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舒曼
中考作文在考場有限的時間內(nèi)很不容易寫好,缺少新鮮、有價值的素材是作文不能得高分的主要原因。下面的八則時下熱點寫作素材,你可以把它們有選擇的融入作文的敘事或抒情中。但愿這八則熱點素材為你的考場作文獲得高分助一臂之力。
“爸爸去哪兒”——充滿正能量的“溫情炸彈”
2013年,一檔“爸爸去哪兒”的電視節(jié)目突然紅爆了大江南北。節(jié)目中的五位爸爸,平時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不多,獨自照顧孩子時便不知所措:不知該怎么哄哭鬧不停的孩子;不知該怎么填飽孩子的肚子;不會打理孩子的日常生活……這個節(jié)目出人意料飆升的收視率,其意義不僅僅在于明星寶貝們在野外、沙漠、海島的笨拙天真等萌點讓人倍覺溫暖,更讓公眾開始關注父親在孩子成長中的地位與作用。隨著節(jié)目的進展,爸爸們越來越“成熟”,越來越有招兒,和孩子之間的感情也越來越深。他們的喜怒哀樂,牽系著很多家庭。
(2013年11月28日《人民日報》)
電視節(jié)目的一個創(chuàng)意,創(chuàng)造了收視的奇跡。從節(jié)目中,讓我們父親的角色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平日里星光閃耀的明星們,舍去了在舞臺上的亮麗光鮮,卻得到了自然質(zhì)樸的天倫之樂;孩子其實更需要父母身體力行的教育,在與父母的貼心交流中,會讓孩子們感覺到被尊重,懂得自己應該如何去成長;讓人們看到了直抵人心的親情的力量,節(jié)目在給大家傳遞快樂的同時,也讓大家有了關于如何教育孩子,怎樣建立家庭關系等問題的深度思考,被譽為充滿正能量的“溫情炸彈”。
創(chuàng)新、親情、反思、父愛、責任、舍與得、尊重、教育等。
曼德拉——品德智慧的燈塔
2013年12月5日20時50分,納爾遜·曼德拉走完了95載的光輝歲月。12月10日,在約翰內(nèi)斯堡舉行的曼德拉追悼大會上,一位66歲的老人感慨道:南非失去了一位導師、一位父親。20世紀40年代,南非的種族矛盾十分突出,種族隔離制度將南非推向了“非黑即白”的深淵。面對歧視與不公,曼德拉于1944年加入了非國大,開始了漫長的反種族隔離斗爭。1961年,他領導罷工運動,抗議和抵制白人種族主義者成立的“南非共和國”;1962年8月,他被捕入獄,并從此開始了27年的監(jiān)獄生活。在羅本島的一間不足4.5平方米的房間里,他失去了名字,每日被關押的時間長達23小時,與外部完全隔絕。曼德拉在回憶獄中生活時說,他甚至想同蟑螂聊聊天。他不懈的戰(zhàn)斗終于取得了偉大的成果。他最終帶領南非人民超越了“非黑即白”的思維。在他的帶領下,南非實現(xiàn)了種族和解這一歷史性跨越。在國內(nèi),無論膚色、性別,均可以自由、平等地生活在這個“彩虹之國”;在國際上,南非回歸國際大家庭,成為維護地區(qū)和世界和平的生力軍。當新南非的基石奠定后,曼德拉卻又出人意料地在其影響如日中天之際退出了政界,這不僅使南非人驚訝,也使世界不解。曼德拉對此則簡單地解釋到:“曼德拉之后,還有后來人。我們有很多有能力的年輕人。”
(《半月談》2013年10月11日)
曼德拉的一生,是一部有關勇敢、堅定地斗爭與成長的史詩。他身處逆境之時不怨天尤人,而是正視自己,修正自己,寬容于人。這種處事的結果往往使自己的生命在寬容中得以延伸,在延伸中得以升華。著名南非民族運動領袖曼德拉為我們做出了榜樣。人之坎坷,以常人而論,曼德拉大有過之,然而曼德拉以博大寬闊的胸襟,泰然處之,他在極其惡劣的環(huán)境中所得到的并非是仇恨,而是不斷認識自己、調(diào)整自己、克服自己不利的習性,以適應當時的處境。
寬容、面對、財富、忍受、磨難、堅定、勇敢、英雄等。
“漢字聽寫大會”——傳統(tǒng)文化的華麗逆襲
2013年10月18日,央視綜藝節(jié)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上演了精彩的收官之戰(zhàn)。這檔節(jié)目開播以來異軍突起,喚起了民眾對漢字的空前關注。據(jù)央視統(tǒng)計,《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播出后,同時段收視率飆升4倍,微博話題登頂熱門榜,點擊突破18萬,超越“好聲音”和“快男”等節(jié)目。
