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華
摘 要: 隨著我市旅游事業(yè)的迅猛發(fā)展,旅游從業(yè)人員口語素質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為適應這一形勢的需要,職業(yè)中專語文教育應把學生口語交際訓練放在教學首位,語文教師應擔負培養(yǎng)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重任。
關鍵詞: 口語教學 口語訓練 旅游從業(yè)人員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21世紀人才必須具備的三大要素為: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交際。在人與人的交際中,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口語能力日漸成為每個人成才、創(chuàng)業(yè)乃至日常生活的必備技能,旅游業(yè)已經成為我國一個朝陽產業(yè)。作為職業(yè)中專旅游專業(yè)的學生,如果沒有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將無法與服務對象交流,則高質量的服務更無從談起。作為旅游職業(yè)中專的語文老師,我更明白語言表達能力對學生走向工作崗位的重要性。
目前,中小學語文教學,特別是職業(yè)中學語文教學中存在“重文輕語”的弊端,嚴重影響學生語文能力的全面提高。張志公先生曾尖銳地指出:“到現在還忽視口頭語言,這是對語文訓練缺乏現代眼光的一種表現。”教育家陶行知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提出“人生需要什么,我們就要教什么”的教育觀點。教師應該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人才。會開口講話的人并不都是“會說話”的人。一個人要成為“會說話”的人,必須進行口語訓練,旅游中專語文教學尤應如此。導游界有句行話,叫做“祖國河山美不美,全憑導游一張嘴”。語言是導游人員進行講解、溝通人際關系、交流思想、表情達意的最重要工具。古語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做一名好導游,一定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導游服務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導游人員掌握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隨著我市旅游事業(yè)的迅猛發(fā)展,從業(yè)人員口語素質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為適應這一形勢需要,旅游中專學校語文教育應該把學生口語交際訓練放在教學日程的首位,語文教師應該擔負培養(yǎng)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重任。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知識主要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和獲取知識的途徑與方法則顯得尤為重要。我經過多年實踐教學,摸索出符合我校學生實際的、行之有效的口語訓練思路,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的基礎、工具、指導作用,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處理實際問題、適應社會要求的技能。
一、從職業(yè)需要角度出發(fā),讓學生認識到口語訓練的重要性和緊迫感
了解生源語言素質,我的調查結果顯示:由于初中語文教學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片面追求升學率,因此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有效性都存在一些不足與缺憾。尤其是普通話,由于受到閩北方言的影響,目前進入中專的學生普通話水平尚處于自然能力狀態(tài),為學生言語交際帶來阻力,小則讀不準音鬧笑話,大則因言語不規(guī)范與旅游從業(yè)人員的要求相距甚遠。如浦城籍學生把“白菜”說成“拔差”(bácà),把“關門”說成“關民”等。通過生動的案例,學生看到自身的不足及欠缺,逐漸認識到語言對將來自己從事的職業(yè)的重要性。
二、抓三個“立足”,貼近學生實際訓練口語
1.立足課堂
我常常用一個學期或更長時間對他們進行包括課前五分鐘在內的常規(guī)語言表達訓練。
表達訓練分自我介紹、朗讀、講故事三種方式分階段進行,我要求學生創(chuàng)新表達,即至少在“我是……來自……”的格式上進行變式表達。這就解決了由于簡單或走形式而難以進行下去的問題,有了可持續(xù)進行的準備。在介紹、朗讀、講故事的內容上,又分為無條件式和有條件式兩種,即學生自由選擇和教師命題。在隨堂點評這一環(huán)節(jié)上,先由教師引領再過渡到學生自行完成。
經過分步驟訓練,學生不僅能在看似陳舊的形式中得到口語表達鍛煉,還能在與同伴的學習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找出與他人的差距。經過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訓練,學生的膽量漸漸大了,表達欲望漸漸強了,再上講臺時,不會因膽小而低頭或不語,會為后面的演講、辯論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富有熱情地把講臺交給學生,讓學生有機會自主說話。從教學時間的分配上,應當走出“課前五分鐘”的框架,逐漸過渡到整節(jié)“口語表達課”。把課堂交給學生,意味著由學生“表演”,讓他們或單人登臺進行自我表述,或同桌合作雙向交流,或“七嘴八舌”地展開交談、討論、辯論。教師更多地處在角色多變的位置上,與學生一起在口語表達實踐中共同成長。
只有在課堂上堅持不懈地指導學生,在理解材料內容的基礎上恰當地運用語言、語調、語速、重讀、停頓等語言手段反復進行朗讀等基礎練習,才能讓學生從中體會口頭語體的特征,體會語言的抑揚頓挫、聲情并茂而富有韻味的特點??鬃釉唬骸爸卟蝗绾弥撸弥卟蝗鐦分?。”只有學生了解了口語表達的科學規(guī)律,嘗到了成功的樂趣,才能更有效地進行訓練并逐步走向自覺狀態(tài)。
2.立足活動
首先,在結合教材的學習過程中,設計相關情景題目進行朗誦比賽、演講比賽、辯論賽等,以此檢測單元學習效果。例如,講授“交談”這一話題時,我針對學生中存在的“讀中專就是混日子”、早戀、違反宿舍紀律等現象,設計了這樣一些訓練題目:①有位十五歲的初中生中考落榜,不想讀中專想放棄學業(yè)打工賺錢,你怎樣勸說?②班上有同學談戀愛,每月向父母索要過多生活費,如果你是班主任,你怎樣為他提供幫助?③宿舍熄燈后,你要好的同學準備跑出去上網,你該怎樣勸說?結合學生和社會實際的問題,讓學生互換角色討論,既突出了教學的目標,又達到了鍛煉學生口語的目的,并且讓學生受到了思想教育。
其次,在節(jié)假日或學期頭尾,組織學生進行類似“挑戰(zhàn)主持人”、“實話實說”的活動,設計繞口令、講故事、解說、朗誦、即席演講等題目,讓學生全員參與,當堂抓鬮,當場表演,然后由教師根據學生表演的內容、辭令和風度三個方面當堂亮分。這樣,形式多樣的題目,新穎別致的方法,令學生興趣盎然,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和自己的成長;或走出校門,參加景區(qū)旅游服務見習、到酒店打周末暑期工等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口語學習與表達的成就感和實用性。
3.立足檢測
口語表達畢竟是一門技能,只注重學習形式和興趣,往往是不夠的。它必須有自己科學有序的檢測手段,才有助于學習者的進步。因此,定時定量定格的檢測是不可替代的質量保障。我們要把過程和結果聯系起來,采取課內外相結合、集中分組相結合、教師評價學生評價相結合等多種形式進行綜合測試,并對學生成績進行跟蹤,提高輔導的針對性。
規(guī)范訓練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實現教學目標:敘事要生動、形象、翔實、完整,抒情要真切、鮮明、適度、感人,議論則務求準確、全面、深刻、新穎。除了必要的筆試外,我認為情境化面試尤其重要,如導游員選拔面試、模擬旅游咨詢、當一回導游、大堂經理我來做、旅游突發(fā)事件等情境。情境越接近真實,越貼近生活,學生各方面素質越能夠得到表現,教師越能為階段化指導收集第一手資料。
總之,口語交際能力的發(fā)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何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我們認為應當根據中學生語言交際功能發(fā)展特點、思維發(fā)展特點及言語知識技能訓練特點構建口語交際目標體系與訓練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