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
周作人曾經(jīng)寫過72首兒童雜事詩,其中69首由豐子愷畫插圖,1950年在上海《亦報》上登載。第24首是中秋,寫道:“紅燭高香供月華,如盤月餅配南瓜;雖然慣吃紅綾餅,卻愛神前素夾沙。”
豐子愷配的圖,畫的是兩張相疊的方桌,都披圍幃。桌上有一小香爐,內(nèi)插三支細(xì)香。兩旁是高腳燭臺,各燃大蠟燭一支,方桌互疊,位置比人高,畫者采仰角繪成,所以看不清供月的食物,似是果餅之類。桌上倒有一件直立長方形的物體,大概是靈牌,因為詩中有“神前”語。圖中有一丫角辮發(fā)小童正在蒲團上跪拜叩頭。旁邊觀看者一為成年男子,另一為梳長辮穿長衫馬褂的小孩,手拿食物,正放進(jìn)嘴里。天上的月亮,從烏云中冒出來。
鐘叔河為詩圖作箋釋,引了《紹興風(fēng)俗習(xí)尚》,說到紹地的中秋祭月,是燃一對大紅燭,供一個大月餅,配四色水果和南瓜、西瓜和北瓜。蠟燭重量由一兩至一斤,月餅由四兩至十斤。周作人的詩注也提到大月餅直徑尺許,與木盤等大。
我的童年在上海度過,所見的中秋景色是滬式的,和紹興的甚不相同。在上海,每年中秋,每戶人家必去買一個香斗回來。這香斗由香燭鋪制造,底部是個像花盆模樣的堅實紙盤,填上檀香木屑等物,中間插一支粗約一寸,長約尺許的大香。香的上端三分之一處糊了個方斗,里面放個穿官服的紙人,高舉一足,仿佛踢球。這人是魁星,踢的是斗??鞘翘焐系奈那?,據(jù)說生前科舉考試,三次都落第,原因是其貌甚丑,他一氣之下投河。魁星踢斗,蟾宮攀桂,都比喻功名富貴。
中秋那天,晚飯后,住在樓下的人家都把桌子搬到戶外,住在樓上的,就把桌子移到窗前。香斗是這天的主角,從店鋪帶回家時,還附有配件,正式祭月時才布置起來。那是四面彩旗,紅、綠、黃、紫,顏色非常鮮明,有一種染印的效果,充滿神采。旗上印有圖案和人物。香斗搬到供桌上后,彩旗就插在底部的邊緣,微風(fēng)拂過,紙旗輕輕飄揚,繽紛中呈現(xiàn)動感。于是把長香點燃,一縷灰煙,裊裊上升。
供桌上的果品,一般是菱角、橘子、梨和柿,當(dāng)然還有月餅。我家是廣東人,人對鄉(xiāng)土的感情,往往在節(jié)日中浮現(xiàn)出來。節(jié)日前一個星期,就在常?!帮嫴琛钡膹V東茶樓買了月餅。廣式月餅沒有尺許長的體積,可也高大健碩,油光閃亮,餡子是蓮蓉和蛋黃,也有五仁和金華火腿。鄰居路過,常常駐足觀看。他們的月餅,顏色較淺,白中顯黃,像個大號的蟹殼黃燒餅,餅面印有圖章般的紅印花紋。我自幼不喜吃蛋和火腿,偏愛五仁,因有榛子、杏仁、核桃、瓜子等果仁,仿佛鳥結(jié)糖,嚼來有質(zhì)感。所以常常帶了月餅和鄰居的小朋友交換。玫瑰月餅有芝麻,椒鹽的甜中帶咸,味覺的記憶既深刻,又美化。
一支長香,很耐燒,可燃好幾個時辰。明月斜西,高香也燃得低矮了,于是切月餅,吃水果,這正是小孩期待已久的時刻,因為供月的儀式終結(jié),家家戶戶會把香斗放在地上的火盆中燒掉,但香斗上的旗子,都是孩子爭奪的玩具。家中兄弟姊妹多的,只好一人一面旗吧,拿在手中,在里弄里奔跑,好像握著什么令旗似的,后面跟著千軍萬馬。至于那些獨生的子女,正好把旗插在背后的衣領(lǐng)中,模仿戲臺上的大將,俺乃常山趙子龍是也。女孩也不落后,自稱是穆桂英、樊梨花。孩童在弄堂里穿花蝴蝶,個個旗幟飄飄。
1950年時,我已離開上海,這一別,竟和香斗永遠(yuǎn)地別了。中秋節(jié)時在公園中見到兒童耍熒光棒、熒光槍作星球大戰(zhàn),令我想起童年背插紙旗的日子。
明月年年有,再見香斗,是在蘇州的民俗博民館,那差不多已是半個世紀(jì)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