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清
摘要:身體是現(xiàn)象學(xué)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通過身體,擁抱得以實現(xiàn)兩個人的在一起。本文從擁抱的時間性、空間性以及雙重性,擁抱中的世界,擁抱中的手,以及背后的擁抱這六個模塊闡釋了現(xiàn)象學(xué)角度的擁抱。
關(guān)鍵詞:擁抱;現(xiàn)象學(xué);身體
張小嫻在她的散文集《擁抱》里這樣說:“把我第二本散文精選定名為《擁抱》,因為這是我最喜歡的一種‘運動。我希望自己是個好抱的人,不會太胖,也不至于瘦骨嶙峋,抱起來的時候有一種重量,實在而溫暖。我也希望當(dāng)你抱著這本書的時候,同我一樣,思念也回味情人的擁抱。我們在蒼茫人世上尋找所愛,不過是在尋覓一個永無止盡的擁抱,有時得到有時得不到,有時得到過又失去。在這具肉身枯朽之前,曾經(jīng)有人帶著微笑把我抱起來,那就證明我享受過世上的關(guān)愛,那么,即使人生不可能沒有遺憾,我也不該再抱怨什么?!?/p>
張小嫻將擁抱描述成實在而溫暖,擁于懷抱中的人真實地存在,彼此感受到的是溫情與暖和。尋找一個永無止盡的擁抱,事實上是在尋找一個人,那個人在擁抱中給予關(guān)愛,在擁抱中與你在一起。
擁抱的時間性
在擁抱中,人們感受到了彼此之間愛的聯(lián)結(jié)。這并不是一個普通的動作,它整合了緊握、環(huán)繞、安慰、支持等種種親密關(guān)系。擁抱,是一種自發(fā)性的動作,是一種原始的狀態(tài),是一種令人欣慰的、具有支持作用的、得以維持的身體的結(jié)合。Julia Kristera指出,擁抱是一種對生命早期狀態(tài)的模仿,胚胎在母親的子宮內(nèi)部被羊水溫暖的環(huán)繞,正如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密的擁抱。對于嬰兒來說,他們永遠被別人抱著或是躺在搖籃里搖著,與他人之間的空間幾乎是緊縮的;對于幼兒來說,任何距離都能被一個擁抱打破,擁抱能撫平跌倒的痛楚,減輕黑暗的恐懼,緩解一天的疲憊;對于大一點的孩子來說,比如說青少年,似乎他們對這種安慰和支持的需求較少,一個背部的輕拍、一次腳碰腳、一路肩并肩的行走、或是輕輕搭在肩膀上的手臂,對他們而言,都是早年擁抱的簡化或是遺留物。隨著年齡的增長,擁抱的形式在不斷改變,從母親子宮里羊水的環(huán)繞,到童年期父母親的親撫,到青少年期朋友間的勾肩搭背,直到情人之間的繾綣纏綿。
擁抱的空間性
身體是能夠自主運動的主體,而絕不僅僅是被移動的物體。這是人類擁抱運動的存在前提。只有通過身體運動,人類主體才能獲取全局的空間感覺,而各種各樣的對象就是在這種空間感覺中得到定位的。無論是父母與孩子之間,還是情侶之間,在擁抱的時候,手臂都會和身體一起形成一個環(huán)形空間,把擁抱的對象納入這個空間之中。于個體而言,這是一種完全的接納,讓對方進入自己最私密最不可控制的空間,最終兩個人處于同一空間之中。此時,雙臂環(huán)繞,創(chuàng)造了一個空間,也是對外界的一種防御。通過身體的運動,人類主體突破了休謨所假設(shè)的經(jīng)驗方式,不再作為鏡子來消極地認知對象,而是讓對象向主體來顯現(xiàn)。擁抱在這里是兩個人通過身體的相遇而擁抱在一起。當(dāng)一個人伸出雙臂抱住另一個人,他通過他的身體呈現(xiàn)給對方,表示“我”在這里,“我”與你在一起。
擁抱的雙重性
身體作為心靈與軀體的最本源的結(jié)合,“在世界中存在”。按照梅洛-龐蒂的說法:“身體是客體—主體,……是能進行觀看和能感受痛苦的存在。它不是真正地在我面前,我不能在我的注視下展現(xiàn)它,它留在我的所有知覺的邊緣,它和我在一起?!碑?dāng)梅洛—龐蒂為我們揭示出這一點之后,我們會看到,我的身體和他人的身體以及世界的關(guān)系,就發(fā)生了變化。對我來說,他人的身體并不是冰冷而陌生的他者,世界也不是孤立于我之外的客體的存在,而是,彼此之間發(fā)生了可以逆轉(zhuǎn)、可以互相凝視和互相觸摸的關(guān)系。梅洛-龐蒂曾經(jīng)引用一位畫家的話,“在一片森林里,有好幾次我覺得不是我在注視森林。有那么幾天,我覺得是那些樹木在看著我,在對我說話……我在那里傾聽著……我認為,畫家應(yīng)該被宇宙看透,而不要指望看透宇宙……”當(dāng)畫家在作畫的時候,他會覺得那些被看見的東西都是從事物本身流溢出來的,就如同群星自然出現(xiàn)在天上一樣。因此,在畫家與可見物之間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作用的顛倒。梅洛—龐蒂認為,這種凝視與被凝視、觸摸與被觸摸的可逆性關(guān)系,存在于我的身體、他人乃至世界之中。
