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煥松 張浩楠
科幻作品中的機器人,最初出現(xiàn)在1920年的戲劇《羅薩姆的全能機器人》中,隨后就曾有眾多的機器人角色成為我們記憶中的經(jīng)典形象。比如1960年代《摩登家庭》中的機器人羅茜,《星球大戰(zhàn)》中的C-3P0,2004年《我,機器人》中的桑尼等等。在這些科幻作品中,我們都是生活在一個人形機器人的時代;機器人戰(zhàn)士,不畏生死地活躍在戰(zhàn)場上??稍诂F(xiàn)實中,絕大多數(shù)機器人跟科幻小說或者科幻電影中的機器人長得都不像。特別是戰(zhàn)場上的機器人,長得完全不像人。它們通常是長履帶的或長輪子的,耀武揚威地揮舞著機械鉗、傳感器。
戰(zhàn)場機器人不采用人形設計,并不是因為全世界的防務創(chuàng)新巨頭們在這方面缺少嘗試。谷歌最近收購的波士頓動力公司,就是以為軍方研制人形機器人而著名的廠商之一,其產(chǎn)品形象逼真,行動能力令人嘆服,特別是“阿特拉斯”和“彼特曼”這兩款機器人。這些先進設計在實驗室的活動給人以深刻印象,使其看起來似乎已經(jīng)幾乎做好了走上戰(zhàn)場的準備。可為什么至今它們還沒走上戰(zhàn)場上呢?
設計思路:便于在人類環(huán)境中工作
一部分專家認為,目前在軍用方面采用人形設計并不是一個好的策略,像坦克一樣的那種履帶式機器人,或者像飛機一樣的飛行機器人,在軍事領域要有用得多。研究人員在開發(fā)能像人一樣用兩腿站立、行走、奔跑的人形機器人上,確實向前邁了一大步,但可能還需要幾十年才能與士兵們并肩作戰(zhàn)。
另一部分專家則認為,研制人形機器人的驅動力之一,是它們能在為人類設計的環(huán)境中輕松操作。具體到戰(zhàn)場,這將使它們更適合城市之中挨門逐戶的戰(zhàn)斗,可以操縱像門把手一類的日常普通物體。
這確實是人形機器人的優(yōu)勢所在,甚至連不看好人形機器人的專家也表示認同。比如你可以把一個人形機器人丟到一艘船上,讓它破門而入,走下樓梯去接管控制臺,布防或撤防武器系統(tǒng)。這一切都能做得得心應手,而一個飛行機器人就無法做到。這樣看來,機器人采用人形設計不是理所當然?
人形設計:面臨各種挑戰(zhàn)
雖然目前最先進的雙足軍用機器人已能夠行走、奔跑和穿越復雜地形,但它們還不能完全克服雙腿平衡這一挑戰(zhàn)。例如,美國的波士頓動力公司在最近的一次演示中,公開演示的“阿特拉斯”機器人能承受住回轉錘的一次重擊,只是略微晃了一下;可當它走出實驗室,越過一個并沒有多大挑戰(zhàn)性的障礙物時,卻傷了“踝關節(jié)”。參加演示的其它同類機器人中,也幾乎沒有能經(jīng)得起用力一推的。
盡管這種穩(wěn)定性問題還很突出,但擺在前面的進一步的挑戰(zhàn),還在于人體的運動又何止只是行走。人類還可以蹲、躺、爬、迅速站起來,而機器人做這類動作就難了,至今還不能真正的跳。雖然它們有了雙臂,但很難像人類的雙臂那樣做事。它們目前非常昂貴,滿足特定軍事需要的人形機器人就更貴了。
再者,選擇雙足行走后,機器人還要具備一系列其它技術才能執(zhí)行任務。比如需要有轉動頭部、查看現(xiàn)場、掃視周圍環(huán)境的各種目標定位系統(tǒng)和視覺系統(tǒng)。研究人員正在研究機器人認識分辨物體的能力,比如什么是水龍頭,什么是扳手。這對人類來說當然不是難事,但目前對機器人來說是難上加難,人工智能方面還需下很大功夫。
人形設計不利,其它形狀是否更適合軍用機器人呢?
