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律廷
主持人語
近年來,針對低齡人群開發(fā)的各種娛樂軟件數(shù)量激增,眾多幼兒無師自通地玩起了電子產(chǎn)品,不少父母則讓iPad、手機或點讀機等充當孩子的玩伴、保姆及早教工具。而根據(jù)英國的一項調查,有語言障礙和社交障礙的幼兒在過去6年中增加了71%,很大程度上緣于使用電子產(chǎn)品的低齡化趨勢。家長們應該意識到,孩子使用電子產(chǎn)品是一把雙刃劍——引導得好,會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彌補孩子在思維、邏輯和認知方面的欠缺;反之,泛濫的電子產(chǎn)品則會危害孩子的視力、閱讀能力及人際交往能力。所以,如何讓孩子成為電子產(chǎn)品的主人而不是奴隸,如何幫助孩子具備自我控制能力、自覺抗拒不良電子產(chǎn)品的誘惑,如何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電子衛(wèi)生習慣”,是家長們亟須考慮的問題。
(陳先生,40歲,軟件工程師)
中年以后,很少有動畫片的情節(jié)能深深地觸動我,《天才眼鏡狗》是個例外。影片中那只“智商超常、哈佛畢業(yè)、做總統(tǒng)顧問和實業(yè)巨頭”的天才狗,收養(yǎng)了人類的小男孩舍曼。為了讓舍曼學習歷史,他發(fā)明了一款電子產(chǎn)品——時空機。在陪伴舍曼使用時空機冒險的過程中,父子倆收獲了沉甸甸的真愛。
影片一開始,舍曼要駕駛時空機,天才狗堅決不允許。后來,伴隨著兒子的成長,他一步步放手,最終將駕駛權交給了兒子。
這個極富哲理的情節(jié)對我啟發(fā)很大,因為我也面臨著5歲的兒子渴望更多地使用電子產(chǎn)品的問題。兒子皮皮上幼兒園之前,很少接觸電子產(chǎn)品,我們連電視都很少給他看。但上幼兒園后,他在“小朋友都玩”這種環(huán)境的熏陶下,對電子游戲漸漸著了迷。
從“天才狗爸”身上我感悟到:幫助孩子駕馭電子產(chǎn)品,家長要“傾心陪伴、制定規(guī)則、承擔責任”。
首先,我跟兒子定了規(guī)矩:玩游戲必須有大人陪伴、每天不超過15分鐘、坐姿要端正、結束時自己關機等。我給電腦設置了倒計時程序,游戲玩到第14分鐘時便有提醒,游戲到20分鐘時便自動關機。如果電腦記錄他有超時行為,就會受到“一周不能再玩電腦”的懲罰。如果坐姿不佳,我也會讓他停止玩游戲。為了避免他“關機后戀戀不舍”,我會在游戲后安排“吃點心”和“出去散步”。
如果兒子整整一周都遵守規(guī)矩,我就在周末帶他去嬰童店玩“模擬賽車”,以資鼓勵。每次玩模擬賽車,都是我踩油門和剎車,他操縱方向盤。當闖關成功時,我們一起手舞足蹈地慶祝……但無論玩得多高興,我們也都只玩一輪。
其次,我教兒子選擇適合的游戲內容。我跟兒子反復講:游戲分為三類:一類是“好游戲”,包括益智、科普、觀察力訓練等類型;一類是“壞游戲”,包括色情、暴力、賭博類;還有一類是“不適合游戲”,即非幼兒年齡段的游戲。兒子不理解何謂“不適合”,我就用我常玩的《美國陸軍》游戲做例子。通過這個游戲,我學習軍事知識并鍛煉大腦,但這個游戲是成人玩的,不適合皮皮玩。
說到挑選游戲,國內沒有電子游戲的分級,所以我建議非內行的父母們參考國外的游戲分級標準。在北美娛樂軟件的分級中,標注著EC等級的游戲是專門針對學齡前兒童的,標注E等級的游戲適合6~9歲的孩子,標注E10+等級的游戲適合10歲以上的孩子,標注T等級的游戲適合中學生,標注M和AO等級的游戲屬于少兒不宜范疇。
