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見我伏案作畫,便說凡事不能兩全,你不如“棄文從畫”算了。我問何故“棄文從畫”而不“棄畫從文”?
友人說:看你——白紙鋪案,信筆揮灑,水墨淋漓,濃淡相漬,變化萬千,妙不可言;情趣多為偶然,意味也就無窮。繪畫充滿這樣的偶然,作畫時便充溢著快感,無怪乎畫家大多高齡長壽,白首童顏,不知老之將至;而寫作卻是刻意為之,搜索枯腸,絞盡腦汁,常年筆耕,勞損形容,竭盡心血,早衰早病,往往擲筆之日也正是撒手人寰之時了!
我聽罷笑道,錯矣!你說那搜索枯腸、絞盡腦汁的寫作,恐怕是指那些錯入文壇的人吧。寫作自然要精雕細刻,字斟句酌,語不驚人死不休,甚至創(chuàng)造一種獨屬自己的文體,一種語調(diào),一種文字結(jié)構(gòu)。那真如創(chuàng)造一個太陽。然而一旦找到這種敘述狀態(tài)和文字方式,就好比衛(wèi)星進入軌道,在無邊無際的太空里無阻力地悠悠滑行;無數(shù)奇景幻象,迎面飛來;那些亮煌煌的星球,是一個個奇特而發(fā)光的句子。寫作進入心態(tài)才是最自由的狀態(tài);人一旦叫你自己吃驚,那才是達到了最令人迷醉的寫作境界。一時,飄飄如仙,隨心所欲,前不知由何而起,后不知為何而止。好比旅游,一切快樂都在這筆管隨同心靈的行程之中。這一切,不都與繪畫一樣——充滿了偶然又享受了偶然?誰說寫作只是一種精神的自我懲罰或靈魂負役般的勞作?
由此而論,散文隨筆的寫作,勝于小說。不必為虛構(gòu)的人物故事去鋪陳與交代,也不必費力地把虛構(gòu)的變?yōu)楸日鎸嵏尚?。只要心有意志,筆有情氛,信馬由韁,收槳放舟,亂花飛絮,野溪奔流,一任天然。這種寫作,無須謀篇布局,也無須思考周詳,一旦開筆,聽任心靈的解脫與呈現(xiàn);大腦愈有空白,筆下愈有意外而驚人的靈性出現(xiàn)。小說寫作應(yīng)胸有成竹,散文隨筆當(dāng)胸?zé)o成竹。竹生何處,生于心靈。情如春雨,淋淋一澆,青枝碧葉盈盈全冒出來。故此,古往今來名家大師的手下,一邊是鴻篇巨制,一邊是精短散文。這種散文,逼真親切,更如其人。
故我對友人說:寫作有如此多的快樂,我為何棄文從畫?文,我所欲也;畫,亦我所欲也。二者可兼得,兩全其美也。
(選自《馮驥才散文集》,有刪改)
■
這是一篇觀點十分新穎的議論性散文。作者認為一個人也可以既能畫又能文,兩全其美,并以自己的親身體驗說明了這一點。全文自然流暢,毫無雕琢。文章語言簡約、凝練,感情細膩、真摯。
■
1.本文標題有何妙處?請簡要分析。
2.請說說文中畫線句子的含意。
3.作者認為繪畫和散文隨筆寫作二者之間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你是否贊同?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