盡管發(fā)展人形機器人的驅動力之一是它們將能在為人類設計的環(huán)境中操作,但同時也還有很多其它身體形狀同樣適用于我們的環(huán)境,并且還擁有其它優(yōu)勢。比如四條腿比雙足更穩(wěn)定,也更適合在不平坦的地形運動,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資助制造的“大狗”就采用了四足設計。
衍生技術:用途廣泛的功能部件
軍用機器人不采用人形設計,并不是說所有正在進行的人形機器人研究都會白費力氣,實際上其單個的功能部件可用于特定用途。比如說,靈巧機器人手的發(fā)展,促進了很多遠程監(jiān)控和遙控機器人的研究,它們能進入危險環(huán)境,作為操作人員的遠程代表來完成某些動作。
這類技術目前正在嘗試各種應用,諸如救災或在空間應用等。美國宇航局已研制出擁有一雙靈巧雙手的“機器人宇航員”,其構想是遠程操作員能接收機器人手的反饋,從而驅動它遠程完成工作。這項技術將很容易移入排爆機器人,提高拆彈專家在安全距離外處理爆炸裝置的能力。
替代方案:士兵穿戴式外骨骼
在需要人形機械協(xié)助的地方,目前有一種更接近部署的解決方案,可以把人類的靈巧、視野和決策能力,與超人的力量和耐力相結合。這就是穿戴式外骨骼,比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單兵通用攜行具”,美國特種部隊的“戰(zhàn)術打擊輕型操作服”(“銅鐵俠”盔甲),法國陸軍的“大力神”,都已接近戰(zhàn)場應用了。
外骨骼原來指的是為生物提供保護和支持的堅硬的外部結構。外骨骼技術發(fā)源于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結合了人的智能和機械力量。在現(xiàn)代戰(zhàn)場上,單兵負重越來越大,而且隨著發(fā)展,很可能超出人體承受能力。采用外骨骼技術可以使士兵攜帶更多武器裝備,從而增強行軍能力和作戰(zhàn)能力。在民用領域,外骨骼機器人可以廣泛應用于需要背負沉重物資、裝備而車輛又無法使用的情況,比如登山、旅游、消防、救災等,還可以輔助殘疾人、老年人及下肢肌無力患者行走。
為此,世界各國都在積極研究能夠增強人體負重能力的動力外骨骼設備。除了以上幾種,還有美國的“勇士織衣”、俄羅斯的“士兵-21”等等。
電影《鋼鐵俠》中的智能盔甲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幻想。美國正在組裝3個“戰(zhàn)術打擊輕型操作服”的設計樣本,可望2018年投入使用,這將革命性地提高特殊作戰(zhàn)人員的生存等能力。據(jù)悉它很可能采用液態(tài)金屬技術,透過電流與磁場的感應作用,能在1毫秒內固化,抵擋子彈或爆炸碎片襲擊。它還能實時監(jiān)測使用者的情況,如果使用者受傷,將自動止血并提供熱量、空氣和氧氣。報道稱,目前有多家機構參與了這個項目的實施,包括52家公司、16個政府機構、13所大學以及10個國家實驗室。
對士兵來說,這種外骨骼技術無疑是向前一大步。當然,它所需要的動力還是個大問題。另外,外骨骼仍然需要士兵本人到達火線,而軍用機器人的關鍵優(yōu)勢之一,就是它們設計為遠程操作,或者帶有不同程度的自主能力。
恐懼效果:軍方不斷追求的背后原因
盡管人形設計對于戰(zhàn)場機器人可能不是最好的,但軍方不斷追求人形設計的背后原因之一,可能是想要一種恐嚇效果——看到一個武裝到牙齒的兩腿機器人出現(xiàn)你的眼前?!督K結者》,臉上沒有任何表情,讓你感覺沒有任何事物能夠阻止它,使影片氣氛從頭到尾都一直籠罩在絕望之中。
說到《終結者》,這部電影里的“天網(wǎng)”將在2016年大規(guī)模生產(chǎn)一種殺手機器人。但現(xiàn)實中,這顯然不可能,而且還似乎遙遙無期。現(xiàn)實中,人形機器人什么時候可以使用這一問題也常常被問到,過去30年來答案似乎都是“在未來十年內”。
世界各地已經(jīng)大量設計制造了各種人形機器人,其中一些將出售給研究機構和大學,而一些較簡單的人形機器人市場上就可買到。然而最近,隨著像谷歌這樣的公司對機器人興趣高漲(2013年谷歌并購了8家機器人制造公司),也許這次的“在未來十年內”真的會變成現(xiàn)實。谷歌收購的波士頓動力公司,曾受到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的青睞。盡管表面看起來,谷歌并不特別專注于軍事領域,但無論怎樣,他們花到波士頓動力上的這一大筆錢,都會促進發(fā)展、有助于軍方。
戰(zhàn)場機器人,正在借助多種營養(yǎng),長成人形。
[編輯/熊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