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文晟
(廣東創(chuàng)新科技職業(yè)學院,廣東 東莞 523960)
基于提高內在驅動力的高職英語教學探析
苗文晟
(廣東創(chuàng)新科技職業(yè)學院,廣東 東莞 523960)
高職學生普遍存在英語學習內在驅動力不足的問題。究其原因,除自身基礎薄弱外,主要還在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滯后性和局限性。作為教學主體,高職英語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特點,整合優(yōu)勢資源,改變教學模式,更新理念和方法。本文首先對高職英語教學現狀和英語學習的困境和突出問題進行分析,再以提高學生內在驅動力為視角,通過對游戲活動法、教學內容職業(yè)化、現代多媒體技術、團隊合作意識以及多維評價體系的全方位論述,找出解決困境和問題的新途徑。
高職英語教學;現狀;內在驅動力;新途徑
國內各大高職院校將英語課程作為具有3~4學分的公共必修課歷來已久。然而,在普及和重視的同時,高職英語教學也面臨著較為嚴重的局限性和滯后性。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和理念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完善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yǎng)目標,也無法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步伐。高職英語教學困境和突出問題也日益凸顯。
1.高職英語教學現狀。教學方法和模式過于傳統(tǒng)守舊——近年來,高職新建院校規(guī)模越來越大,由于師資隊伍建設不合理,人才儲備參差不齊,使得多數未經過專業(yè)學習和培訓的年輕教師出現“不知如何教,教什么”的問題。同時,受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影響,索性直接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備課不充分,方法不靈活,輔導不及時,已經成為高職院校教師教學狀態(tài)的真實寫照。教師不善教,又如何保證學生投入較高的學習熱情?問題發(fā)人深省。
“過不過,看期末”的考評方式存在嚴重弊端——據調查,國內多數普通高校英語課的考核依然采用傳統(tǒng)的“期末一張卷”的評價方式,這在很多高職院校也是慣例,從而導致學生平時上課表現不積極,作業(yè)完成不及時,課后復習不到位,課外學習不“給力”等問題。期末考前一周臨時抱佛腳,按照老師“劃定的復習范圍”進行突擊并順利通過考試。同時,作為評價主體,教師也在某種程度上抱著“差不多就給過”的松懈心態(tài)。這種存在弊端的考核標準與高職英語教學方針和目標相悖,最終導致“教師無所教,學生無所獲”。
2.高職英語學習困境和突出問題。與高職英語教學現狀相比,高職學生面臨的英語學習困境和突出問題則表現為:學習內在驅動力不足。走神、睡覺、玩手機、看課外書等已經成為高職英語課堂的真實寫照。另外,課余時間進行英語學習和課外閱讀的學生基數也非常小。即使學校硬性要求必須考過的“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測試A級/B級”,學生也毫無學習熱情和備考動力。以某高職院校12~13級學生的問卷調查為例,60%~70%的學生反映對高職英語學習毫無興趣,英語學習內在驅動力幾近為零。
高職學生英語學習內在驅動力不足,缺乏學習興趣和激情,這與學生自身基礎較為薄弱有很大關系,生源不論是普高,職高或是中職畢業(yè),其英語基礎和成績都不甚理想。然而,導致這種內在驅動力不足的根源還在于上述高職英語教學傳統(tǒng)、落后、守舊的模式和方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以提高學生英語學習內在驅動力為出發(fā)點,充分考慮現今高職學生(大多數為95后)的個性特點,整合各種可利用的優(yōu)勢資源,摒棄傳統(tǒng)過時的教學模式,建立一套全新的高職英語教學理念和方法。
1.游戲和活動教學法的課堂實施。“愛玩是孩子的天性”,這對絕大多數為95后的新生代高職學生而言也不例外。這個群體的學生思維活躍,想法獨特,追求自由,享受娛樂。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我們可在課堂教學中組織、設計一些有趣、合理的游戲或者活動,來增強學生英語學習的內在驅動力。除一些經典的小游戲外,也可將電視或網絡媒體中爆紅的綜藝和娛樂節(jié)目融入課堂。當然,首先,這些節(jié)目的內容必須積極健康,能為學生傳達“正能量”;其次,節(jié)目形式必須容易模仿和操作,能最大限度地與教學內容相結合。《一站到底》、《職來職往》、《超級演說家》等都是很好的范例。此外,時下流行的一些充滿趣味性而又不乏挑戰(zhàn)性的紙牌游戲也可作為較好的范本融入課堂教學。
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明確:游戲、活動的形式再好,也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為教學服務,這就要求我們不能本末倒置:活躍了課堂氣氛,忽視了教學內容。相反,針對游戲活動,必須嚴格設計、合理組織,做到以活動為外殼,以教學內容為內核,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性和積極性。
不可否認,游戲活動教學法也存在很多問題。但只要考慮全面,處理及時,不僅能促進教學任務的完成和教學目標的實現,也能夠從實質上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內在驅動力。
2.教學內容職業(yè)化。高職學生所學專業(yè)普遍以實用型、技術性和職業(yè)性為導向。而傳統(tǒng)的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學,在內容上與學生職業(yè)關聯性不強。再加上專業(yè)英語課程的開設也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學生上完1~2年的高職英語課,對本專業(yè)一些核心術語的英文表述仍舊一無所知;對相關英文資料和文獻的閱讀仍然感到很吃力。究其原因,這在于高職英語教學內容設置與學生專業(yè)、職業(yè)發(fā)展需求的嚴重脫節(jié)。盡管學生在高職英語學習過程中也掌握了一定的英語語言技能。但多數學生英語學習的出發(fā)點也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通過考試,拿到學分。試想,在這種情況下,又何談英語學習積極性和內在驅動力?