我通常給兒子玩EC等級的游戲,特別是角色體驗型的游戲。比如《Check up》讓皮皮體驗如何做醫(yī)生,《勇敢的消防員》讓皮皮做“救火英雄”,《NBA Live》讓皮皮變成球場明星。
再次,我做好榜樣。作為資深的游戲發(fā)燒友,要做自我節(jié)制的表率可不容易。就像電影里的狗爸,雖然他有足夠的能力駕馭意外事件,但他依然節(jié)制自律,常常教導孩子任意而為會帶來麻煩與危險。
我在電腦前放一個鬧鐘,規(guī)定自己每天玩游戲不超過15分鐘。我告訴兒子:“爸爸依舊有可能上癮,有可能不肯吃飯、睡覺和工作,只想著玩。所以,我需要你來監(jiān)督,也需要鬧鐘和規(guī)則來幫助我?!笨吹轿业那笾瑑鹤右庾R到網(wǎng)癮很可怕。他常常在我工作的時候來“檢查”一番,看我是不是在玩游戲。
最后,游戲與生活不脫節(jié),我引導孩子不逃避真實的世界。我發(fā)現(xiàn),玩游戲時孩子最放松,他的潛在問題和不良思維都會有所體現(xiàn)。舉例來說,有段時間老師說皮皮爭強好勝,反應在游戲上,他非常在乎輸贏,失敗時低落的情緒會困擾他很長時間。
對此我積極采取措施,讓他看我如何玩《三國志》。當他看到我輸了依舊笑呵呵的時候,就很不理解地問:“爸爸,你輸了咋還笑?”我告訴他:“我在游戲里不是扮演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不要在乎一場格斗的輸贏,而要看大局,看全場的最終勝利?!蔽疫€結合他在幼兒園里的問題,告訴他團隊的意義——教他不必太在乎一次比賽或是一朵小紅花,而要在乎全班同學的共同進步。皮皮聽懂了,他很羨慕游戲里那些運籌帷幄、開拓疆土的“英雄”。借著他對“英雄精神”的解讀,我趁機引導他做一個有擔當?shù)哪凶訚h。
為了實現(xiàn)虛擬與現(xiàn)實的對接,我嘗試剖析游戲所反映出的“孩子內心的真正需求”,并盡量在現(xiàn)實生活中滿足他。比如皮皮總想做英雄,我就引導他參加體育比賽和歌唱比賽,讓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比如皮皮喜歡在游戲中模擬成人的角色,我就邀請更多的小朋友來“派對”,訓練皮皮像成人一樣做三明治、泡咖啡、打領帶,教他舉止得體等;再比如皮皮喜歡在游戲中超越各種極限,我就陪他去鍛煉,隨時用秒表匯報他的進步,讓他享受超越的快樂。
我這樣做,目的是讓皮皮漸漸意識到,游戲只是快樂的一種方式,而生活本身和與人互動則會帶來更大的快樂。
我的努力沒有白費。前段時間,我去國外學習兩個月。妻子告訴我,皮皮在這期間幾乎沒怎么玩游戲,偶爾玩,也會遵照我立下的各種規(guī)矩。
我很欣慰,看來皮皮已有一定的自控能力。比起虛擬的快樂,他更在乎與我的互動。他打電話說:“老爸,快回來啊,你不在家玩游戲都很沒意思。”掛電話的時候他還說,“老爸,我愛你?!?/p>
上幼兒園之后,皮皮常對媽媽說“我愛你”,卻從未對我說過。就像電影里的狗爸一樣,我對這種肉麻的表白感到手足無措。想了很久,我說:“我對你也有很深的感情?!闭f完,我倆都想到了電影里的對白,笑得說不出話來。
(張女士,29歲,私企員工)
我和丈夫以前都做銷售,經(jīng)常出差,也就經(jīng)常把女兒優(yōu)妍留給她奶奶帶。為了彌補對女兒的虧欠,我們給她買了各種玩具,包括朗讀娃娃、早教機、智能手表、語音手表、iPad等電子產(chǎn)品。
