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連幫 汪 泳
本研究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對80例直腸癌患者的術前資料、術中資料和術后資料進行系統(tǒng)分析,探究影響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患者術后合并癥的相關因素。
選取2009年3月到2013年8月在我院于腹腔鏡下行直腸癌根治手術的84例患者,其中男性45例,女性39例,年齡20~84歲,平均年齡54.9歲,所有病例經(jīng)病理檢查證實為直腸癌。
采取回顧性調查方法,對患者的術前資料、術中資料和術后資料進行系統(tǒng)分析。通過對比分析術前、術中和術后患者的各項指標間的關系,以探討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相關因素。
包括患者性別、年齡、術前合并癥和并發(fā)癥、腹部手術史、TNM分期、手術時間、手術輸血、術中出血量、中轉手術和術后并發(fā)癥(深靜脈血栓、切口疝、吻合口漏、肺部感染、切口感染、術后出血等)。
應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行卡方檢驗,計量資料行t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檢驗。
在84例患者中,發(fā)生術后并發(fā)癥15例,發(fā)生率為17.86%。發(fā)生率最高的是肺部感染(7.14%),其次是造口旁疝(3.57%)、傷口感染(3.57%),而吻合口瘺、術后出血、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相對較低,見表1。
表1 腹腔鏡下直腸癌患者根治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患者術前伴發(fā)肺部疾病(P=0.028)、手術時間>170 min(P=0.002)和術中出血量≥300 ml(P=0.013)為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危險因素,而患者年齡、性別、腹部手術史、術前合并癥、術前伴發(fā)糖尿病、心臟疾病、腎功能不全、TNM分期、術中輸血和中轉手術與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無相關性(P>0.05),見表2。
表2 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術后并發(fā)癥與其基本資料的相關性/例
Logisi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手術時間>170 min、術中出血量≥300 ml和術前伴發(fā)肺部疾病為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危險程度由高到低為手術時間>170 min(OR=15.07,P<0.001)、術前伴發(fā)肺部疾病(OR=2.933,P=0.005)、術中出血量≥300 ml(OR=2.74,P=0.004),見表3。
直腸癌發(fā)病率高,為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腫瘤,對于直腸癌的根治手術有傳統(tǒng)手術方法和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1],腹腔鏡直腸癌術具有縮短住院時間、減輕術后疼痛和加快患者恢復等優(yōu)勢,但除具有吻合口瘺、切口感染等傳統(tǒng)手術具有的術后并發(fā)癥外,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還具有臟器穿刺損傷等術后并發(fā)癥,對患者的預后具有較大的影響。本研究通過采取回顧性調查方法,對患者的術前資料、術中資料和術后資料進行系統(tǒng)分析,探究影響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患者術后合并癥的相關因素。
表3 Logisitic多因素分析結果
腹腔鏡直腸癌術需要建立氣腹,而氣腹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患者的呼吸系統(tǒng),氣腹建立上抬了患者的膈肌而限制其運動;增高了胸腔的壓力,下降了肺的順應性,減少了功能殘氣量和潮氣量,增高了氣道平臺壓和峰壓,增大肺泡死腔量,從而導致血流和通氣的比例失調[2]。氣腹可引起氧化應激反應;腹內壓升高可影響患者的血流動力學;而肺功能受限導致PaCO2升高從而導致高碳酸血癥[3]。本研究中,術前伴發(fā)肺部疾病是患者術后合并癥發(fā)生的危險因素之一(P<0.05),術前伴發(fā)肺部的患者可能因對手術及氣腹的耐受力下降而導致術后合并癥的發(fā)生率高。研究表明,心肺功能不足的患者容易因CO2負荷增高而破壞身體的穩(wěn)態(tài)機制,對PaCO2升高造成的高碳酸血癥的調節(jié)能力差,從而使氣腹對患者心肺功能的負面影響加重[4]。因此,為降低患術后并發(fā)癥,術前應評估患者肺部功能,綜合分析后選擇較合適的治療方法,若患者肺功能低下宜采用開腹手術;也可通過降低氣腹壓來降低氣腹對患者心肺功能的負面影響,且手術過程中密切監(jiān)測患者的心肺功能,在必要時及時中轉開腹手術[5]。
手術時間>170 min為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危險因素中危險程度最高的指標(OR=15.07,P<0.001)。手術時間的延長,可導致麻醉藥等在患者體內蓄積,從而影響了患者循環(huán)、消化、呼吸等功能,也使術后患者機體的應激反應增強[6]。因此術前通過評估患者的病情來預測患者手術時間的長短,若患者手術時間過長應考慮開腹手術,且做好腹腔鏡手術中遇到困難及時中轉開服的準備。
術中出血量大是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危險因素之一,本研究中術中出血量≥300 ml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高于出血量<300 ml的患者(P<0.05)。術中大量出血,導致患者全身器官組織供血不足,從而影響了患者的臟器功能[7],更嚴重的是,患者術中大量出血,可破壞患者體內大量的凝血因子,導致患者凝血功能下降,加重了出血[8]。并且術中大出血可使患者的免疫功能收到抑制,使患者處于易感染狀態(tài),機體發(fā)生感染的幾率增大[9]。術中出血量多也可影響手術切口的愈合,增高傷口的感染率。因此,術中應盡量減低患者的出血量。
本研究提示患者術前伴發(fā)的肺部疾病、手術時間>170 min和術中出血量≥300 ml為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因此,術前評估患者肺部功能和手術時間從而選擇合適的手術方法;減低患者術中出血量從而降低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1] Kristjansson SR,Nesbakken A,Jordhy MS,et al.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 can predict complications in elderly patients after elective surgery for colorectal cancer: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J〕.Crit Rev Oncol Hematol,2010,76(3):208-217.
[2] 劉 林,王海江,趙澤亮,等.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后并發(fā)癥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3,33(08):683-686.
[3] 肖平俠,徐保軍.婦科腹腔鏡術中并發(fā)高碳酸血癥1例報告〔J〕.醫(yī)藥前沿,2013,(33):337-338.
[4] 吳慶華,王明亮,鄭民華.腹腔鏡技術治療結直腸癌的新觀點及其爭議〔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9,29(4):355-358.
[5] Tan WS,Chew MH,Lim IA,et al.Evaluation of laparoscopic versus open colorectal surgery in elderly patients more than 70 years old:an evaluation of 727 patients〔J〕.Int J Colorectal Dis,2012,27(6):773-780.
[6] Poulsen M,Ovesen H.Is laparoscopic colorectal cancer surgery in obese patient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Short-term results from a single center study of 425 patients〔J〕.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2012,16(8):1554-1558.
[7] 沈 燾,李云峰,孫圣茜.腹腔鏡結直腸癌診治的進展〔J〕.實用癌癥雜志,2011,26(5):543-545.
[8] Troisi RI,Montalti R,Van Limmen JG,et al.Risk factors and management of conversions to an open approach in laparoscopic liver resection:analysis of 265 consecutive cases〔J〕.HPB (Oxford),2014,16(1):75-82.
[9] 沈雄飛,程 勇,Gopall Jayprakash,等.腹腔鏡輔助結直腸癌手術并發(fā)癥相關風險因素分析〔J〕.中國腫瘤臨床,2010,37(23):1354-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