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征澤
在南非卡帕瑪(Kapama)私人自然保護區(qū)內有一家名為胡德思普瑞特(Hoedspruit)的瀕危動物拯救中心,在過去幾十年里,這個非盈利性的動物保護機構先后拯救撫養(yǎng)了300多頭獵豹,并對當地其他瀕危的野生動物展開拯救和研究工作,這里還成為了南非頗為有名的動物保護研究以及科普教育基地。這一切都是源于一位女士對獵豹的激情。她叫倫特·魯德(Lente Roode)。
從農場主到瀕危動物拯救者
倫特父親擁有胡德思普瑞特附近大片農場土地,當倫特還是6歲的小女孩時,父親將一只撿來的獵豹孤兒(獵豹母親因為獵殺農場主的牲畜遭到獵殺)送給她作為禮物,當時倫特就深深喜歡上了這種神奇的貓科動物,對于獵豹的感情由此一發(fā)不可收拾。1970年倫特與先生約翰·魯德(Jahann Roode)結婚。1985年倫特和她先生一起在原先家族地產的邊上買下一片土地,也就是今天的保護中心位置,之后她也繼承了家族的農場。但是她沒有繼續(xù)運營家族農場的意愿,而是把全部土地拿出來做了保護區(qū),也就是今天的卡帕瑪自然保護區(qū),以及其中的胡德思普瑞特瀕危動物拯救中心,整個占地12500公頃。
1989~1990年,獵豹救護中心成立了,主要拯救瀕危的獵豹,在資深獵豹專家學者大衛(wèi)·梅爾德(David Meltzer)以及德賽·瓦拉迪(Des Varaday)的幫助下,倫特和她的先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保護獵豹的事業(yè)中,之后衍生到其他瀕危動物,包括非洲象、犀牛、野狗、獅子、地犀鳥、藍鷺等珍稀動物,獵豹保護中心也發(fā)展成為了瀕危動物保護中心。
如今來到保護中心,一切都是井井有條,儼然一個專業(yè)且頗具規(guī)模的瀕危動物保護中心。門口就可以看到保護中心得獎的證書,以及發(fā)展20多年來眾多捐贈者和贊助商的名字。在一旁的視聽室,滾動播放著關于動物中心成立的介紹,兩側墻壁上也擺放著很多關于發(fā)展歷史的照片。最吸引眼球的當然是里面擺放著獵豹的標本以及非洲野狗標本。這些都是用來介紹保護中心,讓前來參觀的兒童有所認知的最好方式。
保護中心的“居民”數量不少,獵豹就有10多只,分不同區(qū)域,有些剛被引入,有些則可能在返回大自然過程中遇到問題而繼續(xù)留在保護中心。還有不少瀕危的地犀鳥、瀕危的非洲野狗,甚至有一對倫特從馬戲團買回來的年老獅子,在這里過著“退休養(yǎng)老”的日子。
可以說在整個世界范圍內,很少有女性能夠擁有像倫特這樣對于獵豹和動物的激情投入,以及她對于動物保護所做出的努力貢獻。在過去10多年中,超過270只新生獵豹或者獵豹孤兒在這里接受悉心照顧和撫養(yǎng),并有90%以上的獵豹最終被成功放回自然環(huán)境生存。經過多年的努力以及科學喂養(yǎng)方法,如今南非的獵豹已經不再是極瀕危動物。
獵豹女王的激情和艱辛
我在參觀胡德思普瑞特瀕危動物拯救中心的時候,正好有機會與倫特·魯德女士見面,并簡單聊了一會,真是受益匪淺。
倫特雖然已年過花甲,但是看上去依然精神矍鑠,神采飛揚。對我這個來自中國的年輕人,她說了很多以往的經歷以及自己的故事。她覺得“對于獵豹的激情,是上天給予的天分,所以她有讓這些獵豹得到保護的使命感,讓他們最終能夠重回大自然?!本S持保護中心正常運轉并非易事,花銷很大,比如說這么多動物的食物,他們每天購買大量新鮮牛肉來喂食獵豹以及其他瀕危動物,加上管理員,整個保護區(qū)的維護、防止盜獵等費用,可以說是一個無底洞。之前她的先生一直依靠自己的生意支撐倫特對于獵豹的保護行動。但是在2008年她的先生去世后,她的財務顧問讓她關掉動物保護中心,但是她不愿意,依舊拿出自己的家產,繼續(xù)這一偉大的工作。
