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林林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日本侵略者在東北、華北等廣大淪陷區(qū)實行愚民政策,以培養(yǎng)服從其殖民統(tǒng)治的順民,進而鞏固其在淪陷區(qū)的殖民統(tǒng)治。日本人認為中國人從事反日行動源于反日教育,而反日教育的直接表現(xiàn)就是教科書,特別是文科教科書。因為國文、歷史、政治、地理等文科類教科書對廣大青年學生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形成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故而侵略者對教科書的修訂問題極為重視。中日兩國關于教科書的爭端自“五四”運動時期就已經(jīng)顯現(xiàn),此后這一矛盾一直延續(xù)到抗戰(zhàn)爆發(fā),即使在戰(zhàn)爭結束后也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屢次成為破壞中日關系的肇端。
日本侵略者對淪陷區(qū)教科書的處理方式無非兩種:其一大肆刪減修改,其二自行編訂發(fā)行,其根本目的在于“泯滅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培養(yǎng)服從于日本侵略、殖民統(tǒng)治的順民和為其掠奪我國資源服務的勞動力,用效忠于至高無上的日本天皇為核心價值觀念的軍國主義文化取代中華文化,使中國永遠淪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地”。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略者一度下令關閉淪陷區(qū)所有學校,廢止原先使用的一切教科書,大量銷毀“有關三民主義、黨義及其他與新國家建國精神相反之教科書或教材”,破壞原有的教學秩序,刪減教學內(nèi)容,暫時以《四書》填補課時,“以崇禮教”。與此同時,日本侵略者開始大規(guī)模刪減原國民政府的教科書。“日對華所提修改教科書內(nèi)容如下:第一,關于孫中山先生革命及建國的記述,完全刪除。第二,東北四省劃出中國版圖以外,在地圖上注稱‘滿洲’,或留上空白。第三,關于過去中日重要事件,如‘甲午’‘五·九’‘九·一八’‘一·二八’等等的記載,完全刪除。”日本侵略者在廣大淪陷區(qū)設立“臨時教科書審查委員會”,對國文、歷史、社會教育等各校所用教科書加以審核,刪除其中涉及抗日、愛國方面的內(nèi)容。1938年3月,上海偽維新政府設立“學校教材編審委員會”,對原有的中小學教材進行嚴格的審查修訂。汪偽教育部更在1940年8月公布對幼稚園、初小、國小、初中等各類教科書審查表,刪除一切“妨礙中日邦交之點”。所有教科書中含有“中華民國”“武昌起義”“孫中山”“國民黨”以及“蘇聯(lián)”“戰(zhàn)歌”等字眼的文章被刪除殆盡;而關于不平等條約、“九·一八”、“鄭成功”、“倭寇”等國恥史料也遭到同樣的命運。據(jù)時在吉林北山小學就讀的陳尊三回憶:“所有的課本中,魯迅的、茅盾的,甚至冰心的文章都被剪子剪掉了。其實魯迅的文章如散文《風箏》,這篇文章并沒有反日傾向,但這也不行,不能讓青少年知道魯迅。去掉了魯迅等進步作家的文章后剩下什么了呢?剩下的就是漢奸文章了。比如大漢奸汪精衛(wèi)臭名昭著的‘優(yōu)勝劣敗’論,大肆宣揚所謂‘弱肉強食’和法西斯主義‘優(yōu)等民族’統(tǒng)治世界的漢奸論調(diào)。還有某漢奸大臣訪日時參拜伊勢神宮寫的歪詩等等?!?/p>
在審查刪減不合格教科書的同時,日本侵略者開始編纂適應其殖民統(tǒng)治路線要求的教科書,尤其是在“新學制”頒布施行之后,日本侵略者編纂的教科書在廣大淪陷區(qū)中小學校廣泛投入使用,嚴重毒害了青少年的身心。1932年7月偽滿洲政府成立“教科書編纂委員會”,開始進行教科書的編纂工作。1935年前后,第一批新教科書編纂結束并正式投入使用,其中初級小學校教科書前后共9種22冊,高級小學校教科書12種19冊,初級中學校教科書15種27冊,高級中學校教科書5種7冊,共41種75冊。除此之外,還包括其他各類教科書共23種29冊。1937年,《黑白》雜志刊登《日本要求中國修改教科書內(nèi)容》一文,具體內(nèi)容如下:“其科目初級小學則有修身教科書,外國文、算術、自然、日本語等,高級小學則教以孝經(jīng)(節(jié)本),節(jié)本論語,國史教科書以及地理等科?!贬槍η致哉哌@種倒行逆施的行為,文章最終不免發(fā)出“三民主義教科書從此將絕跡于東北四省矣”的唏噓。