因此,高職英語教學內容的選取和定位就就顯得特別重要。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面向專業(yè)類型,面向職業(yè)需求,適當插入與學生未來職場發(fā)展相關的教學內容。這樣,學生在學好本專業(yè)知識的基礎上,也逐漸關注高職英語教學內容。一旦開始關注,學生自身英語學習的內在驅動力也就從根本上得到了強化。
3.現代多媒體技術和電子設備的合理利用。符號、文字、圖片、圖像、動畫、聲像和視頻影像等都屬于多媒體技術的范疇;而照相機、攝像機、MP以及手機,均是常用且流行的電子通信設備。那么,如何借助這些多媒體技術和電子設備,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學生英語學習的內在驅動力,順利完成教學目標呢?舉例如下。
首先,依托計算機和投影技術的PPT教學,通過呈現多樣化的圖片、動畫等,克服了傳統(tǒng)教學的呆板、枯燥,使教學內容更簡潔、更直觀、更具趣味性。這個過程中,教師是呈現PPT的主體,學生是受眾。那么,在學生完成作業(yè)環(huán)節(jié),可變換角度,讓學生來充當呈現PPT的主體,即學生可充分發(fā)揮自身技能,以PPT形式提交作業(yè)。
其次,在英語教學的相關章節(jié),可利用學生喜歡玩轉電子設備的心理特點,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英語學習的內容以新穎的形式展現出來。在語音學習環(huán)節(jié),將學習成果錄制成精美的音頻,通過MP5來呈現和共享;在Dialogue學習環(huán)節(jié),如果是接打電話,則可讓學生在課堂現場使用自己的手機來演示對話內容,且演示對話的任一學生可到教室外,形成一定的空間感和真實感。在語篇學習環(huán)節(jié),可將學習內容改編成劇本,并借助照相機或攝像機以錄像、視頻或者是微電影的形式來呈現。
總之,現代多媒體技術和電子設備的合理利用,讓教學形式更加豐富,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內在驅動力也隨之增強。
4.學生團隊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和運用。團隊合作(teamwork)是個人發(fā)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艾貝蔓爾曾經在調查中發(fā)現:三分之一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都是基于兩人或多人合作才取得如此巨大的成果。對于高職英語教學而言,努力培養(yǎng)和挖掘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也
具有重要的意義。眾所周知,傳統(tǒng)高職英語教學推行以教師為中心(teacher-centered)的課程模式,學生參與提問和反饋的機會也比較少,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學習積極性和內在驅動力也相對低下,特別是遇到實際問題時便手忙腳亂,不知如何解決。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以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為導向,在教學、作業(yè)、活動以及測試環(huán)節(jié)中,鼓勵學生以團隊或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給定的學習任務。而且,通過團隊合作,學生個體的自信心和表現力也會逐步增強。以課堂回答問題為例:單個學生在面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時,經常出現膽怯、羞于表達等心理。此時,可將問題作答對象擴展為小組集體或小組代表。這種團隊式的教學方法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力。團隊合作意識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應用,也讓學生的知識獲取渠道從“教師權威型”向“合作解決型”的傾斜,學習空間越來越寬泛。
總之,團隊合作意識及其在教學中的運用,給學生個體以更好的啟發(fā)性和自主性。而正是這種啟發(fā)性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逐漸從“被迫學”轉為“主動學”,學習的內在驅動力也越來越強大。
5.多維學生評價體系的建立。傳統(tǒng)高職英語教學慣用“終結性”評價和純智力因素對學生進行考核。這兩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弊端。終結性評價的優(yōu)勢在于快速、及時,但同時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夠直觀,不具備很強的科學性和客觀性。另外,傳統(tǒng)高職英語考核的范疇都僅僅局限于英語語言能力和素質本身,這種考核模式是對學生純智力因素的考核,而忽略了情感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終結性評價”或“純智力因素考核”,讓很大一部分具有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以及高情商的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受到巨大阻力,難以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和長處,進入英語學習的怪圈。
因此,學生多維評價體系的建立勢在必行。形成性評價、非智力因素考查、創(chuàng)造力考核等多維度的評價體系能讓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轉換角度,轉變思維,充分調動自身各項優(yōu)勢,構建多方位的學習和思考模式。例如,將原本一學期一次的期末考核分為若干階段,每個階段都制定相應的學習任務和考核方式;將學生的演講和口才能力、即興表演能力、反應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納入考核范疇,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學生對傳統(tǒng)高職英語考核模式和標準的畏懼心理,使學生在學習和考核中能取其長,補其短,學習興趣越來越濃,自信心越來越強,最終使自身英語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得到持久提升。
縱觀以上論述,高職英語教學的現狀令人堪憂,學生參與高職英語學習也遭遇了困境,突出表現為學習興趣不高,缺乏內在驅動力。那么,結合實際,拓寬思維,構建綜合的、全新的高職英語教學模式便成為當前高職英語教師的首要任務。不斷更新的方法和途徑,也終將成為推動學生高職英語學習的強大內在驅動力。
[1]魏英玲.高職英語教學評價體系的探索[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1,(08).
[2]盛湘君.高職英語教學中形成性評估的研究和實踐[J].學術論壇,2005,(05).
G642.4
A
1674-9324(2014)26-0197-02