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重修顯功祠碑記

      2014-09-17 17:36:40王飛
      檔案天地 2014年9期
      關鍵詞:武寧徐達山海關

      王飛

      祭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習俗,古人的“慎終追遠,不忘先人”是為了增強凝聚力,以祭祀的方式喚起后人對祖先的追思和敬慕,沉淀的是一種道德、一種文化。在全國各地分布有許多祭祀古代圣賢、忠臣良將的廟堂,在燕趙大地“天下第一關”——山海關,就有一座徐達廟,又名太傅廟,顯功廟(祠),里面祭祀的是明朝開國功勛徐達(1332-1335年),徐達廟始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歷史上雖曾多次重修,但鮮有記載。

      這里給大家介紹的檔案文獻就與顯功廟祠有關,這便是《重修顯功祠碑記》,該件檔案現(xiàn)存于河北省檔案館,屬清代檔案系列,形成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內容記載的是永平府山海衛(wèi)重新修繕顯功祠的事情,標題為“重修顯功祠碑記”,落款為“大清康熙三十三年歲次甲戌秋八月吉日立”,該“碑記”長約50厘米,寬48厘米,由于年代久遠,已稍有破損。文中的顯功祠就是現(xiàn)在常說的徐達廟,位于山海關城內西北角,為祭祀明開國元勛大將軍太傅中山王徐達所建,歷史上徐達對于山海關的建設和守衛(wèi)都有巨大的貢獻。又有《顯功廟》詩流傳至今,“太傅提兵出塞還,更因渝塞起渝關。石驅到海南城堞,壘筑連云北倚山。遼水至今來靺鞨,薊門終古鎮(zhèn)窴顏。歲時伏臘猶祠廟,麟閣勛名孰與班?!弊髡呤敲鞔尉改觊g山海關兵部分司主事陳綰,詩中以熾烈的激情歌頌了徐達筑山海關建山海衛(wèi)的豐功偉績。

      徐達其人其事

      徐達(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出身于農(nóng)家,少有大志。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徐達參加農(nóng)民起義軍郭子興部,隸朱元璋。從取滁州(今屬安徽)、和州(今和縣)等地,智勇兼?zhèn)?,?zhàn)功卓著,位于諸將之上,明朝開國軍事統(tǒng)帥。十五年,隨朱元璋渡長江,克采石,下集慶(今南京)。十七年,率兵東進,屢敗吳王張士誠軍。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二十七年九月,攻陷平江(今蘇州)滅吳,俘張士誠及其將士二十五萬,還師后封信國公。同年十月,以征虜大將軍率軍北伐元軍,先取山東,旋揮師河南,乘勝攻克元大都(今北京),改名北平。迫元順帝北走大漠,元亡。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為防備退居漠北的元殘余勢力卷土重來,加強戰(zhàn)守,興修長城。徐達主持重修京北鎖鑰居庸關,以防蒙古騎兵突襲。三年,率兵出潼關,趨定西(今屬甘肅),進剿元將擴廓貼木兒,經(jīng)激戰(zhàn)大敗元軍,擒郯王、濟王以下文武官員一千八百余人,士兵八萬六千余人。論功升中書省右丞相參理國事,晉封魏國公。

      洪武四年(1371年),徐達赴北平等地練兵,筑城,備邊,總領北方軍事。元殘余勢力經(jīng)過幾年休養(yǎng)生息,國力又漸恢復,不斷出兵南犯。五年(1372年)徐達奉命兵出雁門關,進軍漠北。徐達遣都督藍玉為先鋒,擊敗元兵于土剌河(今蒙古國境內),后因輕敵冒進,遭元軍伏擊,大敗,死傷逾萬,被迫退到燕山以南。六年,徐達復率諸將北伐,敗元軍于答剌海(今內蒙達來諾爾湖)。還軍后,戍守永平一帶。十一年,領兵在古北口筑關設防,使其成為拱衛(wèi)北平的重要屏障。十四年(1831年),“發(fā)燕山等衛(wèi)屯兵萬五千一百人修永平、界嶺等三十二關”。“創(chuàng)建山海關,內設山海衛(wèi),領十千戶所,屬北平都指揮使司”。

