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雨倩
摘要:法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司湯達的《紅與黑》,是一部廣為人知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劇中人物于連在追求名利的過程中,一步步淪陷,并最終走向死亡,這是一個真實與虛偽,勇敢和怯懦并存矛盾體。文章通過對于連這一形象的分析,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們進行告誡,以此起到警示他人的作用。
關(guān)鍵詞:于連;形象;現(xiàn)代;啟示
《紅與黑》是法國著名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之一,作為一個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處在當(dāng)時的社會背景下,司湯達的《紅與黑》注定只能是一個悲劇?!都t與黑》這部小說了不僅書寫了愛情、權(quán)力和欲望,同時更是書寫了一個年青人不斷奮進但又不斷失去自我尋找自我的一個過程。作品的最后,在兩種選擇面前,于連果斷地選擇了死亡,馬蒂爾德小姐也如愿以償,手捧著愛人的頭顱坐在馬車上,這是一種悲情的結(jié)局,會讓很多讀者為之嘆息,但卻是于連找回自我,向社會宣戰(zhàn)的一種決心和斗志,與社會決裂的一種行動。在惋惜的時候,我們應(yīng)該為之振奮。
一、于連其人
于連是一個小木匠的兒子,他出身卑微,但卻一心想躋身上流社會。他喜歡讀《圣赫勒拿島回憶錄》,拿破侖是他的偶像,也是他奮斗的目標(biāo),他是一個有追求和夢想的人,但是他卻只能手捧著《圣經(jīng)》去討得他人歡心,在社會面前他不得不低頭,不屈服,這是他融于社會的所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情。為了混跡上流社會。他選擇了犧牲愛情和色相來成全自己,德·瑞納夫人和瑪格麗特小姐成了他向上爬的工具,當(dāng)然在轉(zhuǎn)變的期間,他也有過自責(zé)和反復(fù),他也曾徘徊不定,反省自己。但是他最終只是在一輪輪的輾轉(zhuǎn)之后,又選擇了虛偽和冷酷。最后,德·瑞納夫人在教堂中的懺悔,使他進入了監(jiān)獄,在監(jiān)獄中的他開始回顧自己之前的人生,開始反省自我,找回自己,面對瑪格麗特小姐的救助,他毅然選擇了死亡,于連以這種方式向那個他存在的社會宣戰(zhàn),與那個社會決裂。
于連是一個自信勇敢有追求的人。作為一個小木匠的兒子,于連將拿破侖作為自己的偶像崇拜,他也曾幻想披著那身紅袍叱咤風(fēng)云,但是不同的是,時代已經(jīng)變換,在他的時代,不可能通過自我的奮斗來實現(xiàn)他的目的。他渴望從一個小木匠兒子的卑微身份躋身上流社會,于是他去勇敢追求,他毫不自卑,他讀自己不喜歡的《圣經(jīng)》,他和兩個上流社會的女子開始了愛情,他自信地輾轉(zhuǎn)于上流社會,其中有追求也有幻滅,欲望也有征服,從中于連展示出了充足的自信心。他也是勇敢的,為了愛情,他曾爬梯子上到二層樓上,為了控訴當(dāng)時的社會,他選擇死亡,在于連的內(nèi)心深處,雖然圣經(jīng)的黑曾是自己上升的階梯,但是拿破侖的紅始終在他心中占據(jù)著主導(dǎo)地位。