在《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jié)目現(xiàn)場,從觀眾中隨機選出的“成人體驗團”,在聽寫“貔貅”“攥拳頭…‘甕中捉鱉”等詞語時頻頻出錯.“癩蛤蟆”一詞難倒70%的成年人,“熨帖”二字僅10%的人書寫正確。,而參賽學生的表現(xiàn),卻十分出色,兀兀窮年、匣劍帷燈、枵腹從公……許多深奧的詞語都書寫正確,讓不少成人汗顏。
隨著節(jié)目的熱播,漢字聽寫重新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不少人感慨,隨著電腦、手機等電子產(chǎn)品的普及,人們手寫的機會變少,漢字書寫能力退化導致提筆忘字。調(diào)查顯示,超九成人曾提筆忘字。網(wǎng)友“天天向上”說,現(xiàn)在人們遇到不會寫的字,不用翻查字典,而把輸入法當成了字典。比如成語“醍醐灌頂”,只需輸入每個字拼音的第一個字母,手機就會顯示出這個詞來,所以根本不會用心去記住這個詞該怎么寫。
(《城市晚報》2013年10月19日)
漢字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長時期的演變過程,其中蘊含了古人的許多智慧,也融入了無數(shù)歷史。鍵盤取代紙筆,對漢字影響比較大,如果長此以往,中國人掌握漢字的數(shù)量就有可能會越來越少。對于每一個中國人來說,對漢字的學習也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nèi)獲得如此高的支持率,與其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有很大關系。人們不光是在聽寫中獲得了樂趣,也在聽寫中增長了見識,在這個“提筆忘字”的年代里,它讓人們重新審視漢字的魅力,漢字聽寫提醒我們重視傳統(tǒng)文化本位教育。
【適用命題】
文明、傳承、珍愛、文字、回歸、放手、魅力等。
家風——不該被遺忘的“財富”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經(jīng)這樣寫道:“我真正的老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并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焙脣寢寗龠^好老師,家庭教給人生第一課,樹立好家風,代代都受益,今天來看新春走基層特別節(jié)目“家風是什么”。 四川成都火鍋店顧客:“我們家有一個傳統(tǒng),這一碗飯,吃著只要剩一粒米,不行,這是不可以的?!碧旖蚴忻瘢骸俺燥堄谐燥埖臉幼影桑@齜牙,吧唧嘴,這都是不可取的。”攝影家焦波:“我家是祖?zhèn)髂窘?,到我這一代是第四代了,從小的時候,我父親就讓我給他干活,干活就是拉大鋸,我學木匠要拉三年大鋸,這三年不是說拉大鋸你三年才能學會。木匠行里有句話叫‘百日斧子千日錛,大鋸只需一早晨。大鋸太容易了,一早晨就能學會,但是你學木匠你學徒的話,你必須得學三年,學三年為什么,他說這三年主要是讓你磨磨性子,把性子磨踏實了,就是干什么事情都要一步一步來。”企業(yè)家柳傳志:“我父親和我母親管教,他們基本都是以身作則,他尤其是做主人,他一定要早到,而做客人的時候,比如八點鐘開會,他寧可七點半到邊上,他在外邊等著,到了八點鐘才到,免得讓主人尷尬,后來我覺得原來這是規(guī)矩……”
(《新聞聯(lián)播》2014年2月2日)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一個家庭的家風家規(guī)體現(xiàn)著各自的價值追求和傳承;無數(shù)個家庭的家風匯聚起來,則構成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價值觀和精神狀態(tài)。家風的背后,折射的是社風民風,也反映了黨風政風。家風是一種潛在無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心靈,塑造孩子的人格;好家風對我們的社會而言,就是一種道德的力量。
以小見大、言傳身教、家風的力量 、財富、教育、成長等。
邵逸夫——這個時代的集體記憶
