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彥明
自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由于世界經(jīng)濟持續(xù)衰退,大量新造船集中下水,老齡船舶又沒有及時出局,造成運力災難性過剩,加劇了國際航運危機,給中國航運和造船業(yè)形成嚴重沖擊和影響。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海運國家,航運和造船業(yè)是國家經(jīng)濟和國防的支柱產業(yè)。為振興航運和造船業(yè),中國政府于去年年底頒布《老舊運輸船舶和單殼油輪提前報廢更新實施方案》,預計投入幾十億元的巨大財力對中國拆解的老齡船舶進行補貼。相信此項措施能夠對中國老齡船舶的拆解淘汰、緩解當前的運力過剩狀況產生積極作用。
然而,上述措施只是針對中國籍船舶,由于航運業(yè)是國際化行業(yè),只淘汰中國籍老齡船舶還不能從根本上促使航運業(yè)好轉。即使中國一艘老齡船舶也沒有,每天還會有不少外籍老齡船舶航行于中國沿海和進出中國港口,這將使中國辛勤付出巨大的努力而看不到明顯的效果,對中國非常不公平。所以,中國不僅要對內采取措施,更要對外籍老齡船舶采取相應措施。
綜合考慮,可以通過“港口國檢查”手段,即通過技術手段,提高“準入”門檻,促進外籍老齡船舶淘汰出局,在淘汰中國籍老齡船舶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加快世界航運業(yè)的復蘇。
第一,強化對外籍老齡船舶嚴格、全面的港口國檢查,把檢查的重點集中在18年以上(含18年)的老齡船舶上面。無論其在以前的港口國檢查情況如何,只要到中國港口,都必須進行嚴格檢查,概不例外。
第二,為保證中國港口國檢查的嚴格性、嚴肅性和高標準,防止外籍船方、船東和代理等對檢查官進行賄賂和疏通,由中國海事局主抓對18年以上外籍老齡船舶的檢查工作。即所有進入中國港口18年以上外籍老齡船舶均需上報中國海事局,由其統(tǒng)一監(jiān)查管理,檢查官則對檢查結果實行檢查責任制。
第三,建立中國自己的“船舶黑名單”制度。一旦外籍老齡船舶在中國港口國檢查中被滯留,則將其列入“黑名單”,3年內不允許再次靠泊中國港口。
第四,強制船殼測厚。老齡船舶最大的安全隱患是船體銹蝕減薄。為此,對靠泊中國港口的外籍老齡船舶,強制對主甲板、壓載艙、貨艙艙底、橫艙壁及船底板等部位進行測厚,腐蝕超過15%的進行強制更換。測厚企業(yè)須經(jīng)中國海事局或船級社認可,測厚完成后由船級社進行檢驗,報請中國海事局批準,方可再次進入中國海域。
事實上,很多國家和區(qū)域性法令都在限制老齡船舶進入。如果中國采取更為嚴格的技術檢查措施,必將有力推動海事強國的建立,也將更有力地促進航運業(yè)和造船的快速復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