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凱斌
未出土時就有節(jié)及凌云處尚虛心
——包惠平的武術情結
文/李凱斌
2013年11月的一個晚上,在西安北客站接到了從鄭州來訪的闊別多年的武林同門師妹包惠平女士和學生會敏。孔子云:“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大家的高興之情自然溢于言表。包女士雖說是師妹,卻年長我?guī)讱q,已過六旬的她還像十多年前一樣精神矍鑠,沉穩(wěn)干練,仿佛歲月流失也無法帶走她生命的光芒。一路寒暄回憶往事打問近況,不禁感慨時光之匆匆,一切皆物是人非,但這同門情誼卻愈加濃烈!
翌日,包女士在西安紡織城文化宮與我的學生及拳友們進行切磋交流,她演練的心意渾元太極拳和廉讓堂太極劍贏得了滿場喝彩,就連我這做過她的老師的師兄也驚嘆不已。她行拳走劍內力遒勁、中規(guī)守矩,進退顧盼、吞吐開合如行云流水,招式連貫,抽絲吐絲勁意連綿不斷,處處體現著心意渾元太極那松靜輕靈、沉實圓活的神韻,以及廉讓堂太極劍那高貴典雅、大氣磅礴的風采。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她今天拳劍技藝的精進嫻熟都是用辛勤的汗水澆灌的,是和她孜孜以求、勤奮好學和鍥而不舍刻苦練習分不開的,真所謂天道酬勤!記得13年前(2000年),包惠平經朋友介紹找到在鄭州紫荊山公園教太極拳的我,表達了她想了解和修煉申氏心意渾元太極拳的心愿。“申氏心意渾元太極拳”是由近代著名武術家申子榮先生所傳的心意六合拳渾元一氣功和楊式老架太極拳綜合而成,內容極為豐富,要求學練者具有很高的悟性,訓練非常嚴格,社會流傳較少。我直截了當地問她:“要練就得持之以恒,鍥而不舍,不知能否做到?”聽完我的話她立刻表示了決心,從此開始了她太極拳修煉的生涯。
她由于此前練過幾年的查拳和劍術等武術套路,具有很好的武術基礎,在我這里經過三四年的太極拳的修煉,很快就學完了76式楊式老架、56式心意渾元太極拳、渾元一氣功法及太極拳推手等。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要把查拳的風格勁法轉換成太極拳的風格,她著實下了一番大功夫,每個太極單式都反反復復仔細揣摩演練,那真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寒暑易節(jié)從不間斷。她學拳非常用心,老師教學中的一舉一動她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善于捕捉動作轉換中的關鍵細節(jié)?;侍觳回撚行娜耍炭嗯K有斬獲,在2004年河北石家莊舉行的中日韓太極拳邀請賽上,包女士表演的56式心意渾元太極拳和太極活步推手引起很大反響,為眾多太極行家所看重,特別是她得到廉讓堂太極宗師李亦先生的曾孫李光藩先生的器重。為了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深入了解太極拳深奧的拳理精髓,我們一起拜入李光藩先生門下一同修煉武式廉讓堂太極拳,又成為同門師兄妹,一同參與拍攝了中華武術展現工程《廉讓堂太極拳》刀劍篇。
以武術理論指導實練,是包女士武功修煉的重要內容。王宗岳《太極拳論》、李光藩等編著的《廉讓堂太極拳譜》技擊本、拳架本、考釋本等系列著作,楊澄甫等著的《太極拳選編》、傅鐘文的《楊式太極拳》,以及《武式太極拳體用大全》、《楊式太極拳用法解要》等,都是她必看的著作,看了練,練了再看,悉心體味,二十年如一日樂此不疲地潛心修煉。2004年8月她因腰椎間盤病發(fā)作入院做了腰椎手術,術后不能下床活動,她就躺在病床上邊看武術書籍邊以意引動習拳,半年后她又活躍在了練功場上。現在看她打拳身形靈動,精氣神十足,很難相信她的腰間尚存六顆鋼釘。
二十多年間日月穿梭、寒來暑往,她的持之以恒造就了扎實的基本功,她的器械如刀、劍、鉞、棍、鞭、扇、拂塵等剛柔并濟,大氣中透著一股霸氣。她的拳劍有著很強的吸引力,很多人看了后都說是一種美的享受。除了自己勤學苦練,她還注重言傳身教,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練功體會教給學生,以使他們少走彎路。她在教拳中的細致耐心更是讓學生們感動。包女士為人很謙和而真誠,心態(tài)極其平和,所以她的朋友很多,她對父母的孝順更是令醫(yī)護人員和朋友們有口皆碑。良好的品德和修養(yǎng),成就了她的拳術端莊大氣的風格。
上下五千年英雄萬千。中華武術源遠流長,可上溯到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戰(zhàn)蚩尤,可以說,它是伴隨著人類的誕生而誕生,并伴隨著人類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它是在人與自然的斗爭和人與人的斗爭中產生的。武術最初的功能就是單一的搏殺,用于爭食物、爭地盤、爭資源等,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到今天武術已經具備了多樣性的功能,如:教學功能,可跟師帶徒授業(yè)解惑,傳承技藝;競技功能,可以舉行各種比賽;欣賞娛樂功能,各種場合的表演及自娛自樂;社團組織社會交往的功能,形成各門派,相互交流;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的功能,更多的是把它當做鍛煉身體的方法;修身養(yǎng)性功能,提高品行修養(yǎng);保家衛(wèi)國的功能,訓練士兵、公安戰(zhàn)士。正是由于其功能的多樣化,參與的人才越來越多,也正是由于有無數個像包惠平一樣酷愛中華武術的人為之不計報酬得失,默默地傳承與發(fā)揚,內涵豐富的中華武術才得以不斷地豐富和發(fā)展,才使得中華民族習文達理、尚武愛國的民族精神得以薪火永傳。
“未出土時就有節(jié),及凌云處尚虛心”,人們用此話來贊美竹子品質,我用這篇短文來推介一位具有竹子般品質的中華傳統(tǒng)武術的傳承者包惠平女士,同時也讓我們更多地關注那些像她一樣默默無聞地為中華傳統(tǒng)武術傳承發(fā)展而努力工作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