邵逸夫1907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寧波。邵氏兄妹八人,逸夫排行老六,成名后被尊稱為“六叔”。因早年生活于娛樂業(yè)蓬勃發(fā)展的上海十里洋場,耳濡目染之下,少年邵逸夫暗生“娛樂心”,與自家兄弟從拍電影開始了創(chuàng)業(yè)之路,雖幾經(jīng)坎坷,但終成一番事業(yè)。他是華人世界里難以超越的傳奇人物,無論是出片超過1 000部的邵氏兄弟公司,還是在香港歷次收視大戰(zhàn)中屹立不倒的TVB,乃至有東方諾貝爾美譽的“邵逸夫獎”、內(nèi)地大小學校隨處可見的“逸夫樓”以及在1990年發(fā)現(xiàn)并被命名為“邵逸夫星”的行星……
2014年1月7日清晨,邵逸夫在香港的家中安詳離世,享年107歲?;仡櫳垡莘虻囊簧?,不僅僅是追溯一位傳奇人物,更是對香港電影產(chǎn)業(yè)、娛樂行業(yè)及慈善事業(yè)的全面追憶。邵逸夫用光影織夢,從1907到2014年,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里,將邵氏打造成了東方的電影帝國。執(zhí)掌無線電視臺,為“70后”和“80后”幾代人譜寫了完美的熒屏記憶。談及他的一生,總是繞不過造星、TVB、邵氏電影等話題。而闊綽如指建逸夫樓,吝嗇如對明星片酬摳門等事件之間的強烈對比,更是讓這個百歲之后仍頭腦清健、事事親為的傳奇老者一生顯得既有偉大之處,又添平凡細節(jié)。
(中國新聞網(wǎng)2014年1曰4日)
邵逸夫的不懈追求,使他在事業(yè)上取得巨大成功,創(chuàng)造巨額財富,富豪榜??停@些其實并不值得大肆炫耀,畢竟成功人士很多。邵逸夫最為人稱道的,是他在慈善事業(yè)上的積極作為。須知,創(chuàng)造財富,擁有財富雖值得肯定,但把創(chuàng)造的財富用于公益事業(yè)、慈善事業(yè)才更值得驕傲。而邵逸夫,顯然是可以為自己的慈善行為而驕傲的人。他說,自己的財富取之于民眾,應用回到民眾。僅他向中國內(nèi)地捐助的巨額慈善資金累計就達100億元港幣,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校園建筑、醫(yī)院遍布內(nèi)地各個城市。為此他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逸夫”早已經(jīng)不是一個人名,而是一個美好的符號。
感動、慈善、愛國、奮斗、追求、奉獻、善良、力量等。
霧霾——呼吸不能承受之痛
2013年10月底以來,從東北到京津冀魯,再到長三角、長沙、柳州等地,霧霾在國內(nèi)的侵襲范圍越發(fā)擴散。就連“中國空氣最干凈”的城市三亞,受外界污染物質(zhì)輸入影響,一些市民出門也戴上了口罩。而據(jù)中國氣象局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2013年全國平均霧霾天數(shù)較常年同期偏多2.3天,是自1961年以來的52年里霧霾天數(shù)最多的一年:其中黑龍江、遼寧、河北等13省市均為歷史同期最多。
來勢洶洶的PM2.5,不止是北京的煩惱。從華北到江浙再到四川盆地,普遍是一片大霧彌漫。在濃重的霧氣中,PM2.5的污染之害越來越清晰地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
與此同時,“復旦大學通過研究老鼠的肺發(fā)現(xiàn),新鮮的老鼠肺部在霧霾影響下,6天就變成‘黑肺”“‘復旦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環(huán)境衛(wèi)生教研室主任宋偉民教授說,PM2.5對肺的損傷一旦形成,幾乎無逆轉(zhuǎn)可能”等關于霧霾的謠言也甚囂塵上。雖然有關方面及時辟謠,但這些謠言依然引起了人們對霧霾天氣影響人體健康的擔心甚至恐慌。
事實上,霧霾對人體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2014年1月4日,國家減災辦、民政部通報2013年自然災情,首次將霧霾天氣納入。
霧霾已嚴重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它不僅引發(fā)情緒上的焦慮,更給身體健康帶來危害。但是,面對霧霾天氣,人們習慣于聲討與抱怨,試圖用言語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是不切實際的。我們應該看到,現(xiàn)在從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視對空氣污染的治理,正通過調(diào)整發(fā)展思路和產(chǎn)業(yè)結構,改變生產(chǎn)方式和管理手段等方式出重拳、用實招,治理霧霾工作有了一定程度的進展。我們能做的,便是配合與監(jiān)督,履行公民的職責,幫忙而不添亂??梢?,阻擊霧霾急需敲響科普警鐘,霧霾治理需要國家與個人一起努力。誰也不能獨善其身。