她說保護動物,給它們吃喝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之后的延伸內容,比如對于獵豹的研究,如何更好地了解它們,掌握它們的行為,以減少日益嚴重的人獸沖突才是關鍵。此外,整個保護區(qū)還是當地重要的野生動物科普基地,開放給當地孩子參觀,教育當地孩子如何對待動物,如何保護環(huán)境,并定期組織獵豹志愿者學生項目。對于倫特而言,主要的經濟來源就是贊助,以及保護區(qū)酒店的經營。但是相對于保護區(qū)開銷和這些動物的開銷來說還是遠遠不夠,她現在投入的資金,總有用完的一天,真心希望有一些贊助或者喜歡的朋友去那里住住玩玩,也算是給這些動物的支持。
對話結束后,倫特要開始喂食幾只王獵豹聯絡感情了。進入王獵豹區(qū)域,倫特讓我離得稍遠些,因為這個王獵豹只認她和飼養(yǎng)員。她手里拿了一些肉塊,所以王獵豹很乖的在身邊,像一只大貓。從她和獵豹的親密程度可以看出她對于獵豹執(zhí)著的愛。
這些王獵豹的斑紋特別深,在野外很少看見,因為它們深色斑紋很容易暴露,不利于捕食,因此這些王獵豹在野外存活率不高,所以倫特在這里飼養(yǎng)這些王獵豹孤兒或者在這里出生的小王獵豹,已使得這一獨特的亞種不至于消失。
雖然看著這些獵手如今只能呆在籠子里有點遺憾,但是總比看不到它們要好,畢竟倫特曾經嘗試將帶著追蹤器的王獵豹放回野外,但是效果不好,王獵豹無論捕食還是追求配侶都有問題,所以只好留在這里。
快樂的“常住民”
卡帕瑪保護區(qū)里還有一個很特別的營地,那也是讓倫特引以為豪的高端營地,并不只是因其擁有豪華的硬件設施和周到的管家式服務,更重要的是營地的名字和它的主題:扎布蘭妮。扎布蘭妮是一只非洲象的名字,在當地語言中是“快樂”的意思,事實上營地就是以這個大象名字命名的。扎布蘭妮其實出生于克魯格國家公園,當時只有3個月大的它不幸陷入泥潭無法自拔,遭到象群遺棄,被胡德思普瑞特瀕危動物拯救中心管理人員救下,撫養(yǎng)長大。也因為這只好運的大象,倫特開始關心更多的瀕危野生動物,而不僅僅局限于獵豹。
野狗也是這里的“常住民”之一??隙ㄓ信笥褧?,為什么保護中心要在這里養(yǎng)著這么一群野狗,還要向游人開放參觀。原因如下:這群野狗來自于兩窩孤兒,被送到保護中心,在這里長大。倫特可以有兩種做法,一個是等它們成年后放回野外,另一個是保留在中心。最后選擇后者,是因為一來把野狗放回野外成功率比較低——不同于獵豹,野狗有很強的領地意識,而且成群生活,貿然放回可能導致這些從人類保護下長大的野狗死亡;第二在基地有一群野狗可以給動物研究學者(這里是南非重要的瀕危動物研究中心)更多研究野狗、了解野狗的機會;第三,保護中心需要這么一群野狗向廣大游客展示,告訴他們這就是非洲目前最瀕危的獵食動物,在野外幾乎難以見到,在這里可以觀察、拍攝、了解,對于宣傳推廣是好事情。
動物中心還有一處叫作禿鷲餐廳的地方,因為保護中心消耗大量肉類,如牛肉等,但是那些骨頭和雜肉無處消耗,所以干脆弄一個“餐廳”招待具有“非洲清道夫”之稱的著名腐食動物——禿鷲。除此之外,保護中心里面還有好幾只地犀鳥(Ground Hornbills),原來地犀鳥也是非洲珍稀的鳥類之一。
就是這樣一個保護區(qū),就是這樣一個神奇的女士,憑著自己對動物的一腔熱愛,哪怕入不敷出,也執(zhí)著地堅持著夢想,這就是與自然分享情感的大愛吧。倫特值得我們欽佩。真誠希望保護中心可以順利運作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