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琴
摘 要:有境界則自成高格。古詩的意境美,是詩人在創(chuàng)作中的刻意追求。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也應該十分重視引導學生領悟詩中的意境美。事實上,只有通過領會詩的意境,才能使學生領會到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激發(fā)學生熱愛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感情,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和文學鑒賞能力。
關鍵詞:小學;古詩;意境;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5-231-01
翻開小學語文課文,幾乎每一首古詩都是膾炙人口的經(jīng)典之作,而這些名篇都可以看作是詩歌意境創(chuàng)造的成功范例。古詩詞的教學應該以理解為基礎,以培養(yǎng)初步欣賞能力和陶冶性情作為最終目標。引導學生走入詩歌的意境,自主地體味其中的魅力,才是達到這最終目標的有效途徑。
一、自讀感知,走近詩的意境
古詩詞的語音和諧,讀起來瑯瑯上口,富有鮮明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和音樂美。一般來說,一首詩的聲情(由音樂傳達出來的感情) 和文情(由文詞的意義傳達出來的感情)總是和諧統(tǒng)一的。所以古人讀詩很講究吟誦,就是要從音樂的角度去體會詩歌的內容和詩人的思想感情。語言的音樂性在默讀中是體現(xiàn)不出來的,必須誦讀,而且要反復地誦讀。在詩歌教學中,充分讓學生自讀,是詩歌教學的第一步,也是后來“詩情畫意,情景交融”的前提。
小學生來說,初讀古詩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讀得通順,讀出節(jié)奏。正如朱熹先生說的: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在教學《長相思》這首詞時,我有層次地指導學生學會初讀:重點突出詞中的生字和多音字,如:“榆關、聒碎、更”等字,讀準字音后,要求學生盡量用最快的速度讀詞,促使讀流利。我適時為學生范讀,從而為他們提供一個感性的目標,也促使學生主動追尋朗讀的方法,初步感受詩歌中的感情,當然這肯定是一種朦朦朧朧的情感和意境,而朦朧正是“美”的開始。接著我放手讓學生自讀,同桌互讀(會讀的教不會讀的/都會讀的比比誰讀得最有感情)、指名讀、師生接力讀……在多種方式的讀中感悟詩意,而沒有作過多的講解,“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讀中可以去初步體會感受詞的意思,實現(xiàn)整體感知。
二、抓“詩眼”,感悟詩魂意境
古詩中“詩眼”是通向古詩意境的橋梁。因此,我們要善于抓住“詩眼”,讓文字動起來、活起來,為通往古詩的意境鋪路架橋。重點詞語突破了,其他一般的詞語就迎刃而解了。這樣既突出了重點,也避免了繁瑣的逐字逐句串講。
有時一首詩之精、神、韻就體現(xiàn)在一 兩個字詞中,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詩句時,應該抓住這些字詞設疑置問,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風又綠江南岸”,詩人反復斟酌,舍 棄了“來”、“過”、“到”、“入”、“滿”,而用“綠”字。一個“綠”字牽全文,“綠”字有色,形象地再現(xiàn)了萬物爭春的景象。教學中,我問學生,這 “綠”是否能換成“到”、“過”等詞,想想為什么呢?引導學生抓住這個“綠”字,不難使學生感受到一片綠色錦繡,激起他重返政壇的美好愿望,于是發(fā)出“明 月何時照我還”的強烈感嘆。
又如在教學《詠柳》時抓住“不知細葉誰裁出”句中的“裁” 字,讓學生想想:“裁”是否用錯了?樹葉能是“裁”出來的嗎?在問題的刺激下,學生的心智高度集中,通過反復的讀、反復的悟,體會到了“裁”字不僅寫出柳 葉精巧細致的形態(tài)美,更是讓人感覺到春風就像一位心靈手巧的小姑娘,在裝扮著美麗的春天。這樣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不光是為了讓學生抓住“詩眼”,領悟到詩句中字詞的精妙,更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的習慣和能力。
這些關鍵的字詞,表面看學生似乎懂了,其實不然,正需要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和學生一道駐足欣賞,發(fā)現(xiàn)文字背后的東西──詩魂。
三、激發(fā)想象,延伸古詩的意境
古詩的精煉性使古詩留給讀者更多想象的余地,為此,我們可以抓住古詩的“空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延伸古詩的意境。教學古詩時,可以啟發(fā)學生根據(jù)古詩的情節(jié)展開想象,把古詩改寫成內容具體的記敘文。小學課本入選的古詩是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結晶和薈萃。讓學生通過想象描繪出全詩或部分詩句的優(yōu)美意境,是融理解、想象、表達、學習、創(chuàng)造于一體的最佳方法。
如教學柳宗元的《江雪》時,先啟發(fā)學生想象:漫天大雪覆蓋大地,那么多的山,那么多的路,竟沒有一鳥一人之蹤影?!扒健薄叭f徑”,廣闊無限,而一“絕”一“滅”又無限陰沉、凄涼、孤寂。寒氣籠罩又正下著大雪的江中,竟有一只孤舟,一位披蓑頂笠的老翁,任憑周圍環(huán)境嚴酷,堅持著自己能做的工作。然后,指導學生根據(jù)對古詩意境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讀,邊讀邊體會這首詩的“言外之意”。接著,激發(fā)學生大膽想象,以多變的形式將《江雪》改寫成一篇篇優(yōu)美的文章,不僅生動地再現(xiàn)了詩的意境,而且,最大程度地表現(xiàn)了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延伸了古詩的意境。
四、設境實踐,深入意境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的抒情詩,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或直接抒情,給人以情的感染、情的陶冶。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善于創(chuàng)設或借助當時的情境,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在實踐中體會詩歌的意境。如教學《游子吟》時,我讓學生上臺扮演母親與兒子的角色:兒子準備遠行,老母親牽掛兒子久行不歸,就把針腳縫得非常細密,希望它能結實一點。在扮演過程中,有些學生加入老母親老眼昏花被針刺痛的情形,也有學生加上母 親叮囑兒子在外要好好保重身體的嘮叨話……從學生的精彩表演中,無處不體現(xiàn)出母愛是偉大的主題。通過設境實踐的方法,既寓教于樂又使學生有更多的獨立與自由學習的機會,有益于創(chuàng)造人格的培養(yǎng),更易于體會詩歌里面所蘊涵的意境。
“書田菽粟皆真味,心地芝蘭有異香?!痹诠旁娫~教學中,教師要搭建一座通向古詩意境的橋梁,讓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感受祖國語言的優(yōu)美,傳承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