每次奶奶做飯時,沒人幫忙,只能把iPad當電子保姆。有iPad陪伴時,優(yōu)妍全神貫注,不哭不鬧。不知不覺中,iPad成了優(yōu)妍的精神鴉片——當她無理取鬧或哇哇大哭時,一給她iPad,她就會安靜下來。
隨著年齡增大,優(yōu)妍對電子產(chǎn)品更加癡迷。手機、游戲機、電玩城里的各種娛樂機,都成了她的電子玩伴,優(yōu)妍變得越來越“宅”,越來越孤僻。
優(yōu)妍上幼兒園時,哭了整整3個月。她遲遲無法融入集體,總是一個人玩,上課經(jīng)常發(fā)呆。老師建議我們控制她玩iPad的時間,于是我規(guī)定她每天只能玩半小時。但每當她哭得歇斯底里時,她奶奶都會偷偷拿iPad給她玩,我的規(guī)定便形同虛設了。那時候,我們都忙于工作,對這些只能睜只眼閉只眼。直到優(yōu)妍上幼兒園大班后,突然說看不清老師寫的字,我們才發(fā)現(xiàn)她竟然近視到了200度。毫無疑問,電子保姆是罪魁禍首。
我下定決心申請調到了公司的后勤部門,有了更多的時間親自陪孩子。然而,優(yōu)妍很多不好的習慣已經(jīng)養(yǎng)成,對我的歸來表現(xiàn)得很冷漠。她常說:“媽媽真討厭,總是管我?!币淳驼f:“媽媽沒有奶奶好,媽媽要是出差就好了?!?/p>
我告訴自己,我過去的失職,導致了優(yōu)妍習慣于從虛擬世界尋找安慰和快樂。我一定要重新建立與她的良好互動,把她從電子保姆那里“解放”出來。
咨詢相關專家后我了解到,這個過程需要循序漸進。于是,我執(zhí)行了“每天只能在屏幕前待半小時”的規(guī)則,親自為優(yōu)妍挑選游戲。她玩的時候我全程陪伴。她在游戲中獲勝或取得了進步,我給她鼓掌叫好,讓她感受到我對她的接納。
優(yōu)妍喜歡電子寵物,迷戀給它們量體溫、打針、吃藥的過程。我從中反省到自己過去的失職——優(yōu)妍小時候常生病,我們都在外地。文化程度不高的奶奶只照顧她的身體,不會安慰她的心靈……或許,這些潛在的傷害深深埋在她心里,以至于她會用電子寵物的方式來表達。
于是,家人們商量后給她買了一只貓。我們給貓取名Tom,女兒每天負責給貓喂食、換沙、撓癢癢。在與貓的互動中,優(yōu)妍的話多了起來,把貓當成小弟弟一樣來呵護。
看到這一招兒很管用,我就在樓頂?shù)木G化帶里開辟了一塊地,帶著優(yōu)妍搞種植。我們一起去花鳥市場采購種子和肥料,我教她挖土、種植和施肥。每天傍晚,我們都來澆水,盼著種子發(fā)芽。我還帶優(yōu)妍做實驗,讓她與一株番茄進行交流,對番茄唱歌,給番茄講故事……后來,優(yōu)妍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株番茄結的果實最多。我告訴優(yōu)妍:“植物和人一樣,都需要面對面的交流。以前媽媽工作太忙,忽略了你,今后我們要多多聊天?!?/p>
照顧動植物的過程,讓我有機會和優(yōu)妍更多地互動。我鼓勵她帶貓去小區(qū)玩,與小朋友分享有關寵物的事情。我們也邀請小朋友吃“優(yōu)妍種的小番茄”,享受勞動的快樂。漸漸地,優(yōu)妍變得活潑多了,社交的圈子也大了。
現(xiàn)在,優(yōu)妍已進入小學。一年級的功課很忙,每天做好作業(yè),優(yōu)妍都會先去陪貓玩。只有在周末,她才有空玩游戲。不過,她覺得跟小朋友一起玩和獨自打游戲一樣有趣。
(賈老師,幼兒園高級教師)