為適應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步伐,1937年5月2日,“新學制”正式公布實行,進一步確立了奴化中國青少年的殖民主義教育制度。所謂的“新學制”,即“將原小學改成四年的‘國民學?!?,原高小改為二年的‘國民優(yōu)級學?!?;取消原初級中學和高級中學的六年教育,縮成四年的‘國民高等學?!畤窀叩葘W校’中的工科學校只占學校的10%左右,大部分為農(nóng)科和商科,以滿足‘農(nóng)業(yè)滿洲、工業(yè)日本’的需要”?!靶聦W制”的教育方針還全面闡述了德、智、體三方面的相互關系,但實質上其具體規(guī)定與指導方針是背道而馳的,三者關系失調(diào)。相比較之下,“新學制”較原先縮短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學習年限,大大縮短了學生在校學習時間,輕視對基礎知識的系統(tǒng)講授,片面強調(diào)培養(yǎng)農(nóng)業(yè)、商業(yè)技術人員,實際上仍是為了滿足日本國的自身需求。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新學制”的本質在于“一言以蔽之,曰以養(yǎng)成忠良之國民為目標,即鑒于我建國之理想與國體之特征,以養(yǎng)成深明善體國家觀念及國民精神而忠誠奉公竭力事上之國民,為我國教育之主眼”。
新教材帶有濃厚的親日、媚日色彩,據(jù)時在吉林市公立同文商業(yè)學校就讀的蘇時風回憶:“小學一年級課本中寫道‘國旗揚揚揚,紅藍白黑滿地黃,我愛我國旗,國旗揚揚揚’……增加了日本語讀本?!边@里的“國旗”是偽滿洲國國旗。日本侵略者正是通過這樣卑劣的伎倆來消除青少年心中的“中華民族”感觀,使其只知滿洲國而不知中華民族,只知日本語而不知漢語,只知滿洲國旗而不知“中華民國”國旗。初級小學則從一年級就開始上“日語讀本”,與中文“滿語讀本”平分秋色,內(nèi)容大都是“忠君建國”“忠孝節(jié)義”之類的東西;而國民高等學校亦把專業(yè)課程課本改成日文的課本,由日本教員授課。中小學的歷史地理課以教授日本的歷史、地理為主,歷史科目重點講述天照大神、日俄戰(zhàn)爭的勝利等內(nèi)容,而地理則集中于東京、大阪等日本城市。日本侵略者還煞費苦心地為偽滿洲國量身定做了一套歷史教科書,該書只講述滿洲史、東洋史和西洋史,對中國史只字不提?!皣ń炭茣备枪话盐覈鴸|北四省從中國領土版圖中分裂出去,牽強附會地硬說“我滿洲自古以來,即為獨立之國家,與中國常為起伏之勢,絕非中國領土。此次建國,實歷史上之必然性,無絲毫之可疑”,散播“滿洲非中國固有國土”的荒謬言論。地理教科書則直接將東北四省劃出“中華民國”版圖,將其注稱為“關東州”,另發(fā)行《滿洲帝國全圖》。他們將東北的歷史朝代劃分為:肅慎、扶余、高句麗、遼、金、元、清,竭力為“滿洲國”政權存在的合法性制造證據(jù)。侵略者利用日籍教師不斷向學生灌輸奴化教育政策,磨滅他們的反抗意識,培植盡忠于“天皇陛下”的武士道精神,欲使之成為日本殖民主義者可以隨意驅使的“忠良”奴才。
宋慶齡曾在《致英國工黨書》中旗幟鮮明地指出了日本侵略者修改教科書的險惡用心:“……他們更深思熟慮地進而破壞中國的文化,并使中國的人民降為愚昧無知的奴隸。我們到處可以看到對中國的大學、普通學校和圖書館的殘酷的破壞。所有的學校課本都遭修改,課程也刪成最低限度的文化教育而充分灌輸所謂‘勞動教育’,主要就是包括了親善日本的工作。同時,中國革命領袖孫逸仙的遺教遭到嚴格的禁絕,一切有關中國民族的著作也加禁止。中國的歷史課本都加修改和捏造,課程上所列的社會科學統(tǒng)給取消了?!@樣,日本黷武主義者蓄意徹底破壞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中國文化,不是很明顯嗎?”
常言說“滅人國者先滅其史”,日本侵略者將這一原則奉行得淋漓盡致,以政府為主導,成立教材審查委員會和編審委員會,先是大規(guī)模刪除焚毀“不合規(guī)定”的教材,隨后干脆自己編訂所謂的“國定教科書”和“審定教科書”,篡改歷史,試圖分裂中華民族,摧毀中華文化,推行所謂“新學制”,培養(yǎng)服從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tǒng)治的“順民”,其險惡用心著實令人發(fā)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