      徐達“以智勇之資,負柱石之任”,為明王朝的開創(chuàng)立下了蓋世之功。明朝建立后,被朱元璋授為太傅、中書右丞相,后封魏國公,并以其長女為燕王妃,次女為代王妃,三女為安王妃。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徐達病卒于應天(今南京),享年五十四歲,朱元璋追封他為中山王,賜謚“武寧”,于南京鐘山之陰,并親為之撰寫神道碑,贊揚他“忠志無疵,昭明乎日月”。

      徐達創(chuàng)建山海關,后人修建顯功廟

      徐達作為明朝開國第一名將,死后葬南京鐘山,一生功德無數(shù),然而為什么在他死后70多年,又在山海關為他立徐達廟(顯功廟)?歷史上徐達是如何創(chuàng)建山海關,究竟為山海關人民做了什么貢獻?以至于徐中山武寧王在山海關人民心目之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

      下面就讓我們追溯歷史,找尋原因。洪武元年(1368年)九月,平灤府歸明。四年三月,改平灤府為永平府。因頻經(jīng)戰(zhàn)火洗劫,永平府境內人口稀少。四年,徐達在北平操練兵馬。三月上奏皇帝制可,命都指揮使潘敬等遷徙山后(指燕山和軍都山以北)六州沿邊之民入北平州縣屯戍。這就是明代第一次大移民,多安置在永平一帶州縣。移民們來到燕山以南的平原曠野,需要高山險隘或邊墻做屏障,才能避免蒙古騎兵的騷擾。

      洪武六年(1373年)十二月,盤踞在東北的蒙古兵進犯燕山以南的撫寧縣,大肆剽掠,明遷撫寧縣城到洋河西(今名舊縣)。蒙古兵犯瑞州(今遼寧綏中前衛(wèi)鎮(zhèn)),明撤消瑞州治,將瑞州百姓遷到灤州。這樣,永平府東部的廣闊地區(qū)就失去了關隘,蒙古兵可以長驅直入。因此,在遼西走廊西端駐扎重兵是形勢使然。那時,角山以南至海有回族騎兵營寨,山海關清真寺建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是駐扎回族騎兵所建,那時候還沒有山海關,所以才有民間“先有清真寺,后有山海關”的說法。

      遼西走廊面海倚山,自古以來就是從中原到東北的交通要道。隋唐時期遼西走廊的軍事要塞在渝關?!皹航鸱ス南掠尻P,旌旗逶迤碣石間”(唐高適《燕歌行》)描繪的就是渝關附近的戰(zhàn)爭畫面。五代梁貞明三年(917年),契丹攻陷渝關,為了向中原進軍方便,就把渝關毀掉了,而且還將這一帶劃入契丹根據(jù)地中京道管轄,設遷州(今山海關),潤州(今海港區(qū)海陽鎮(zhèn)),從東方遷來渤海國遺民,這里遷州便是山海關的雛形,但還不是軍事要塞。后來,金、元兩代統(tǒng)治者都是進軍中原的民族,而遼西走廊西端也成了異族入侵的必由之路。

      洪武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蒙古兵“入桃林口(秦皇島市西北部),寇永平,掠民資畜”,明指揮劉廣戰(zhàn)死,千戶王輅分兵在遷民鎮(zhèn)(即遼遷州和金元一帶)、界嶺口設下埋伏,堵截蒙古兵的歸路,明軍又從燕河營出兵夾擊,元兵退走,到遷民鎮(zhèn),進入明軍的埋伏圈,大敗而歸。明朝軍隊這次大捷,引起大將軍徐達對遷民鎮(zhèn)戰(zhàn)略地位的重視。

      遷民鎮(zhèn)在隋唐渝關東八里,“其地大山北峙,巨海南浸,高嶺東環(huán),石河西繞,形勢險要誠天造地設”(商輅《顯功廟記》)。于是,洪武十四年(1381年)春正月辛亥日大將軍徐達“發(fā)燕山等衛(wèi)屯兵萬五千一百人,修永平、界嶺等三十二關?!旁录咨辏?月21日),置山海衛(wèi)”(《盧龍塞略》卷五),衛(wèi)城定名山海關。山海關城,“高四丈一尺,周千五百二十八丈,凡八里百三十七步。月城二,水關三居東西南三隅。四門樓,東曰鎮(zhèn)東,西曰迎恩,南曰望洋、北曰威遠,樓各重鍵,豎櫓,圜鋪舍二十有六。池千六百八十余丈,廣二丈,深二丈三尺?!保ā侗R龍塞略》卷三)