敬畏自然、身體力行、環(huán)境保護、責任、教訓等。
《時間都去哪兒了》——只爭朝夕
《時間都去哪兒了》并不是一首嚴格意義上的新歌,它先是以《老牛家的戰(zhàn)爭》主題曲的身份被觀眾所熟悉,之后又成為電影《私人定制》的插曲而備受矚目。而在今年的央視春晚上,王錚亮又在這個大舞臺演唱了這首歌,舞臺背景配合展示了網(wǎng)絡名人大萌子的36年父女合影,這更是觸動了數(shù)億觀眾的心。這首歌的歌詞是:“門前老樹長新芽/院里枯木又開花/半生存了好多話/藏進了滿頭白發(fā)/記憶中的小腳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愛交給他/只為那一聲爸媽/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生兒養(yǎng)女一輩子/滿腦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鹽半輩子/轉(zhuǎn)眼就只剩下滿臉的皺紋了……”隨后這首歌在網(wǎng)絡上再次火爆起來,不僅在百度熱歌榜上升至第六位,還成為不少人的手機彩鈴,而各大KTV里這首歌也是熱門點唱曲目。
(《重慶晨報》2014年2月10日)
“時間都去哪兒了?”我們要從歌詞的感嘆中領會其精髓,珍視生命,珍惜有限的光陰,牢牢抓住稍縱即逝的今天,努力完成好今天該做的一切。要知道,時光一去不復返,唯有今天才是最寶貴的,只有做好了今天,才能有充實的明天,才能有所作為,有所成就。否則,“今日何其少”“明日何其多”,到頭來只會落得個“萬事成蹉跎”,一事無成,追悔莫及。因此,無論做什么事都應該牢牢銘記:光陰易逝,豈容我待。當下我們要圓“中國夢 強國夢”,早日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必須要忘我工作,只爭朝夕!
只爭朝夕、珍惜時間、勤于反思、成長故事、往事回憶、青春等。
令人摔倒——扶與不扶仍成困局
又一年央視春晚閉上大幕。小品《扶不扶》聚焦熱點問題——“遇到老年人摔倒,該扶不該扶”。其中,沈騰飾演的青年“郝建”勇敢地扶起了自己摔倒的“老太太”馬麗,但馬麗卻誤認為是“郝建”把她撞倒的。之后“郝建”希望通過講故事、找人證的方式,讓老太太明白她是自己摔倒的,但都沒有什么效果。最后在剛剛處理完他追尾事故的交警出現(xiàn)后,“郝建”使出了一計——“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交警以為是老太太撞倒了他,這讓老太太急得不知所措,最后在交警的解釋和證明下,老太太才想明白是邁空了臺階后自己摔倒的,隨后她誠懇地向“郝建”道了歉。
小品中,諸如“你這走是能走啊,可你這是按表走啊”“這么頑皮你家里人知道嗎?”“你要這么說話咱以后還能不能一起玩耍了”“我一老太太擱這兒趴半天,你以為我扒活兒呢?!”“人倒了還可以扶起來,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來了”等金句既接地氣,又富含深意,贏得陣陣掌聲。
小品結束后,馬上引起了網(wǎng)友對“扶不扶老人”的熱議,有網(wǎng)友稱:“扶與不扶確實是很矛盾的事情,但別被少數(shù)的負能量事件遮蔽了眼睛,確實,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來了?!?h3>【運用點撥】
2014年央視春晚小品《扶不扶》成為最受網(wǎng)友追捧和熱議的作品。作品聚焦社會熱點:遇到老年人摔倒,扶還是不扶。老人摔倒要不要扶,實在是個讓人羞愧的道德選擇題,然而它的確成了我們的現(xiàn)實難題。我們不能靠個案正義的恢復、無奈的理智去解決它,雖然這些在短時期內(nèi)都有用。終究還是要回到良知建設上,為什么輕易就可以選擇逾越道德底線,為什么構陷他人獲取利益沒有良心不安,反而被許多人視為當然之道?我們什么時候丟失了一些基本的道德良知?
道德、理智、見義勇為、底色、原則、良心、換位思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