于連是一個自卑、虛偽、卑劣的人。雖然與上流社會的女人展開了兩段愛情,但是小木匠家庭出身的于連在骨子里是自卑的,他在高攀上流社會的人和群體,在他的心里,他們不是平等的;同時于連是虛偽的,為了上流社會的夢想,他放下《圣赫勒拿島回憶錄》,拿起《圣經(jīng)》,只為討得老神父的歡心,他選擇兩個上流社會的女人展開愛情,但是他的內(nèi)心卻是權(quán)欲在作祟。于連一步步走向上流社會的過程,就是一個人善良到卑劣的蛻變。其中他掙扎過,內(nèi)疚過,這充分說明在他的內(nèi)心,善良和勇敢等正面力量一直占據(jù)著主導(dǎo)地位,這些決定了他最終選擇用死亡來向社會宣戰(zhàn),但是在追求的過程中,卻是黑暗主宰了他的身體。
二、現(xiàn)實啟示
很多人都有追求榮華和富貴的目標(biāo),人們追逐權(quán)力、金錢、物欲,在追逐的過程中,很多人奮力拼搏,很多人尋求捷徑,很多人在其間迷失自我。就這樣在一步步走近成功的同時,很多人丟了自己,丟了道德,其間像于連一樣,他們也在掙扎,他們也在徘徊,但是最終都抵不過現(xiàn)實的誘惑,進而一步步淪陷。于連的勇敢的,他選擇用死亡的方式尋求回當(dāng)初的自己,然后亦然與深處的那個社會決裂,但是大多數(shù)人不能也不會像于連那樣,他們沒有于連的勇氣,他們最終選擇將自己輸給現(xiàn)實。
堅守信仰。一個沒有信仰的人是無所畏懼、沒有底線的,也就是說為了達到目的,可以誓不罷休;同時一個沒有信仰的人也會很容易在前行的道路上迷失自我,進而最終將自己出賣給現(xiàn)實。于連最初是有信仰的,他的信仰不是手中拿著的《圣經(jīng)》,而是拿破侖,這是他心中最本真的一種信仰,這種信仰給他力量,給他追逐的勇氣和動力,但是他一開始就丟掉了他的信仰。在生活中,相信很多人心中都會有那么一種莫名的東西,我們暫且謂之信仰,為我們前進提供動力,為我們行為設(shè)定底線。在追求的過程中,很多官吏為了仕途行賄受賄,很多歹徒為了金錢不擇手段,甚至有的人為了愛情做出過激的行為,種種這些都在說明一點,那就是他們心中最初的那種信仰的丟失,以及他們最初最本真自我的消失,在這種沒有信仰支撐下的軀體,是任何事情都可以沒有底線可言的。這也警示我們,樹立自己的精神信仰,堅守自己的人格底線,在人生追求的過程中,始終能夠沿著自我最本真的意愿行動。
取之有道。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辈还馐菍疱X是如此,對于其他任何事物都是一樣的道理。要想得到愛情,就去用優(yōu)秀的自身吸引對方;要想獲得金錢,就去用勤勞的雙手致富自己;要想求得功名,那就用自身的表現(xiàn)去實踐目標(biāo)。種種人們所追求的事物,都是有一條實踐的正規(guī)路徑,也許這條道路不太平坦,也許這條道路十分漫長,但是我們堅定地走下去,并加快腳步,很多時候目標(biāo)是會實現(xiàn)的。但是很多人卻是放棄這條光明的道路,去尋找捷徑或是另辟蹊徑,最終不是迷失方向,越走越遠,就是掉入陷阱,無法回頭。
小說中的于連在追求名利的過程中,對于自身的行為,他也在現(xiàn)實和心靈之間不斷掙扎,但是最終都是敗給現(xiàn)實,掙扎的過程就是于連認(rèn)識錯誤但不能直面的過程展現(xiàn)。當(dāng)然最終面對現(xiàn)實,他勇敢地選擇用死亡去面對,這是他一個面對錯誤的勇敢的決定。在現(xiàn)實生活中,相信很多人都有犯錯的經(jīng)歷,但是很多人都在回避和逃避錯誤,而不是勇敢面對或是改正。面對及糾正自己的錯誤,無疑不是走回正道的一種途徑和方法,如果不去面對,那錯誤終究會向雪球一樣日積月累,直到一天,自己再也無法承受。
參考文獻:
[1]郭成芳. 自我實現(xiàn)與悲劇人生——析《紅與黑》中于連形象的社會隱喻意義[J]. 山東外語教學(xué). 2004(03)
[2]蔣小紅. 對《紅與黑》中于連人物形象的辨證認(rèn)識[J]. 銅仁師范高等專科學(xué)校學(xué)報. 2006(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