      因此,可見徐達將軍創(chuàng)建山海關,既是形勢所迫,又是因勢利導依勢而建。形勢所迫是指明朝初期局勢還不穩(wěn)定,尤其在邊疆元朝殘存勢力不斷入侵中原,襲擾百姓,搶奪錢財,因此建立一座堅固的軍事要塞非常必要。依勢而建是指山海關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是最合適的建這樣的軍事要塞,因為這里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山海關雄踞遼西走廊西端,是中原至東北的咽喉要塞,而且山海關地勢險要,壁壘森嚴,易守難攻,有著建設軍事城防體系的絕佳自然條件。于是在徐達的主導之下,山海關正式建立。在明長城上千座險關要隘中,山海、居庸、嘉峪三關名冠古今,而其中山海關又是踞于明長城東部的第一座重要關隘,因此號稱“天下第一關”。

      山海關轄十千戶所,南到海,北到寺兒峪,接一片石關(今九門口)。“以西若喜峰,若古北,大關小隘無慮數(shù)百,葺壘筑塞,既壯且固,所以屏蔽東北,衛(wèi)安軍民,厥功甚偉”(商輅《顯功廟記》)。筑關后,明初一百多年,蒙古兵不敢窺邊墻東段,永平府百姓得以享太平??梢姎v史上山海關的軍事戰(zhàn)略價值之重要顯現(xiàn)無疑,徐達創(chuàng)建山海關,守衛(wèi)一方水土的功績也是毋容置疑。

      為此,至景泰五年(1454年),山海衛(wèi)紳民蕭汝得等共同要求為徐達建祠廟。云:“中山武寧王鎮(zhèn)此城池,關隘皆其創(chuàng)建,邊陲寧謐,殆將百余年矣。愿立廟祀以報王?!苯?jīng)上奏,景泰帝批準敕建中山王祠(即顯功廟)于山海關北街山海衛(wèi)治以西。欽降祝詞:“惟王開國輔運,為時元勛,繕治邊疆,萬世允賴。軍民懷仰,祠祀以陳。神其鑒茲,蔭祐無斁?!睆R前建中山武寧王坊。明朝大學士商輅為此作《顯功廟記》,其文如下:

      “中山武寧王,早以雄才大略,首從太祖高皇帝舉義,平定天下,混一海宇。已而率師漠北,收其余民。比還,留鎮(zhèn)于燕,慎固封守。為長治久安計,以平灤、渝關土地曠衍,無險可據(jù),去東八十里得古遷安(民)鎮(zhèn)。其地大山北峙,巨海南浸,高嶺東環(huán),石河西繞,形勢險要,誠天造地設,遂筑城移關,置衛(wèi)守之,更名曰“山海關”,內外截然,隱然一重鎮(zhèn)也。自山海以西,若喜峰、若古北,大關小隘無慮數(shù)百,葺壘筑塞,既壯且固,所以屏蔽東北,衛(wèi)安軍民,厥功甚偉。景泰甲戌(景泰五年,1454),今左都御史李賓奉命巡撫,衛(wèi)人蕭汝得等合詞告言:昔中山武寧王鎮(zhèn)此,城池關隘皆其創(chuàng)建,邊陲寧謐,殆將百余年矣,愿立廟祀以報王功。為請諸朝,許之。屬歲屢歉,事未克就。成化辛卯(景泰七年,1471),李進握院章,追維前詔,因謀諸總戎,募義斂材,卜日蕆事。乃即山海衛(wèi)治之西,建王正殿三間,翼以兩廡,樹以重門,繚以周垣。興造伊始,適巡撫左僉都御史張綱下車,銳意倡率。時鎮(zhèn)守太監(jiān)龔榮、總兵右都督馮宗及參將劉輔、李銘,悉以俸貲來助,用底完美,實癸巳(景泰九年,1473)春三月也。綱告成于上,賜額“顯功”,仍降祝詞,命有司春秋致祭,歲以為常。山海軍民,聞命歡呼,踴躍稱快,有以見王之功德及于人者深且遠矣。李以事之始末屬守關兵部主事尚綗述狀,征予以記。謹按祭法有云:能捍大患則祀之。若王之設險守國,使百年之間,敵國莫能窺其隙,室家得以奠其居,其功不亦大乎?祠而祀之,豈不宜哉!雖然王為開國元勛,當時,南取吳越,北定中原,東平齊魯、西入關陜,王之功居多,獨山海之人思慕之深者,蓋王鎮(zhèn)撫燕薊十有余年,豐功盛烈,非他處比,廟祀聿嚴有以也。夫王姓徐氏,諱達,鳳陽人,累官太傅、中書右丞相,進爵魏國公,追封中山王,謚武寧。其履歷備載國史,茲不重著。惟述立廟之意,俾刻之堅珉,庶來者有考焉,謹記?!保ā渡胶jP志》)

