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楊 ZHAO De-yang;范欽豪 FAN Qin-hao
(成都理工大學,成都610059)
在儲層預測方面,流體含量和巖性的區(qū)別是很重要的。對于非常規(guī)的儲層,例如頁巖氣,而它的儲層區(qū)是脆性的。脆性區(qū)域壓裂就越好,頁巖氣儲層的開發(fā)必須要有壓裂的存在。在描述不同巖石物理的參數中,楊氏模量E是衡量巖石的脆性的。這個物理常量通常是來自測井數據,但這種測量是局限在一個很小的區(qū)域。對于研究在一個區(qū)域巖性脆性的橫向變化時,應用3維地震數據是最好的。用地震數據來計算楊氏模量需要有效的密度(ρ),然而計算密度需要的大偏移距的地震資料通常是很難得到的。在這項研究中,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屬性(Eρ)。所以在表征脆度時,楊氏模量值大,密度值也大,兩者乘積結果值會更放大差異,更能突出巖石的脆度。
在沒有密度數據的情況下,去刻畫有儲層的特征,巖性和流體含量的關系時,一般用Ip和Is量,因為Ip對流體很敏感。
1997年Goodway et al提出巖石物理參數例如拉梅常量(λ、μ)可以從Ip和Is去測定,并證明了λ(對空隙流體較為敏感)和μ(對巖石基質的硬度較為敏感)是很難從地震數據中隔離出來的,而λρ、μρ能很容易從Ip和Is中得到。
此外,通過λρ-μρ的交會圖更好的展示了巖性和流體的區(qū)別。2003年Russell et al提出了更廣義的流體量(ρf)代替 λρ 屬性。
同樣地在2011年Katahara用測井數據研究了κρ屬性的應用,并促進了流體的檢測。2011年Dabagh et al比較了κρ和λρ,發(fā)現κρ對于流體檢測是更好的屬性。
楊氏模量E是用來衡量巖石剛度的,楊氏模量與體積模量之間的關系式可表示為:
E=3κ(1-2σ)
將上式代入E,可得到:
如果上式兩邊都乘一個密度ρ,同時我們知道Ip=Vpρ,而 Is=Vsρ,因此
如果通過反演獲得了橫波阻抗Is和縱波阻抗Ip,就可以直接計算Eρ。
整個表達式即為:Eρ=μρ*α
當α為正值時,Eρ與μρ為比例關系??紤]兩種特殊情況:
1)鹽水砂巖,此時縱橫波速度比為2,即Vp=2Vs,代入上式可以計算得出:
2)含氣砂巖,此時縱橫波速度比為1.5,即Vp=1.5Vs,代入上式可以得到:
該區(qū)主要包含了褐色、灰色和黑色的頁巖。這些頁巖從硅酸富集的角巖和白云巖到碳酸鹽巖變化。三疊系M組是從細粒的粉砂巖緩慢變化到細粒砂巖,并伴隨著有限的頁巖含量。有一套白云巖重疊在粉砂巖和砂巖上。
侏羅系N組——三疊系M組分界面是不整合面,在這個工區(qū)中分開了侏羅紀和二疊紀。鑒于這個儲層區(qū)復雜的地質情況,首先通過基于3D的包含P波阻抗和S波阻抗疊前AVO反演,繼而用μρ變化到Eρ。我們注意到Eρ屬性比μρ屬性在細節(jié)上有更高的值;有砂巖時Eρ是更低的值,而在含白云巖的粉砂巖中Eρ表現為更高的值。因此這個新的Eρ屬性不僅是一個好的巖性表征量,還是一個強化了的巖性變化的表征量。
在圖1中,分別展示了μρ和Eρ體的垂直反演剖面。顯然我們注意到Eρ屬性比up屬性體現了更多的細節(jié),分辨率更高。這個圖中上面的部分展現了更低的振幅值,和砂巖的存在保持一致;而更高的值出現在下面部分,驗證了在這個區(qū)域含白云巖的粉砂巖。
在圖2中分別展示了三疊系M組中的μρ時間切片和Eρ時間切片;這些箭頭指出了一些很表征巖性的地方,而μρ時間切片中沒有體現。所以Eρ屬性在表征巖性時強于μρ屬性。
從圖3的交匯圖也可以看出Eρ屬性的更優(yōu)些。κρ-Eρ圖中層位信息對應的點簇比κρ-μρ分開得更多。
圖4是圖3中方形區(qū)域的投影??梢钥闯鲎筮叇师?μρ交會圖的投影圖和右邊κρ-Eρ交會圖的投影圖都能分辨出三疊系M組,但κρ-Eρ分辨率是相對高些的。
①巖石的硬度是一個很重要的特性,尤其是對頁巖氣油井增產的裂隙型儲層。更硬的頁巖比軟的要更開裂些,這就增加了這些區(qū)域的滲透率。因此楊氏模量可以刻畫頁巖中堅硬袋型的巖石。但很多時候由于密度資料的原因,利用從地震資料得到的Eρ屬性表征巖石的脆性。
②強調在巖性脆度方面的檢測,而κρ注重流體的檢測。Eρ參數對于流體反映不如對巖性反映敏感。在表征脆度時,楊氏模量值大,密度值也大,兩者乘積結果值會更放大差異,更能突出巖石的脆度。
[1]Dabagh,H.,Hazim and Alkhafaf,S.,2011,Comparison of kρ and λρ in clastic rocks:A test on two wells with different reservoir-quality stacked sands from West Africa,The Leading Edge,30,986-994.
[2]Goodway,B.,Chen,T.and Downton,J.,1997,Improved AVO fluid detection and lithology discrimination using Lamé petrophysical parameters,67th Ann.Internat.Mtg:SEG,183-186.
[3]Katahara,W.K.,2001,Lame's parameter as a pore-fluid indicator:A rock-physics perspective,SEG Expanded Abstracts 20,326-328.
[4]Russell,B.H.,K.Hedlin,F.Hilterman and L.R.Lines,2003,Fluid-property discrimination with AVO:A Biot-Gassmann perspective,Geophysics,68,2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