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送上祝福,希望你們一路成功。同時送上幾點建議,作為同行,希望這些建議聽上去不那么刺耳
2014-07-28 323期
《投資者報》
我對澎湃新聞的建議是:一、多寫消息,少追究原因、少做解釋;二、勇于不當喉舌,只做自己,致力于拓展表達自由的空間,并促使媒體立場的多樣化;三、提供真實的新聞,由此不但可以贏得讀者,還可以抵御侵襲,更能讓管理者信服
上周在我們這個行業(yè)里最具反響的新聞就是一個新的新聞媒體面世。伴隨著它頗具詩意的發(fā)刊詞“我心澎湃如昨”,來自上海的“澎湃新聞客戶端”正式上線。圈內(nèi)人士熱議,看多、看空、看平者都有,嚴肅分析、嘻笑挖苦皆成文章。
我無法回避這一事件,無論對于近來倍感壓抑的行業(yè)自身,還是對于行業(yè)外的眾多投資者,“澎湃新聞”最終取得的成就很有可能是“現(xiàn)象級”的。果真如此,善莫大焉!
盡管從未見到正式的有關這家新聞機構(gòu)究竟獲得了怎樣數(shù)額的投資的報道,人們?nèi)匀粌A向于認為那是非常大的,以至于接連傳出了1億、2億和三四億的版本。我想澎湃新聞的主辦者——上海報業(yè)集團默許人們的猜測,除了這些猜測有利于他們在市場上形成號召力以外,也會讓它真正的“老板”——上海政府,難以輕易脫身,絕不能因為錢而讓這樣一個有影響力的新媒體半途折戟。
我也相信,澎湃新聞如果形成足夠的影響力,在看得見的將來會得到資金保證,而不會很快陷入爭取收入的壓力之中。這是讓中國的新聞人多么羨慕嫉妒的事情啊。所以,有人以商業(yè)前景不清晰、不看好而對它表達了不忿。
還有一種代表性的看法,對澎湃新聞出身于官方大家,這個大家又有著極為“聽話”的傳統(tǒng),聽話的媒體如何辦得好?我本人也有這樣的擔憂。但在我們國家,真正市場化的媒體又何其廖廖?我們所期待的,無非是更多些敢于、善于觸碰管制界線,進而讓言路更寬廣的仁人志士。
所以我送上我的祝福:澎湃新聞,希望你們一路成功。同時我也送上我的幾點建議,作為同行,希望這些建議聽上去不那么刺耳。
第一個建議,希望你們多寫消息,少追究原因、少做解釋。作為最先用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對傳統(tǒng)新聞業(yè)嘗試改造的先行者,澎湃新聞最應該做的是恢復這個行業(yè)被互聯(lián)網(wǎng)媒體破壞的標準文本——消息。
身為同行,我深知事實的報道倚靠的就是消息。但放眼看去,當今的互聯(lián)網(wǎng)上,哪里還有合格的消息?事實要素不全,消息源不具名、不可靠,報道者主觀陳述,以及大量的所謂解釋性報道充斥。后者不但讓新聞的事實部分變小,公信缺失,還助長了社會化的陰謀論思維。從業(yè)者不再追逐新聞中的事實和真相,而醉心于動機的猜忌和編排。
第二個建議,希望你們勇于不當喉舌,只做自己,致力于拓展表達自由的空間,并促使媒體立場的多樣化。也許有人會認為這個建議不切實際,但在我看來,政府對言路的管制有著與時俱進的可能。很顯然,如果抱定敵我關系,“你不當我的喉舌,那去當誰的喉舌”這樣的詰問就難以回避。但是,作為新聞業(yè)的改革與先行者,在社會利益主體日益多樣化的今天,更多表達自身愿望和理解,更多以自身視角看待世界,讓自己的立場和聲音成為公眾的一種選擇,與高高在上的教化主體相比豈不更好?
第三個建議,澎湃新聞,相信讓它最終獲勝的武器還是“真實”?!罢鎸崱钡男侣劜坏梢在A得讀者,還可以抵御侵襲,還能讓管理者信服。我做出這樣的建議完全沒有暗示澎湃新聞乃至更廣泛的新聞工作者對“真實”有所忽視。我只是提醒,當下的新聞就是未來的歷史,真正的新聞工作者可以成為歷史的書寫者,他們用真實的新聞突破對歷史的扭曲、掩蓋。這在中國并不長的新聞史上并不多見,更常見的還是皇帝們自己寫的歷史。澎湃新聞有機會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做最讓新聞從業(yè)者心動的工作。
這樣的建議能被真的付諸實現(xiàn),相信不會有太多的支持者。人們已經(jīng)習慣性地認為作為政府出資、政府管人的媒體做不出那么超前的“獨立性”。我則不這樣看,一個媒體的獨立首先來源于新聞人的人格獨立。只要新聞從業(yè)者告訴自己,政府所使用的資金來自于納稅人,為納稅人、為公眾服務如果需要獨立,那么就沒什么不可以做到的。而政府,也應該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