      《顯功廟記》一文生動描述了徐達將軍創(chuàng)建山海關,守一方國土,保一方安寧的偉大功績。同時也解答了我們的疑問,那就是徐達既不是山海關人,又不曾葬在山海關,作為明代開國元勛,轉戰(zhàn)全國,名流千古,為什么唯獨山海關人民為它建祀立廟,對他的敬仰懷念之心最為深刻?商輅在文中說得好:“若王之設險守國,使百年之間敵國莫能窺其隙,室家得奠其居,其功不亦大乎?蓋王鎮(zhèn)撫燕薊十有余年,豐功威烈非他處比,廟祀聿嚴有以也?!笨梢娦爝_雖然不是山海關人,但是是他創(chuàng)建的山海關,而且在這里守關衛(wèi)民十幾年,以至于在險關與他的威名護佑之下,百年之內關內百姓都可以安詳太平,對于山海關人民這是何等的恩德?因此,山海關士紳百姓才感恩戴德,愿意為他建祀立廟,歲時祭祀。

      重修顯功祠碑記

      顯功廟自景泰甲戌年(景泰5年,1454年)創(chuàng)建,歷經(jīng)風風雨雨,歲歲年年,始終屹立不倒,人們祭拜徐達的功德年年不曾間斷,至明朝結束,存在了近2百多年。到了清代,由于朝代的更替,是否會對前朝功臣徐達有所異議,顯功廟是否會遭到破壞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清朝統(tǒng)治者為了籠絡漢族人民之心,非但不對前朝君臣加以批判,反而大張旗鼓地給明代帝王以及大批明代臣民以足夠尊重,認可他們的地位,對他們的貢獻都加以認可,保留沿用以前君臣的謚號。歷史上,新興的王朝對前朝皇帝給予尊謚,對前代名臣給予追謚、加謚的事例并不鮮見,如明太祖朱元璋尊謚元代末帝為順帝,明代追謚宋代名臣文天祥等。因此徐達“追封中山王,謚武寧”,雖然是明代所賜,但是清代依然沿用至今。

      因此清朝政府對明代徐中山武寧王是尊重的,對徐達的功績是認可,更所謂“廟祀所以報功也,古圣王之制是典也。有功德于民則祀之,能御大災、捍大患則祀之” (《永平府志》),朝代的更替不能抹煞徐達的功德,徐達廟依然會被留存,供人拜祭。

      到了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山海關參領李國炳曾重修顯功廟,清政府和山海關人民對于顯功廟的重視可見一斑。

      而歷史上最近一次有記載的重修顯功廟,發(fā)生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是由直隸永平府和直隸山海衛(wèi)主導修建,此事記載于今天要給讀者介紹的珍檔《重修顯功祠碑記》,這一發(fā)現(xiàn)補充了顯功廟的發(fā)展歷史,對于研究顯功廟和徐達本人都有重要意義,所以此件珍檔的的價值也是顯而易見的。《重修顯功祠碑記》全文800余字,文中生動敘述了顯功祠的歷史以及重修的經(jīng)過。

      下面摘自檔案原文:

      “重修顯功祠碑記

      古圣王之制,祭祀大抵為功德者也。然有功在社稷者,有德被生民者,功在社稷斯。朝廷有褒功之典,德被生民斯,閭閻有報德之祀。自朝廷勢必隨時世而為轉移,報屬閭閻,終不因異代而有舉廢,是以當時則榮,沒則已焉者。功雖著于社稷,而未被于民焉,故也徐中山武寧王豐功偉業(yè)載在明史,至建廟于雞籠山。以為功臣第一,褒功之典大矣,山海之祠之也,何昉乎?蓋王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春正月,復佩大將軍印,留鎮(zhèn)北平十有余載,爰相形勢險要,得古遷民鎮(zhèn),建城移關,立衛(wèi)守焉,自關以西大小隘口三十二所,靡不頑固,勞來安定,凳斯民于衽席。景泰五年(1454年),從衛(wèi)人蕭汝得等之請許立廟祀,迄今二百二十余年矣。我朝龍興帝王,廟之配享,既崇雞籠山之俎豆自廢,而惟山海顯功祠屹然獨存,三百年來林林總總,樂樂利利,享敉寧之福,無離析之患者,王之力也,至今所守者,王所建立之城池也,所撫者,王所培育之人民也,王之功在一時,王之德在萬事矣。維茲一祠,王之靈興實式憑之而顧,可任其廢墜,而不為修茸也,乎矧祠在勝國,屢敝屢修不能悉。及入本朝順治十三年(1656年),城守李公國柄重修之,歷今四十年,歲久傾圯,不蔽風雨,關城士民無不過而傷之,謂失報,稱之:“義無如勢散,而莫之能聚也”。匯吉承乏衛(wèi)篆,一紀以來,深戄隕越,瞻拜庭宇,志切維新,因質之,通府尚公,都閫俞公,合辭稱善各碣,俸資共襄盛事,而紳士商民,亦莫不樂,輸恐后焉,爰修正殿以及兩廡重門,周垣輝煌璀璨,庶幾煥然改觀矣,王神赫奕,其永妥佑于此乎,尤念祠無主持將香火誰司,無養(yǎng)廉慮主持難久,因命僧會司楊本極晨昏,焚修復捐俸銀三十六兩,置買關外學糧地一十二套,每歲約得祖糧七石,庶住持糊口,有資香火,可賴以不斷矣,若夫踵事,增華有舉無廢,后君子念王之功德入人最深。且遠敬慕之誠,享祀之潔,諒有同心,因為敘其顛末,俾來者,有所觀感云。

      直隸永平府 管糧通判 尚標

      直隸山海衛(wèi)都司僉書,掌印守備兼理屯田事 加一級

      楊匯吉 撰文

      大清康熙三十三年 歲次甲戌 秋八月 吉日 立”

      《重修顯功祠碑記》中,古人看到顯功祠隨著歲月流失而毀壞,表現(xiàn)出真實的傷感,稱之:“義無如勢散,而莫之能聚也”,就是說人不重視祭祀禮儀就會失去共同的情感的寄托以及互相關愛的精神,會降低人們的凝聚力。因此在古人眼中,顯功祠已經(jīng)不僅是一座建筑,而已經(jīng)升華為人們一種情感的寄托,被賦予了生命力。

      猜你喜歡
      武寧徐達山海關
      Observation of nonlinearity and heating-induced frequency shifts in cavity magnonics
      山海關水關
      散文(2022年9期)2022-10-25 10:56:40
      收復山海關(油畫)
      神劍(2021年3期)2021-08-14 02:29:54
      我的家鄉(xiāng)武寧
      國共爭奪東北第一仗:楊國夫勇戰(zhàn)山海關
      文史春秋(2019年11期)2020-01-15 00:44:36
      16 Questions
      流行色(2019年3期)2019-06-28 14:54:14
      武寧打鼓歌的演唱特征及其與現(xiàn)代民歌演唱的差異
      心聲歌刊(2018年6期)2019-01-29 02:35:34
      坐在車里發(fā)呆的老公
      婦女生活(2017年11期)2017-11-06 21:35:33
      酒作誘餌試功臣
      酒作誘餌試功臣
      会同县| 罗甸县| 休宁县| 吕梁市| 克拉玛依市| 馆陶县| 手游| 同江市| 德惠市| 宁津县| 雷州市| 孟州市| 浪卡子县| 朝阳区| 宁阳县| 政和县| 玉树县| 杭州市| 黎平县| 麦盖提县| 潢川县| 阿瓦提县| 嘉鱼县| 利川市| 安义县| 碌曲县| 丹阳市| 克什克腾旗| 丰县| 苗栗县| 常德市| 沅江市| 南皮县| 大丰市| 宝应县| 南江县| 安远县| 江达县| 巴塘县| 麻城市| 建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