教育專家公認,幼兒是在“現(xiàn)實生活經(jīng)驗”的基礎上構建各種能力。因此,他們需要生活在真實而非虛擬的世界中。但在E時代的今天,形形色色的電子產(chǎn)品和虛擬世界對幼兒們產(chǎn)生的巨大誘惑,也給家長們帶來諸多挑戰(zhàn)。
在長期的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對電子游戲上癮的幼兒,長大后會變得孤僻、易怒,甚至有攻擊性行為。以虛擬世界為伴的幼兒,容易脫離現(xiàn)實,無法融入集體,甚至做出“模仿虛擬人物”的荒唐行為。
為了避免這些情況,我認為家長應該從以下三方面來引導孩子。
首先,家長要讓孩子“真實經(jīng)驗”大于“虛擬經(jīng)驗”。簡單地說,就是讓孩子與人互動的時間超過“人機互動”的時間。從幼兒園小班開始,家長就可以分派給孩子收拾玩具、擦桌子、扔垃圾、照顧花草或寵物等家務,讓幼兒在承擔現(xiàn)實責任的過程中了解自己,也與家人們更多地互動。
其次,家長要平衡孩子的“興趣點”。大多數(shù)幼兒的興趣偏向于魔幻、虛幻和唯美化的知識和娛樂。家長應給孩子們介紹更廣闊的視野和知識面,多玩“生活化的游戲”——比如過家家、買賣東西、扮演工作角色等;家長要多給孩子朗讀內容真實的書——比如科普畫冊、名人傳記、歷史故事等;多帶孩子去博物館、去旅游、去走親訪友等。
再次,家長要在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之間架起橋梁。案例中的皮皮爸爸以“虛擬游戲”為工具,教孩子處理真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在這方面,很多家長都不能有意識地去做,所以我再多舉一些例子。
比如有些女孩沉浸在“我是公主”的幻想中,家長可引導她們了解瑞典的維多利亞公主、英國的扎拉·菲利浦斯公主等人的品格和修養(yǎng),鼓勵孩子重視內在美。同樣,很多男孩沉浸在“我是超人”的幻想中,家長可以給他們朗讀孫中山、曼德拉、林肯等領袖人物的傳記,培養(yǎng)他們的領導力。
最后我要談談“戒除電子產(chǎn)品癮”的問題。
幼兒對電子產(chǎn)品上癮,家長首先要反省自身。孩子“上癮”的背后,一定隱含著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沒能得到某種滿足。家長可以參照案例中的優(yōu)妍媽媽,分析孩子“游戲背后的心理需求”,有的放矢地進行“現(xiàn)實化的滿足”,從而解決問題。針對這一點,我再舉幾個例子。比如有的幼兒,喜歡競技性游戲,在過關和晉級中得到快樂。這表明他們特別需要價值感和存在感,家長要更多地鼓勵和肯定他們。有的幼兒喜歡電子寵物,在照顧寵物的過程中尋找溫暖。這樣的孩子內心細膩,家長要鼓勵他們表達內在情緒,建立更深的親子依戀。有的幼兒喜歡暴力和搏斗的游戲,他們可能正承受著某種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壓力,家長要分析壓力的來源并為孩子減壓。
在幫助孩子戒“癮”的過程中,父母要疏而不堵,同時要雙管齊下,一邊逐漸減少孩子接觸屏幕的時間,一邊為孩子提供廣泛接觸現(xiàn)實社會的機會。只有投入時間和精力,教會孩子與人相處的基本技能,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才能將電子癮從孩子的心中驅除。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