèn)涞木妨ψ?。其中《月夜飛鳧》曾參加第二屆全國美展和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覽,并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又入編《現(xiàn)代花鳥畫選》和《百年中國畫集》等多種權威畫冊,成為中國現(xiàn)代花鳥畫的經典杰作。
其次,他是一個革新派畫家。其作品一反文人花鳥畫偏重筆墨、氣韻而輕視造型、色彩之弊,將筆、墨、形、色有機結合,并繼承和發(fā)展了嶺南派用粉、渲染的技法,在長期探索中形成了鮮明的風格,特點是:形象鮮活靈動,色彩艷麗明快,意境優(yōu)美抒情,格調雅俗共賞。不少作品充滿濃郁的詩意,這種詩意不是借助畫上的題詩表現(xiàn)出來的,而是源自作品的精心構思和制作。由于王漁父精通戲曲和音樂,因此常在畫中摻入音樂元素,利用通感聯(lián)想的原理,使情與景,時與空,音與色完美地融為一體,作品宛如美妙、輕盈的樂曲,沁人心脾,給人以美的巨大享受。
正當王漁父的藝術走向成熟并在全國產生影響時,發(fā)生了十年動亂,他不但身心受到嚴重摧殘,而且丟失了大量心愛的作品,這雙重打擊使他過早地離開人世,隨之帶走了許多醞釀已久而尚未動筆的腹稿,令人痛惜不已!所幸當今貴州一批有成就的花鳥畫家,如魯風、譚滌非、蔣明澤、平治、王小竹等,都曾經受到王漁父的教導或影響,使他的藝術能薪火相傳,后繼有人。(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 責任編輯/陳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