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羅密歐和朱麗葉》是莎士比亞的一部著名的愛情悲劇,其創(chuàng)作繼承和發(fā)展了亞里士多德的悲劇理論?;趤喞锸慷嗟卤瘎±碚摚瑪M從悲劇情節(jié)、悲劇人物和悲劇凈化論三方面來分析莎士比亞在悲劇創(chuàng)作中對亞里士多德悲劇理論的運用,從而探究這部作品強烈的悲劇效果和藝術價值。
關鍵詞:亞里士多德悲劇理論;情節(jié);人物;凈化論
亞里斯多德在《詩學》中提出一套完整的悲劇理論,對后世影響深遠。偉大劇作家莎士比亞的悲劇在很多方面如題材的選擇、情節(jié)安排和技巧、主人公性格的塑造等方面都受其悲劇理論的影響,其愛情悲劇《羅密歐和朱麗葉》的創(chuàng)作體現(xiàn)了亞里士多德的悲劇理論。
一. 悲劇情節(jié)論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這樣定義悲劇:悲劇是對于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語言,具有各種悅耳之聲,分別在劇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動作來表達,而不是采用敘述法;借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2]可見,行動是悲劇的靈魂,行動構成事件,事件組成情節(jié),情節(jié)對于悲劇至關重要?!读_密歐與朱麗葉》堪稱一部經典的愛情悲劇,這與其情節(jié)的構建關系密切。亞里士多德認為:“最好的悲劇都取材于少數幾個家族的故事。”[3]這部作品取材于意大利維洛那城的兩個結有世仇的名門望族,講述兩個家族的年輕人羅密歐和朱麗葉一見鐘情,私定終身,沖破封建家長制的束縛,崇尚真愛,為愛殉情的故事。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指出,悲劇之所以能驚心動魄,主要靠突轉和發(fā)現(xiàn),但兩者需由情節(jié)的結構中產生,成為前面事件的必然或可然的結果。[4]在《羅密歐和朱麗葉》中,莎士比亞多次運用突轉的技巧,使劇情向相反的方向發(fā)展,產生了強烈的悲劇效果。羅密歐年輕氣盛,失手殺死了朱麗葉的堂兄提伯爾特而被逐出維洛那城,這不僅加深了兩個家族的仇恨,更為兩人的愛情進一步增添了阻礙,這是第一次突轉;朱麗葉被迫答應嫁給帕里斯伯爵,在她孤獨無助之際,神父向她獻出計策,朱麗葉在結婚前夜服下假死藥來逃婚,為兩人的戀情帶來新的轉機,這是第二次突轉;羅密歐聽聞朱麗葉的死訊信以為真,悲痛欲絕,服毒自盡,而朱麗葉醒后看到死去的愛人,以劍自刎,追隨愛人而去,這是第三次突轉。這些突轉使劇情跌宕起伏,充滿張力,使讀者在大悲大喜之際,感受到強烈的悲劇效果。
二.悲劇人物論
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是行動的摹仿,而行動是由某些人物來表達的,這些人物必然在‘性格和‘思想兩方面都具有某些特點”。[5]他認為,對悲劇主人公性格的刻畫必須遵循一些原則,首先性格必須善良,但同時指出悲劇的主人公并非完人,而是介于完人和一般人之間、比一般人好一些的人。他們“所以陷人厄運,不是由于他們?yōu)榉亲鞔酰怯捎谒小e誤”[6]。在這部作品中,羅密歐和朱麗葉的愛情悲劇固然與他們所處的社會和時代密不可分,但悲劇的發(fā)生與他們的性格特點和犯下的“錯誤”具有內在的關聯(lián)性。
羅密歐的率性、正直使得朱麗葉對他一見傾心,但他的性格不乏魯莽和沖動。他的一時沖動殺死了朱麗葉的堂兄提伯爾特,自己被逐出維洛那城,進一步加深兩個家族的矛盾;在得知朱麗葉的死訊后,他毅然選擇刺死帕里斯伯爵,并服下毒藥為愛殉情。這些事件看似偶然,但與主人公的性格聯(lián)系在一起,則變?yōu)楸厝坏男袆印A_密歐不顧一切追求真愛的勇氣值得頌揚,但他沖動耿直的個性使自己不會稍留片刻來思考和確認事實的真相,以致于被假象蒙蔽犯下錯誤,最終為愛殉情,了結生命。羅密歐的死直接導致了純真、勇敢的朱麗葉萬念俱灰,追隨愛人而去。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的根源在于好人犯了錯誤,羅密歐和朱麗葉兩人殉情的悲慘結局與主人公秉直沖動的性格特點有很大的關系,羅密歐的性格使他在最后一刻犯下錯誤,促成悲劇的發(fā)生。當然,也正是主人公敢于追求真愛,不顧一切為愛獻身的勇氣和魄力向讀者展現(xiàn)了愛情的力量,使得這部悲劇作品沁人心魄,經久不衰。
三.悲劇凈化論
關于悲劇的效果,亞里士多德認為“借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7]悲劇情節(jié)應該引發(fā)“憐憫”和“恐懼”的效果。羅密歐和朱麗葉兩個相愛的年輕人,為追求愛情而努力沖破封建禮法和家族仇恨的束縛,最終雙雙殉情,這讓讀者產生了強烈的憐憫之情,這種憐憫正是由“落在不應當遭受不測的人身上的毀滅性的、令人痛苦的顯著災禍所引起”。 [8]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憐憫”和“恐懼”是并存而不可分割的。讀者對羅密歐和朱麗葉正在遭受或即將遭受的痛苦而感到恐懼,而且,讀者往往會深陷其中,體驗主人公的痛苦和不幸,進而對自己進行反思,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說:“在悲劇征服我們和使我們生畏之后,又會使我們振奮鼓舞。在悲劇欣賞之中,隨著感到人的渺小之后,又突然有一種自我擴張感。在一陣恐懼之后,會有驚奇和贊嘆的感情”。[9]悲劇賦予讀者“憐憫”和“恐懼”的情感體驗,而對這些情感的宣泄與解脫會使讀者產生一種審美快感,進而實現(xiàn)對心靈的凈化和對性情的陶冶。
《羅密歐和朱麗葉》是愛情悲劇的經典之作,其悲劇的情節(jié)、人物和效果上均體現(xiàn)了亞里士多德的悲劇理論。雖然在這部作品中,莎士比亞對亞里士多德的悲劇理論有所突破和發(fā)展,例如悲劇中包含一些輕松的喜劇因素,但不可否認,這部作品的在創(chuàng)作上仍然遵循了亞里士多德的悲劇理論,產生了強烈的悲劇效果。
參考文獻:
[1] 王佐良.莎士比亞緒論一兼及中國莎學[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
[2] 亞里士多德著. 羅念生譯. 詩學.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3] 亞里士多德著.陳中梅譯. 詩學[M].商務印書館,1996.
[4] 亞里士多德.詩學[A].伍蠡甫,胡經之.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5] 羅念生. 羅念生全集:第一卷[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 亞里士多德. 詩學[M]. 九州出版社,2007.
[7] 亞里士多德著. 羅念生譯. 詩學.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8] 范明生.古希臘羅馬美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
[9]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
作者簡介:劉姣,女,(1988年8月—),河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