當(dāng)我擁抱著對方,當(dāng)我的身體與對方的身體相遇,當(dāng)我觸摸到對方,我也被觸摸。我感受到對方在我的懷里,我也感受到我被對方擁抱在懷里,擁抱所帶來的是彼此真實的存在感。擁抱時,身體的“雙重感覺”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在身體被觸摸的時候能夠觸摸,并試圖去觸摸。無論是我瑟瑟發(fā)抖的身體在對方的懷抱中漸漸平靜,還是我的雙手碰觸到對方的后背時感受到忽然突起的那一陣雞皮疙瘩,身體所具有的“雙重感覺”都讓我和對方真實地交互呈現(xiàn),抱與被抱此時不分彼此,兩個人在擁抱中融為一體。
擁抱中的世界
擁抱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整個世界離“我”很近,甚至體會到與世界融為一體。這里的世界從來就不是孤立于作為主體的我以外的冷冰冰的客體的世界。這個世界是和我的經(jīng)驗相互交融、相互影響的生機勃勃的世界?!拔摇辈⒉皇撬袝r刻都能感覺到世界近在眼前,因為身體此時又成了一個重要的媒介,在兩個人擁抱的時候,身體成為“我”與擁抱的對象與這個世界聯(lián)系的橋梁。通過身體,“我”與對方能夠在一起,通過身體,“我”與整個世界氤氳聚合地交織在一起。這個時候,當(dāng)我們發(fā)現(xiàn)了我的身體,也在同時發(fā)現(xiàn)了他人的身體,甚至,我的身體就是我所特有的進入世界的入口。身體在世界面前筆直地站著,世界在我的身體前面筆直地站著,兩者之間存在著的也是一種擁抱關(guān)系。在這兩個垂直性的存在之間有的不是邊界,而是接觸面。
背后的擁抱
身體前后的不對稱性,即身體是由后面指向前面的,而且身體向前運動比向后運動要容易得多。這就是“backhug”對女生來說難度較大的原因。與兩個人正面擁抱所體現(xiàn)的積極參與不同,背后的擁抱需要的是一個人的支撐和另一個人的交付。若是女生從背后抱住男生,往往是女生身體向前,依附在男生的后背,這時身體仍然是向前運動的。人類主體總是喜歡讓客體在前方呈現(xiàn),相應(yīng)地,向后的運動與知覺活動就十分缺乏效率。這也就不難解釋當(dāng)男生從后面抱住女生,女生需要鼓起多大的勇氣才能依偎在男生懷里,因為這時她們必須克服身體的慣性,同時放開自己,充分將自己交給他人。
擁抱中的手
當(dāng)一個人張開雙臂伸出雙手,面對你,無論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大約都能理解其意思,這是擁抱的信號,“給我一個擁抱”。手與手臂在此種境況下是“我”的一種延伸,是在向?qū)Ψ秸故尽拔摇?。海德格爾說過“手之謀劃與標(biāo)記,大概起因于人就是一種符號。”他通過分析手勢來解決手對于“我”的重要性,而所謂手勢實際上也就是指手的活動方式。通過手的活動,人們完成了一種沉默的言說:“手的姿勢遍及語言,而就其最完美的純粹性而言,人們此時恰恰是通過保持沉默而言說的?!边M而,海德格爾區(qū)分了手的兩種活動方式。擁抱當(dāng)中手的運用是第二種,也就是輕柔細心的觸摸。這是一種帶著某種敬畏的探尋,事物那個常常是隱而不露的本質(zhì)性的層面才向我們敞開。張開的雙手,是擁抱的邀請。擁抱的時候,只有當(dāng)雙手觸摸到對方的身體,對于“我”來說,才真正完成了這次擁抱。正如Catherine David所說,在無意觸碰和帶著愛意的擁抱之間的距離,就像正常人有意識的日常動作和帕金森病人無法自控的顫抖之間一樣遙不可及。
[參考文獻]
[1]Stephen J. Smith. (2006). Gesture, Landscape and Embrace: A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of Elemental Motions. Indo-Pacific Journal of Phenomenology. 6(1): 1-10.
[2]李婉莉. (2006). 梅洛-龐蒂的身體現(xiàn)象學(xué). 蘭州交通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 25(5): 42-44.
[3]徐獻軍. (2012). 論托茲對身體現(xiàn)象學(xué)的貢獻.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 8(3): 33-37.
[4]臧佩洪. (2005). 肉身的現(xiàn)象學(xué)呈現(xiàn)之途——從胡塞爾到海德格爾再到梅洛-龐蒂. 哲學(xué)研究. 12: 7-11.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xué),江蘇 南京 21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