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洋
清朝宮廷中的主要娛樂活動是看戲,清代的大部分皇帝都是戲曲愛好者。每逢典禮慶賀、良辰吉日都要在宮內(nèi)演戲,上演的劇目也多為傳統(tǒng)的固定的劇目,如除夕演《升平除歲》,上元節(jié)演《萬花向榮》、《升平寶筏》,中元節(jié)演《佛旨渡魔》,端午節(jié)演《瑞雨豐禾》、《靈筏濟世》,仲秋節(jié)演《登高攬勝》,冬至演《玉女獻盆》,皇帝和皇太后的生日則演《四海升平》、《萬壽無疆》等吉祥戲。
乾隆時期,中國的戲曲更是達到了登峰造極之勢。也是從這時起,紫禁城開始大興土木建造戲臺,宮中的戲臺絕大部分都是這一時期修建,種類繁多﹑形式各異。
漱芳齋是紫禁城內(nèi)的一個工字形的建筑,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朝時,是宮內(nèi)的乾西五所之一,是皇子和妃嬪居住的地方。乾隆皇帝即位后,將乾西五所改建為宮,遂將頭所改為漱芳齋,并在院內(nèi)增建了一座戲臺和一個室內(nèi)小戲臺,作為重華宮宴集演戲之所。漱芳齋院子里的大戲臺是紫禁城內(nèi)第二大戲臺,為亭式建筑,面闊、進深各3間,黃琉璃瓦重檐四角攢尖頂,臺面90平方米左右,也是宮中最大的單層戲臺。一部《還珠格格》誤導大眾,人人都以為漱芳齋是格格的香閨,其實這里是皇家劇場,乾隆最愛來這里沒錯,并非找小燕子,只是聽戲罷了。整座漱芳齋全按江南特色修建,以竹為主題。
漱芳齋戲臺高有三尺,周柱邊環(huán)以綠柱朱欄,正面重檐之間高懸綠地金字匾額,上書“升平葉慶”四字楷書,取自唐太宗身邊的文人褚亮的兩首歌功頌德的詩賦?!吧健奔础疤健敝x;后二字“葉慶”卻有二說;“葉”字在此音(xié),一是作動詞用,即詩歌押韻之義的引申,在此為“用戲曲慶賀盛世”的意思;一是“葉”通“諧”,做形容詞用,為“和諧吉慶”的意思。匾額下兩邊楹聯(lián)為:“日麗瑤臺寰宇休明傳鼓吹,風情玉漏萬方歡樂入歌謠”。藉道教的典故,表達對帝王的美好祝愿。戲臺的臺面是木制,為了音響效果木板下有四眼水井,使音樂共振和諧、唱腔回旋委婉。戲臺上方彩繪著藍地白云吉祥圖案,正中頂棚為活板鋪就,演天宮戲時,扮演神仙的演員可由此乘祥云下降人間,想來“群賢祝壽”“四海升平”之類的戲此處是一定沒少演了。
戲樓面闊進深各三間,與北面的正殿和東西配殿構成了獨立的院落,小院內(nèi)有廊環(huán)繞,既可為雨雪時行走方便,又可為皇親貴戚們看戲時坐立。戲臺正對著的漱芳齋正殿的門口內(nèi)外,自然是至尊至貴者看戲時的坐處了。據(jù)說為了這個至尊至貴的坐北朝南,帝后們寧可犧牲了視覺效果——逆光看戲。演員們在南邊唱念做打,帝后們在北邊往南面看,再趕上個“日麗瑤臺”的艷陽天,眼睛累是肯定的了,怪不得至今戲迷們還愛瞇縫著眼睛“聽”戲而不是看戲,可能就是濫觴于此。
后殿西間內(nèi)建有一座亭式名為“風雅存”小戲臺。乾隆手書的“風雅存”三字已是將近300年時光卻墨跡猶新;兩側彩繪勁竹圖案的抱柱上淺雕著乾隆御題的楹聯(lián):“自喜軒窗無俗韻,聊將山水寄清音?!庇腥さ氖情郝?lián)的底板被巧妙地制成了兩張古琴的樣式:上面稍寬為琴頭,下面略收為琴尾,微微凸起的琴面上淺雕著綠色的隸書體字,古樸雅致,別具匠心。
小戲臺是供皇室舉行家宴時表演折子戲的室內(nèi)小舞臺,傳說乾隆皇帝曾親自登臺為其母演奏過單弦,以示孝道?;实勐爲虻膶氉戏綉摇案咴魄椤必?,風格清新高雅,為乾隆御筆。就此一方小小戲臺,不知歷盡幾多帝王后妃,演盡多少歷史風流。
曾在遜帝溥儀大婚時奉召入宮演戲的京劇大師梅蘭芳曾說:“宮里的事兒真特別,娶媳婦是在夜里娶,唱戲可是在早晨開鑼,下午散戲”。宮中演戲一般是在早上辰時開戲,下午到酉時或戌時散戲。每次演出,都要賞白銀。1922年遜帝溥儀大婚時曾在漱芳齋演戲3天,共有33個戲目,花費白銀3萬多兩。梅蘭芳、楊小樓、余叔巖、馬連良、李萬春等名角都被請上了漱芳齋戲臺。為皇帝演戲,無論習藝太監(jiān)或?qū)m外戲班演員都必須十分謹慎,臺下精心準備,臺上全力以赴。外面的戲班入宮演戲一般都不帶行頭道具,只帶化裝彩匣,因為其他物品宮里都有,而且比外面的質(zhì)量、繡工和樣式都高出一等。但是宮里唯一沒有的是《霸王別姬》的劇裝,由梅蘭芳等演員自帶。漱芳齋內(nèi)最后一次演出是在民國二十年夏,當時一學術團體招待外賓,借用戲臺,請名旦尚小云等演出了一臺《游園驚夢》。
遙想昔日紫禁城里的戲臺是鑼鼓喧天、笙歌悅耳、名角獻藝的歌舞場所,而如今這里已變成領略故宮文化的勝地。細看皇室風貌,百般滋味猶如戲曲里的一條時光隧道,每一個定格里面都有說不完的故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